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知常明變者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號角。面對新的改革任務,我們應當有什么樣的精神狀態?30多年前,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就在“南方談話”中指出:“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使命光榮、任務艱巨,需要黨員干部鉚足勁、勇向前。
要有“敢為人先”的闖勁。“敢”彰顯勇氣,“先”標注方位。1978年冬,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按下紅手印,實行“大包干”,恰似一聲驚雷,從農村到城市,融化堅冰,開啟中國改革的春天;深圳從一個小漁村起步蝶變為國際大城市,是中國式現代化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敢闖敢試、敢為人先,是改革精神的內核。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只有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才能收獲別樣的風景。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時強調:“重慶要以敢為人先的勇氣,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黨員干部要“敢”字當頭、以“先”為號,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突出“西部領先、全國進位和重慶辨識度”要求,加快在落實國家重大戰略、創新高水平內陸開放體制、打造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數字賦能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城鄉融合發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等方面先行先試,大膽探索,打造更多“首創性、差異化”改革標志性成果,不斷增強重慶美譽度、影響力和競爭力。
要有“鍥而不舍”的韌勁。 《之江新語》一書有篇《抓落實如敲釘子》文章,以“釘不到點上”,比喻“撒胡椒面”、淺嘗輒止、朝三暮四的工作方式;以“只釘一兩下”或“釘個三四下”,闡明“要一抓到底,常抓不懈”的道理;再拿“敲釘子也不能光憑著一股蠻力,逢墻亂釘”,來講述“抓落實還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全面深化改革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必須保持改革韌勁,發揚釘釘子精神,鍥而不舍、久久為功,把改革藍圖化為現實。黨員干部不僅要有“鍥”的真功夫,還要有“不舍”的好狀態,提高推進改革精確發力和精準落地的能力。要攻堅克難,不能遇到矛盾和問題就繞著走、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而要敢于直面問題、積極化解;要科學用力,不能缺乏章法、盲打亂打,而要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這“六個堅持”的重大原則貫穿始終,確保改革取得實效。
要有“求真務實”的干勁。“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中國式現代化是干出來的,必須以“干”字為先、“實”字為要,真抓實干、求真務實。黨員干部要對標對表謀劃推進改革,結合實際開拓創新,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新鮮經驗;要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把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充分吸收到改革設計中來,讓改革切中發展難點、矛盾焦點、社會痛點,切實解決問題;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偏差;要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頑疾,持續為基層減負。各級黨組織要落實“三個區分開來”,激勵干部開拓進取、干事創業,著力解決干部亂作為、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問題,大力選拔政治過硬、敢于擔當、銳意改革、實績突出、清正廉潔的干部。總之,要從實際出發,向實處著力,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