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出來的完美安裝
王世鑫
撫順石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
維修二車間北維護班班長
撫順石化建設的大乙烯項目,核心設備是純進口機組,系統龐雜,精度要求高。在一無經驗、二無指導、三無裝備的情況下,王世鑫自告奮勇接過200多張圖紙和英文安裝資料,進行安裝調試。當時,他也閃過畏難情緒,但轉念一想,困難就是紙老虎,你弱它就強,干就是了。整整3年時間,王世鑫翻壞了兩本英文詞典,穿壞了3雙防砸鞋,每天背著工具和資料袋,忙得像個陀螺,不停地在現場奔走,心里和腦子里裝的都是活兒。
最終,王世鑫打破傳統思路,采用多種自創安裝方法,使設備穩穩就位,并比預先給定的標準整整高出一倍,創下國內同類機組開工過程最短、運行最平穩的紀錄。外國代表對中國技術刮目相看,由衷地贊嘆:“這是一次最環保、最省力、最快捷的完美安裝。”
把秸稈送上天
楊天華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能源與環境學院二級教授
楊天華主攻的“生物質”是隨處可見的秸稈。為最大限度發揮秸稈的作用,她放棄了傳統的熱解方法,改用水熱液化技術——通過加熱加壓,把秸稈變成液體燃料。經過反復試驗,她成功打通了把秸稈轉換為乙醇及航空芳香烴的轉化路徑,制出了密度高、冰點低的生物燃料,這在國內還是頭一回。
除了將秸稈用于航空領域,楊天華還有一個新研究:把煤、污泥和秸稈混在一起燒,用來發電。這樣做不僅能實現煤炭的脫硫,解決秸稈燃燒積灰的問題,還大大提高發電效率,實現了氣化發電綜合效率大于75%的“雙碳小目標”。
每天早晨,楊天華都會來到實驗室,對學生們的科研試驗進行現場指導。她會在反應釜旁觀察并記錄數據,時不時地轉動機器按鈕,為學生演示如何調整溫度和壓強。“現在我們做的是將生物質轉化為生物航空燃料的研究。”楊天華說。
從零開始造“神器”
張森
國家電網遼陽供電公司
特級技師
在一個以千伏為單位的帶電作業現場,一名電工手持絕緣長桿,輕松完成了帶電引線的連接。誰能想到,在10多年前,同樣的操作則需要作業人員穿上銅絲編制的均壓服,爬上高塔進入強電場環境,趴在引線接頭處方能進行操作。這樣巨大的改變,得益于張森的一次創新。
近年來,帶電斷接引線作業需求越來越多,電網職工面臨作業風險高、操作難度大的境況。于是,張森萌生了“不用進入強電場即可完成作業”的想法。研發總是艱難的,當時國內外技術尚不完善,張森幾乎是從零開始。經過無數次排查、摸索和鉆研,“地電位斷接大截面引流操作方法”問世,大大提高了作業的安全性和作業可操作范圍。以一個城市每年開展帶電斷接引40次計算,運用此方法后,全年可減少停電近342小時,為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電力保障。
不一線,無創新
王曙勛
遼寧鐵法能源有限責任公司
小康礦保安區黨支部書記
“找王書記不能去辦公室,得去生產線或者工作室。”在公司,同事們早就摸清了王曙勛的工作習慣。30年來,王曙勛扎根煤海、刻苦鉆研,從書本到維修現場,一次次摸索設備規律,總結檢修經驗,攻克了大量技術難題,從安全儀器監測工一步步成長為技能大師、遼寧工匠。
即使轉為管理,王曙勛仍離不開生產線。過去,噴頭閥門都是由人工手動控制的,費時費力,還經常因為操作不及時,造成噴水與運煤不同步。王曙勛查閱大量資料后,研制出了以煤礦井下供風管線的風能為動力,不需要帶電工作、結構簡單、造價較低、維修方便的氣控噴霧裝置,不僅節約用水,還提高了降塵功能,為企業節省資金30余萬元。這一成果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并獲得中國煤炭工業專利三等獎。“無論什么時候,只有扎根一線才會有出路。遇到問題堅決不退縮,要迎著困難勇往直前。”王曙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