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討了木雕傳統手工藝在創新中的重要性、挑戰與融合路徑。木雕工藝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但在現代社會面臨局限性和挑戰。創新為木雕工藝注入了新活力,包括技術創新和設計創新等方面。同時,傳統工藝與西方美學的結合、數字化創新等也為木雕工藝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然而,市場競爭、人才稀缺與傳承困境、營銷與宣傳不足等問題仍是木雕工藝面臨的挑戰。文章提出了創新與傳統的融合路徑,包括從中國民俗民藝中汲取創作靈感、民俗文化對木雕工藝創新的影響以及本土文化融入創新等方面,以期促進木雕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并讓其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傳統手工木雕;現代美學;創新
具有深遠歷史的木雕藝術,一直是中國傳統工藝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所散發的獨特藝術韻味與豐富的文化內涵令人贊嘆,一直為人們所珍視。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木雕工藝在應對現代社會的挑戰時顯得力不從心。致力于保護和傳承這樣的非物質遺產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必須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一)傳統工藝的局限性與必要性
傳統木雕工藝,雖然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但在現代社會中不可避免地顯露出其局限性。生產效率相對較低、對特定木材的依賴、技藝傳承的困難,以及與現代審美觀念的差異,都限制了它在當代的廣泛應用。然而,正是這些局限性凸顯了傳統木雕的必要性。它不僅是文化遺產的守護者,承載著歷史、民俗和地域文化,而且每一件手工木雕作品都蘊含無法復制的藝術價值。
(二)創新為木雕工藝注入新活力
技術創新是推動木雕工藝現代化的重要手段。通過引入先進的雕刻工具和技術,木雕工藝品的制作效率和精度得到了顯著提升。如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設計師可以更加精確地繪制復雜的圖案,再通過數控機床或激光切割等技術進行精確加工,從而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同時,設計創新是木雕工藝適應現代審美趨勢的關鍵。傳統木雕工藝雖然精美,但可能并不完全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尤其是當代年輕人受教育程度高,美學教育的普及,眼界跟新思想的提升,使得傳統木雕工藝跟不上現代人的審美情趣?,F代木雕工藝師們只有秉承傳統,勇于創新,提升原有的造型基礎學習美學知識,才能在現代市場大環境下打破傳統工藝局限與審美8RY1B6xEIEHtjDbpOaniNsUM0X2PjNC+uEwPJUwxDm8=的束縛,走出新的木雕藝術創作之路。例如大膽結合傳統彩繪工藝與現代用色技法,通過將傳統木雕圖案與現代簡約風格相結合,制作更符合年輕人審美的彩繪木雕,或者運用色彩和線條的創新組合,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木雕藝術品。例如《國粹·四大美女》組雕(圖一),這組作品不僅是對中國傳統木雕技藝的展示,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它將國粹戲曲舞臺的精美瞬間轉化為立體的木雕作品,讓人們能夠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去感受和理解這一經典的歷史文化。
(一)傳統工藝與西方美學的結合
傳統木雕工藝以其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文化內涵而聞名,但在現代社會中,它也需要與時俱進,適應新的審美趨勢。西方美學則以造型的準確、結構的嚴謹和色彩的深入研究而著稱,為木雕工藝的創新提供了寶貴的靈感來源。傳統工藝與西方美學的結合可以從多方面入手。首先,在造型設計上,可以借鑒西方寫實雕塑技法,學習掌握泥塑造型,將西方美學運用到木雕作品中,使其更加生動和立體。其次,在色彩運用上,可以引入西方色彩學的理念,通過巧妙的色彩搭配,提升木雕作品的視覺沖擊力。在構圖和比例上,也可以參考西方藝術中的黃金分割等構圖原則,使木雕作品更加和諧與美觀。這種結合不僅豐富了木雕工藝的藝術語言,還使其更加國際化,有助于木雕工藝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和被認可度。同時,這種創新實踐也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為木雕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增添了新動力。
