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對陜南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現狀的研究分析,總結了統籌規劃、融合發展、聯農帶農等發展經驗及典型做法,剖析了新形勢下鄉村特色產業發展面臨的經濟周期大調整、農業農村經濟弱質性、產業基礎不扎實等挑戰,針對存在的基礎設施不完善、科技應用水平低、人才梯隊結構差等突出問題,提出了支持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廣先進經營理念技術、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機制,進一步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農業強省建設。
關鍵詞 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經驗;存在問題;對策建議
鄉村特色產業是基于鄉村(原產地)所獨有的自然、地理和人文資源優勢,具備較高商業價值和開發潛力,與城市和工農業聯系緊密,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保持適當規模,對鄉村經濟有較強的帶動作用,獨特且具有排他性的產業。
鄉村特色產業在鄉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鄉村經濟中最活躍、最具創造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轉變鄉村經濟增長方式、 加強工農業之間聯系、 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推動力量。發展鄉村特色產業要遵循做精做強的原則, 要在“特”字上下功夫, 不盲目擴張, 要“少而精”“精而強”,契合國家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方向,順應農民增收的需要。 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 有利于提升整個鄉村地區經濟總體質量和市場競爭能力;有利于增加鄉村地區農民收入, 減少鄉村貧困人口;有利于減少鄉村地區社會矛盾,增進鄉村地區社會和諧。
1 發展概況
陜南是指陜西省南部地區,陜南地區從西往東依次是漢中、安康、商洛3個地市。陜南北靠秦嶺、南倚巴山,漢江自西向東穿流而過,生態優美、氣候天成、資源富集。陜南的水、熱、林、草資源及土特產品等自然資源極為豐富,盛產蠶絲、苧麻、茶葉、生漆、桐油、棕片等數十種土特產品以及杜仲、天麻、五倍子等珍貴中藥材,早已在清代中葉就飲譽長江,遠銷國內外。
近年來,陜南三市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通過發掘“土”、打造“特”、構建“產”,不斷優化產業布局,持續強化指導服務,大力發展茶葉、蠶桑、魔芋、櫻桃等特色產業,做足“農業+”文章,表現出良好的極化和帶動作用,不斷推動鄉村特色產業提檔升級,加快高質量發展。
2 發展經驗
2.1 統籌規劃,聚力聯動推進 圍繞縣域特色資源稟賦,把握區域特色和區位優勢, 統籌謀劃, 制定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安康市石泉縣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 搶抓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機遇,積極踐行山水共生、人文互動、城鄉融合發展路徑,持續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發展。
石泉縣立足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以產業、文化、資源等要素為基礎,制發《石泉縣加快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農業產業發展實施方案》等,明確鄉村特色產業空間布局、發展路徑、推進措施,并將年度任務分解到鎮、村,強化協同聯動推進。在空間布局上,聚力打造東部蠶桑文化體驗區、西部休閑農業示范區、南部漢江生態旅游區、北部森林康養聚集區;在載體平臺上,聚焦蠶桑、蔬菜、中藥材、魔芋、茶葉、烤煙、食用菌、核桃、林果等鄉村特色產業,推行“一鎮一業一龍頭、一村一品一園區”,持續推進“五十百千萬”(培育五大龍頭企業、建設十個農旅融合示范區、培育百個集體經濟示范村、培育千家示范家庭農場、培養萬名農村能人)工程;在推進機制上,實行重點產業“鏈長制”推進,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生產體系、品牌體系、經營體系。制定扶持辦法,采取政策激勵,實行以獎代補,引領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能人大戶等各類經營主體。鼓勵通過“支部聯建、產業聯盟、資源聯享”的“三聯”方式,推進強村帶弱村,大村帶小村,引導各村通過發展產業盤活資源。通過村企合作、結對幫扶等模式,實現自主發展產業和穩步增收。累計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個(省級5個)、產業聯合體7個、現代農業園區31個,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159個、家庭農場556個,培育收益20萬元以上的集體經濟示范村14個。“石泉桑蠶繭”“石泉黃花菜”獲得國家地標保護產品認證,鬼谷茗茶、良田貢米、秦牧李子、珍愛桑葉粉、柏盛魔芋精粉等9個農產品被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靈雀山茶葉、漢水綠茶入選特質農產品。
2.2 聚焦特色,突出融合發展 聚焦得天獨厚的生態歷史資源優勢,強化產業融合發展,以產業、文化、資源等特色要素為基礎,大力推動“農業+”發展。漢中市留壩縣位于陜西省西南部,漢中市北部,是漢中市的北大門,素有“秦漢咽喉”之稱。留壩縣立足豐富的鄉土文化和便利的區位優勢,創響了一批“鄉字號”“土字號”鄉村休閑旅游產品,是陜西鄉村休閑旅游重要目的地。
留壩縣大力宣傳“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蕭何月下追韓信”等古棧道文化,依托張良廟—紫柏山景區和棧道水世界等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強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推進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等“國字號”示范創建。打造了以張良廟—紫柏山國家AAAA級景區為代表的觀光產品,以火燒店鎮農耕文化主題公園(青少年自然成長營)、足球研訓基地、木工學堂等為代表的研學旅游產品,以棧道水世界AAAA級景區、滑雪場、山地騎行等為主的運動產品,以最美鄉村公路、留壩老街、特色民宿為代表的休閑度假產品等。推出了春賞花、夏納涼、秋賞葉、冬滑雪的四季鄉村休閑農業精品線路4條,連續舉辦“紫柏山登山節暨棧道漂流節”“金秋紅葉季”“冰雪嘉年華”“板栗采摘節”“西洋參養生節”等休閑農業節慶活動,讓留壩縣特色農產品成為旅游商品。鄉村旅游業已成為留壩富民強縣的主導產業,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2.3 聯農帶農,實現共同富裕 積極運用“三變”改革成果,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構建“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能人大戶+千家萬戶”的生產組織體系,將農戶鑲嵌到產業發展鏈條中,開辟穩定增收渠道。龍頭企業發揮引擎作用,負責對農產品收購、加工、銷售;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發揮平臺作用,負責基地建設、組織生產及與企業訂單合作;大戶及農戶發揮基本單元作用,根據自身情況與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簽訂訂單進行生產。
