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棟梁之才,其社會心態的健康與否對社會的和諧穩定與持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然而,當前大學生群體在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時,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壓力和困惑,因此,探索新時代大學生良好社會心態的培育路徑與機制,既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任務,也是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焦點。
新時代大學生良好社會心態培育對于個人成長、社會和諧及國家未來至關重要。它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變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而為實現其個人價值和推動社會進步奠定堅實基礎。
一方面,良好的社會心態訓練可以幫助大學生學會有效管理情緒,減少焦慮和抑郁等心理問題的發生,同樣,通過培養面對困難時的積極應對策略,也能夠幫助大學生在面對挫折時保持堅韌,快速恢復心理平衡;另一方面,良好的社會心態培育有助于大學生形成開放和包容的態度,使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適應社會的快速變化。同時,良好的社會心態培育也包括培養學生持續學習和自我更新的意識,能夠使大學生不斷充實自己,跟上時代的步伐,從容應對職業生涯中的各種挑戰。
一方面,大學生良好社會心態培育需要通過課程設置、校園文化建設以及社會實踐活動落實,而這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確保他們在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現象時,能夠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大學生良好社會心態的培育需要構建多元化的課程體系,不僅包括專業知識的傳授,還包括跨學科知識的整合,以及信息技術、創新思維等關鍵能力的培養,以幫助大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
首先,良好社會心態的培育注重培養學生寬容、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態度,這種態度的形成有助于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從而培養大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同時也提倡誠信、公正和正義,而這有助于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促進社會公德的養成。其次,良好社會心態的培育也鼓勵他們勇于嘗試和探索,這有助于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提高大學生的科技素養和創新能力,從而促進國家創新實力的不斷增強。
新時代大學生良好社會心態培育需注重教育引導與心理輔導相結合,而通過完善課程設置、社會實踐活動與家校社三方聯動等措施,能夠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同時,提供心理支持服務,可以幫助他們應對壓力,培養樂觀向上的心態。
首先,教學目標的設置應具體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團隊協作精神、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等維度,且這些目標的設置不僅要符合國家教育標準,還要結合社會發展趨勢和行業需求來進行。同時,針對不同的專業領域,教學目標應有所差異,如文科專業強調人文關懷和倫理道德,理工科專業則側重于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其次,學校應完善相關課程體系,開設必修課與選修課,必修課如《思想道德修養》《社會責任與領導力》等,旨在為學生提供基本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教育,選修課則可以涵蓋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等領域,以便讓學生可以根據興趣深入學習。
一方面,學校應該與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的機會,從而使他們可以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了解社會運作,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志愿者服務、社區發展等項目,通過親身體驗,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另一方面,學校應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心理輔導服務,以幫助他們有效應對成長過程中的壓力和困惑,也應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和工作坊,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和心理素質。
學校層面,通過舉辦文化節、藝術展覽、學術講座等活動,營造積極向上、包容多元的校園文化氛圍,從而培養他們的開放心態和適應能力;家庭層面,學校應定期舉辦家長入校活動,并邀請家長了解學校教育理念和學生的在校表現,共同討論學生的成長問題;社區層面,學校應與社區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社區服務的機會,如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環保活動等。同時,邀請社區居民參與學校活動,如講座、展覽等,讓學生了解社區文化,增強對社會的歸屬感。
為了有效培育大學生的良好社會心態,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建議,這些措施的實施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的新時代公民。
基金項目: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新時代大學生良好社會心態培育的路徑與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2JDSZ3012);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重點)“網絡輿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價值導引——基于安徽高校的實證分析”(項目編號:SK2020A0203)。
(作者單位:安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