(二)古老木雕技藝的傳承
古老木雕技藝是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價值。然而,隨著現代化、高效化進程的加速,這些慢節奏的傳統技藝面臨失傳的風險。因此,如何有效地傳承這些技藝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要傳承古老木雕技藝,一方面必須加強對傳統木雕工藝的研究與挖掘。通過深入了解其歷史淵源、技藝特點和文化內涵,可以更好地把握木雕工藝的精髓和價值,為后續的傳承工作奠定基礎。另一方面需要解決如何讓年輕一代保持對傳統技藝的尊重和熱愛的問題,通過網絡分享、多平臺學術交流、學校組織學習等途徑讓年輕一代主動學習并繼承這些技藝。
傳統木雕技藝的傳承需要老一輩工藝人的指導和年輕一代的積極學習。老一輩工藝人擁有豐富的經驗和高超的技藝,只有在創作理念上不斷創新,才能讓更多的年輕人有熱情去傳承。
(三)數字化創新對木雕工藝的推動
數字化創新推動了新技術在木雕工藝中的運用。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起與升級和計算機輔助加工制造技術的發展,木雕工藝師可以更加精確地設計和制作出復雜的木雕作品。此外,3D打印技術也為木雕創作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它允許工藝師快速量化地打印出模型或零件,從而大大縮短了從設計到成品的時間周期。這些新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木雕工藝的設計水平和生產效率,還使得木雕作品在精度和復雜度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一)市場競爭激烈
在當今市場環境下,隨著消費者品位的不斷提升和個性化需求的增加,木雕工藝品市場呈現出多元化和個性化的趨勢。但是目前木雕工藝品市場上存在大量的同類產品,許多木雕工藝師和制造商都在生產相似的產品,這使得消費者在選擇時面臨諸多選項,產能過剩使得價格競爭變得尤為激烈。為了吸引客戶,一些商家不得不降低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壓縮利潤空間來打擊同類型產品,從而占有市場地位,對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健康的業態構成嚴峻的挑戰。
(二)人才稀缺與傳承困境
木雕工藝作為一門傳統手藝,正面臨人才稀缺和傳承困境的雙重挑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追求更加現代化的職業,對于傳統手工藝的興趣和投入逐漸減少。一方面,具備高超技藝和豐富經驗的木雕工藝師數量有限,他們的年齡普遍偏大,這使得木雕工藝的傳承面臨極大的風險。另一方面,愿意投身于木雕工藝行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很多年輕人認為這是一門過時或者沒有前途的手藝,缺乏學習和繼承的動力。傳統木雕技藝的傳承需要長時間的實踐和學習,但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加快,很多年輕人沒有足夠的耐心和時間去深入研究和掌握這門技藝。
(三)營銷與宣傳不足
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有效的營銷和宣傳策略對于產品的成功至關重要。然而,木雕工藝行業在營銷和宣傳方面存在明顯的短板。木雕工藝品的市場推廣缺乏系統性和持續性。許多木雕工藝師和制造商更注重產品的制作,而忽視了將其推向市場的重要性。木雕工藝師往往沒有足夠的營銷知識和經驗,也缺乏與消費者溝通的有效渠道,導致精美的木雕工藝品難以被更多人知曉和欣賞。木雕工藝品在數字化營銷方面的表現相對滯后。隨著網絡的廣泛普及和社交平臺的持續發展,數字化營銷已成為推廣產品的重要手段。許多木雕工藝師和制造商對此并不熟悉,也沒有充分利用這些平臺來展示和推廣他們的產品。這導致木雕工藝品在年輕消費者群體中的知名度不高,難以吸引新一代消費者的關注。
(一)中國民俗民藝的創作創新源泉
