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離不開學校、家庭和社會各方的努力。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及“雙減”等法規政策的實施,健全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
8月28日,由山西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山西科技新聞出版傳媒集團和山西省家庭教育學會承辦,以“校家社共育 培養時代新人”為主題的專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在太原舉辦,邀請各位專家共同探討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協同共育模式,引導青少年愛學校、愛家庭、愛社會,從而不斷豐盈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增強家國認同感,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進一步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和家庭教育水平,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氛圍。

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明確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明確指出了政府、學校、社會為家庭教育提供指導、支持和服務的作用,充分體現了家庭、社會、學校協同育人的整體思路和框架。
黨的二十大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提出到“十四五”時期末,政府對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工作的統籌領導更加有力,制度體系基本建立健全。學校積極主導、家庭主動盡責、社會有效支持的協同育人機制更加完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更加濃厚。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機制健全、聯動緊密、科學高效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
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是新時代學校的重要職責,也是高質量學校教育的時代要求。學校有效地發揮其主導功能,需要整體建構家庭教育指導體系,建立保障機制:計劃、目標、制度、經費、場地等。同時要建立與學生家長的溝通機制,溝通學生情況。學校是教書育人的主陣地,要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全面掌握并向家長及時溝通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情緒、學業狀況、行為表現和身心發展等情況,同時向家長了解學生在家中的有關情況。通過家庭聯系冊、電話、微信、網絡等方式,保持學校與家庭的常態化密切聯系,幫助家長及時了解學生在校日常表現;要認真落實家訪制度,學校領導要帶頭開展家訪,班主任每學年對每名學生至少開展1次家訪,鼓勵科任教師有針對性開展家訪。

協同育人不只是一家一校一區的事,而是關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事要事。校家社協同育人,既是一個育人理念,同時也是一個育人的方法,既是對教育本質的回歸,同時也是新時代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如同三駕馬車并駕齊驅,要確定共同的教育價值觀,融合互通同心同向發力,構建育人共同體,才能共同促進育人目標實現。
山西省家庭教育學會在校家社協同共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組織專家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和研討,學會能夠不斷總結和推廣家庭教育的先進經驗和做法,為家庭教育實踐提供指導。今年,學會和山西省社科聯共同發布了15個家庭教育的課題,旨在用做課題實驗研究的辦法,弘揚中華家庭教育精神,適應新時代家庭教育工作的發展需要,更好開展家庭教育政策宣傳和推進工作、促進全省家庭教育工作創新發展。
積極宣傳普及家庭教育知識,提高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通過舉辦家庭教育講座、研討會、培訓班等活動,向廣大家長傳授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幫助家長掌握正確的教育方式,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同時,學會還利用多種媒體渠道,如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擴大宣傳覆蓋面,提升宣傳效果。學會注重與國內外相關機構和組織的交流合作,通過互訪、合作研究、共同舉辦活動等方式,促進家庭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這種交流合作有助于引入先進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推動家庭教育事業的國際化發展。

家風是家庭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家教所形成的行為規范和生活習慣。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家風能夠促進家庭和社會的和諧。中國的傳統美德,如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勤儉持家、誠實守信、勤奮好學等是家風的重要組成。
作為父母,有責任培育和弘揚優良家風。家風培養要以孩子的成長為中心,科學育兒。《家庭教育促進法》強調立德樹人,提醒大家要重視孩子內在品質的培養,而非單純的學習成績。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應鼓勵他們追求興趣,實現自我價值,這是單純追求分數所無法提供的。
父母的素養直接影響家風的形成。持續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父母自我完善的第一步。不斷學習、更新知識,是科學引導孩子成長的基石。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了解孩子的個性,才能因材施教。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有助于創造積極健康的成長環境,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
身教勝于言傳,父母要引導孩子共同參與家務,為孩子講述家風故事,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學習餐桌禮儀,參與家庭勞動,這些都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
校家社協同育人,通過不同的社會資源,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教育,增強教育的連貫性。家長應鼓勵孩子參與社會活動,適應社會角色。
總之,“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培育良好家風,是家庭的責任,也是對社會的貢獻,每個家庭的努力終會匯聚成社會和諧的強大力量。共同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正能量的環境,是每個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

校家社協同育人重在協同,在社會支持這方面,社區作為家庭、學校所在地或者說服務群眾的前沿陣地,在推動校家社共育方面起到的是一種支持作用,而這種支持就是如何將學校、家庭的需求與社會資源進行對接,給學校、家庭提供全面育人的社會力量支撐。
關于需求方面,學校、家庭的需求是什么,如何準確把握需求,精準化的知道他們的需求是什么,這不是憑空去想象,而是去“對話”,三方對話,社區作為橋梁紐帶主動去了解學校、家庭需要什么支持、需要什么資源、需要解決什么問題,可以是通過定期的研討、意見征求或者從社區服務居民的日常中去挖掘,把這些需求去匯總、分析、歸納,形成貼合實際的需求清單。
與大家進行分享一個近期社區暑期青少年實踐案例。大家都知道,教育部辦公廳確定了首批全國中小學生科學教育實驗區,學校的需求非常明確,就是要實現科學教育在學校主陣地與社會大課堂這種鏈接,那社區就會和學校去做需求對接,結合學校的課堂資源,了解還需要什么樣的資源支持。在今年年初,街辦和社區就專門去駐地學校進行座談,討論學校在這項工作中需要什么,社區能做些什么,用這樣一種方式去明確需求。
關于資源方面,社區是社會中的一部分,就近服務居民、學校,社區需要把社會資源鏈接給學校、家庭。挖掘本地資源,在本轄區有哪些資源可以應用、培育;引入本轄區以外的資源,比如各類公益組織、社會組織、社會團體、專業部門,他們和我們一樣在做一些這樣的服務支持;手里的資源清單制作出來了,那就是完成對接,去實施并跟進效果,進行改進優化。
繼續上面的案例,科學實驗街辦和社區是通過兩種方式去給學校、家庭做支持的,就社區自身而言,利用社區教育分校、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去設計家庭科學實驗秀、科學實驗小課堂;同時,也引入外部資源,通過科協、婦聯、社會組織以及專業志愿者去做科學實驗秀展演、實踐,從而讓科學教育從學校、家庭、社會三個維度全方位地去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