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充分發揮思政課立德樹人的關鍵作用,必須守正創新,突出抓好黨的創新理論教育,完善大中小學全周期思政育人體系,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讓理論“立”起來、課堂“新”起來、思維“活”起來,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
“守正創新”是大思政課改革的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內容支撐,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其中一條就是“堅持守正創新”。守正創新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也是思政課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要求。要在“守正”中站穩立場,在“創新”中尋求變革,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守正”守的是中國共產黨100多年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良傳統,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創立發展40年取得的豐富經驗。這就要求思政課要講清楚中國共產黨100多年來領導力的生成邏輯、講清楚黨領導人民開創千秋偉業的理論邏輯、講清楚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實踐邏輯、講清楚“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價值邏輯,從而守住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導向。同時,隨著世情、國情、學情的變化,面對復雜多樣的社會思潮、激烈碰撞的多種文化、復雜多變的網絡環境、日趨個性化的學生訴求以及多元化的價值取向,思政課只有牢固樹立改革創新的意識,堅持創新驅動、創新引領、創新賦能,才能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充分利用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ER(擴展現實)、MR(混合現實)等技術手段,充分釋放“人工智能+”的技術效能,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形態、教學模式、師生關系,打造思政課新引擎、新矩陣、新格局。
“內涵式發展”是大思政課改革的支撐。推動大思政課內涵式發展,必須牢牢把握思政課鮮明的政治屬性、戰略屬性、民生屬性。思政課建設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學科發展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以政治認同、家國情懷、道德修養、法治意識、文化素養為重點,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素養,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推動大思政課內涵式發展,要集中力量抓實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要通過思政課增強學生對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強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增強對黨的信賴,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要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構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高標準課程教材體系、高質量教育教學體系、高水平理論研究體系、高效能人才培養體系,深入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要建立完善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制機制,引導學生了解世情、國情、黨情、民情,增強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進一步夯實新時代大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根基。
“協同育人”是大思政課改革的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大思政課”之“大”在于以“大課堂”“大平臺”“大師資”共同服務黨的創新理論的傳播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需要結合新時代特點,多主體密切合作、多方面協同發力,著力構建教師學生互動、課上課下協同、校內校外聯動、網上網下融合的大思政課全面育人新格局。抓住大思政課改革這個“牛鼻子”,從大視野、大歷史、大體系三維視角積極構建協同育人的教育新形態。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既要聯系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實踐”“大事業”,又要聯系學生身邊的“小生活”“小事例”,結合學生關心的時事熱點與理論話題,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同時,要解決好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打造多學科同向育人的思政課程集群,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作用,讓“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頻共振,始終引導學生在堅定理想信念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近年來,重慶充分發揮地域紅色資源優勢,深入推進紅巖精神融入學校思政教育,持續打造具有重慶辨識度、全國影響力的“紅巖思政”育人品牌,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培養時代新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
作者:四川美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四川美術學院分中心研究員。本文為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24WT06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