中國民俗民藝,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深厚文化孕育的瑰寶,確實為木雕工藝師提供了無盡的創作靈感。春節的鞭炮、燈籠,中秋的月餅、玉兔,端午的龍舟、粽子,這些節日元素都蘊含深厚的文化內涵。而婚喪嫁娶、祭祀等傳統習俗,更是體現了人們對生活的敬畏和對未來的祈愿。木雕工藝師可以從這些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和習俗中,深入挖掘其背后的象征意義,通過結合當下二次元和國潮風的元素,創作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又能讓年輕人追捧的木雕作品,讓人們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能感受當代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中國民間故事和傳說也是民俗民藝創作的寶貴資源。這些故事和傳說中的人物、情節和寓意,不僅為木雕工JOqd+US6h2UzI49JBc5c7jWzOjeZu1CvxNRooE8llGU=藝帶來了多樣化的創作主題,還能激發工藝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如果能結合京劇元素和當下的國潮審美通過將民間故事和傳說以現代人的視角融入木雕作品,可以使其更加生動有趣,富有文化內涵。
還有今年風靡國內外的“福建游神”文化(YbYYRY+6NPr4Yi1gZDtvbw27xZnQuHmAO86bXic9Fj4=圖二),就是一種以傳統與創新完美結合的案例。當代年輕人用新的視角重新詮釋傳統“塔骨”文化,把二次元、國朝風和年輕人審美趨向與訴求呈現得淋漓盡致,讓傳統地方性的小眾信俗文化變成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文化新標桿。不僅帶動了福建地方旅游經濟,還把福建的游神文化推廣到全國各地,甚至影響了海外華人圈。
(二)民俗文化對木雕工藝創新的影響
民俗文化對木雕工藝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觀念產生影響。不同的地區、民族有不同的民俗文化,這些文化特色在木雕作品中得到體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例如福建的木雕以精細雕刻和豐富的色裝飾為特色,體現了當地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浙江的東陽木雕則以層次豐富、立體感強為特點,展現了當地人的精湛技藝和審美情趣。民俗文化還促進了木雕工藝的傳承與創新。在傳承方面,木雕工藝師通過學習和研究民俗文化,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價值,從而將傳統技藝發揚光大。在創新方面,木雕工藝師可以借鑒民俗文化的元素和符號,運用現代美學的設計理念和電腦制圖技術手段,創作既具有傳統文化底蘊又富有時代特色的木雕作品。
(三)本土文化融入創新

在木雕工藝的創新過程中,本土文化的融入并非簡單的元素堆砌,而是需要工藝師深入理解和學習。提煉本土文化的核心精神,然后將其與木雕技藝相結合,創造出既傳統又現代的木雕作品。這樣的作品既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現代審美和設計理念,更容易被現代人所接受和喜愛。本土文化的融入可以從多個方面入手。工藝師可以從當地的自然景觀、歷史故事、民俗風情等元素中汲取靈感,將繪畫和電腦制圖等再創造形式融入木雕作品。例如將國畫山水畫的意境融入木雕中,或者通過泥塑創作重新詮釋歷史人物和故事,再用木雕來展現當地的歷史文化。工藝師可以通過學習素描、色彩和泥塑造型,并提升學習當下審美文化和意境,用新的雕刻工具和技術,提高作品的文化內涵和層次。同時,我們可以融合現代設計的思路,對木雕作品的形態、顏色和布局進行新穎的設計,使其更符合現代審美趨勢。
木雕傳統手工藝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記錄了歷史,承載了文化,更體現了匠人們的心血與智慧。在追求現代化與科技進步的今天,我們更應珍視并傳承這份獨特的藝術形式。通過不斷的創新與實踐,木雕工藝必將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繼續為人類文明貢獻其獨特的藝術價值。
作者簡介
溫作偉,男,漢族,福建霞浦人,工藝美術高級技師,研究方向為木雕創新。
參考文獻
[1]張茜.劍川木雕手工藝的反脆弱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22.
[2]陳卓清.妙心手中存:傳統手工藝紀錄片“木匠”形象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23.
[3]周楚楊.鄉村振興背景下“文物IP賦能鄉村傳統手工藝”設計研究與實踐[D].重慶:四川美術學院,2023.
[4]許欣妍,孫琦.基于徽州地區傳統手工藝的建筑化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15):94-95,101.
[5]陳文苑.云南省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發展現狀調查研究[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9(1):9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