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羽毛球運動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最認可的是起源于十四五世紀的日本。
現代羽毛球運動是起源于印度,形成于英國。
羽毛球運動約于1910年傳入我國,最早在上海,隨后在廣州、天津、北京、成都等城市的基督教青年會和學校中有所開展。
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第二十四屆)上,羽毛球被列為表演項目,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第二十五屆)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第二十六屆)混雙列為比賽項目。


在巴塞羅那奧運會上,印尼羽壇情侶王蓮香和魏仁芳兩人分別在女單、男單的比賽中奪冠,雙雙成為羽毛球歷史上第一位單打奧運冠軍,創造了一段體壇佳話。
球拍最重要的是中桿,各大公司最著重研發的就是中桿技術。中桿軟,容易形成彈性形變,形變大,球彈出更深更遠。桿硬,擊球時球拍形變小,球速快,方向控制會比較準確,但是因為彈力不夠,所以深度遠度都不夠。
是指羽毛球拍弦的松緊程度,磅數越高,弦就越緊,傳導的力量就越強,對正確發力的要求更高。業余愛好者一般用22至26磅,專業運動員用30磅左右。

十四五世紀
羽毛球在日本發源時,用櫻桃核插上羽毛做球。
19世紀
現代羽毛球在英國形成時,用羽毛插在軟木上做球。
18世紀
羽毛球在印度出現時,用直徑6厘米左右的硬紙板中間挖孔,插上羽毛做球。
現代的羽毛球
一般是16根羽毛固定在球托部,羽毛球重4.6至5.5g。
一般單位為U,市面上的球拍重量一般是1-6U不等,數字越大球拍越輕,最常見的是3U、4U的球拍,分別代表空拍重量為85至89g和80至84g。
一般來說,3U球拍揮重較大,對驅動力量要求較高,適合“重炮手”。4U球拍揮速較快,適合打連貫的愛好者。
隨著現代打法的演變,現役中國國家隊運動員中,使用4U球拍占多數,也有國家隊男雙隊員使用5U球拍。球拍分為頭重頭輕。
頭重拍適合進攻。用頭重拍殺球威力大,打高遠球會比較輕松,但對體力的消耗會比較大。
頭輕拍適合防守。拍頭輕,揮拍速度就快,在平抽擋和出拍防守的時候會非常迅速。
木制拍是羽毛球的始祖。上世紀60年代以前,羽毛球拍都是用木材制成的。但因為木材比較重,用這種球拍打上幾個回合就會覺得胳臂痛。隨著金屬材質球拍的興起,木拍消亡,最終保留到現代球拍上的只有手柄是木質的了。
1964年出現了第一支鐵制球拍,1967 年,鐵制球拍量產,標志著金屬拍技術日益成熟。然而,人們發現鐵制球拍較重易變形,轉而研究用新材料制作球拍,1968年,鋁制球拍被研發出來,鋁拍更加輕便,容易操控。
1970年,碳纖維球拍出現,但受制于工藝無法量產,到1978年碳纖維球拍解決工藝難題,實現量產。碳纖維作為球拍最主要的制作材料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