商洛市商州區三岔河鎮地處秦嶺腹地,曾是一個山區貧困鄉鎮,山林面積和荒山面積占全鄉面積90%以上,核桃、柿、板栗、雜果等產量較大,近年來三岔河鎮以“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為產業融合核心,突出要素聚集、主體帶動、就業增收、示范引領,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大力發展櫻桃產業。2021年11月,三岔河鎮入選陜西省鄉村振興示范鎮。
商洛市丹鳳縣巒莊鎮地處“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區,交通不便,自然災害多發。當地積極對接市場需求,結合產業發展規律,不斷優化產業布局,突出特色差異,打造比較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天麻產業。以天麻產業園為引擎,采取“政府+園區(公司)+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模式“建群”,為小農戶、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小規模經營者提供穩定的發展環境,促進產業要素全面集聚,不斷完善經營主體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打造天麻“研發+種養+觀光+體驗”全產業鏈,把地方文化資源、特色風情、獨特生態融入產業鏈中,推動農業由“賣產品”向“賣風景”“賣文化”轉變,優化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3 新形勢下面臨的挑戰
3.1 基礎設施不完善 陜南地區歷史上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經濟發展長期滯后,大多數涉農縣曾經是貧困縣,脫貧攻堅后才逐步脫貧,雖然脫貧攻堅期基礎設施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建設,西柞高速、西漢高速等連接省內的高等級公路和鐵路網快速形成,曾經困擾陜南發展的交通“瓶頸”得以緩解,農業生產經營相關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但與關中等發達地區還存在較大差距,不能完全滿足當前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
3.2 產業發展水平低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升級轉型,農業生產經營水平不斷提高,但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還以傳統方式為主,先進生產技術和現代農業機械裝備應用較少,產業發展的科技含量低,智慧農業等新業態發展不充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發揮不夠,已經不能適應建設農業強省的需求。
3.3 人才梯隊結構差 近年來城市化深入推進,推動農村優質生產要素大量流向城市,城鄉“新剪刀差”現象愈演愈烈。農村有文化的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使農村人口在年齡結構上的分布極不合理,導致現有鄉村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以中老年人為主,人才隊伍青黃不接,且呈現整體素質下降的趨勢,人才梯隊結構差問題突出。
4 對策建議
4.1 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要想富,先修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政府在實施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的同時,更要抓好相關配套建設。建議根據特色產業發展需求,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加大財政扶持力度,支持龍頭企業、園區、基地、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等建設水、電、路、冷藏庫、交易市場、物流基地、農資技術服務站等基礎設施,精準扶持,打通阻礙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瓶頸。
4.2 推廣先進經營理念和技術 建議大力實施“走出去、引進來”工程,組織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帶頭人、技術骨干學習先進經營理念和生產管理技術,引進推廣最新研發應用的現代農業機械裝備,不斷推動應用新技術、開發新創意、嘗試新模式、創新新業態。培育完善適合當地生產管理的新技術新標準,推動鄉村特色產業規范化、標準化發展,確保特色產品核心技術優勢。
4.3 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機制 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安康學院等院校機構,培養鄉村特色產業專業人才,建立聯合人才培養基地、教學實踐基地。建立健全地方農業協會、園藝協會、產業聯盟、農戶互助等組織,加強技術交流、資源共享,打造聯合體,協作共贏,共同應對市場風險。組織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帶頭人和技術骨干開展調研和技術攻關活動,解決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探索新的發展機遇。設立鄉村產業人才專項補助基金,提高待遇福利,吸引專業人才投身鄉村建設,扭轉鄉村人才流失的局面,為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積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殿宮.吉林省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0.
[2] 朱啟臻.鄉村特色產業要靠品質和特色取勝[J].農村工作通訊,2018(21):55.
[3] 紀安玲,王曉霞.紅色文化助推陜南革命老區鄉村振興路徑探析[J].湖北農業科學,2021,60(12):197-200.
[4] 賈長安,陳樅,郭磊.陜南干果產業發展問題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2011,57(04):211-212+248.
[5] 許兵,王革委,胡潤田.陜西石泉:鄉村特色游繪就振興新畫卷[N].農業科技報,2023-7-6(008).
[6] 楊妮,韓永嬌,姜欣言.新形勢下留壩縣旅游發展分析[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4(18):122.
[7] 蔣吉德,高超民.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研究[J].山西農經,2019(20):2-6.
黃曉輝,陜西省發展特色與休閑農業指導中心,郵編710003(西安)。
收稿日期:2024-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