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楠與養老服務事業結緣和一位高齡老人有關。老人名叫汪玉清,目前是家華康養中心年紀最大的老人,今年105歲。
汪玉清老人和周立震家是鄰居,晚年獨自居住,之前老人生病都在周氏骨科醫院進行治療,姜楠一直對她很照顧。
汪玉清老人住過一段時間養老院,覺得看病不方便,提出想去周氏骨科醫院住。
姜楠說:“反正我們病房空著也是空著,那就過來住唄。”
汪玉清老人這一住就是7年多,從青椅山鎮衛生院到寬甸縣城的家華康養中心,病房,成為了老人安全而溫馨的港灣。
“醫養結合絕不是簡單地把醫院跟養老院放在一塊兒,而是把醫生從專科轉向針對老年人的全科,把從以看病治療為主,變成長期跟蹤、主動維護,不僅包括藥物治療,還有精神幫助、日常生活營養幫助、康復幫助等多方協同。”姜楠對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有著獨到的見解。
家華康養中心是丹東地區首家大型醫養結合機構,中心設置醫養床位500張,可以為全失能、半失能、心腦血管疾病后遺癥及短期或長期居住者提供服務。
康養中心的適老化設施隨處可見,比如床頭呼叫器、智能馬桶、安全扶手、實木折疊門等,處處體現出了對老年人安全與舒適生活的考慮與用心。
現階段,有超過160位老人在此養老,多是長期居住。隨著入院老人的增加,姜楠對工作人員的要求愈發嚴格。
家華康養中心臥床老人導尿、插管等處置由醫院的護士負責,護工主要負責日常護理。

康養中心的護工管理,用的是醫院護士的管理制度,每一項護理工作都有詳細要求,比如打流食的數量、溫度、速度等,都有嚴格的標準,交接班等更有詳細的要求和記錄。
“有些老人是半失能甚至全失能,一切都要靠我們(護工)。咱們做養老(工作),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姜楠說。
姜楠照料康養中心的老人非常細心,對每位老人的情況都很了解。她還會跟爺爺奶奶們一起拍跳舞視頻,給奶奶們過“女神節”,在社交媒體上更新老人的生活日常。
根據老人們的身體狀況,姜楠會帶他們舉辦趣味運動會,也會組織老人在周邊進行短途旅行,讓老人在老有所養的同時感受到家的溫暖和愛的關懷。
平時,家屬可以隨時來康養中心探望老人。
姜楠還會組織開放日,邀請社會人士和旅游團來中心參觀。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會變老。國家老齡事業的發展是具體的,我們也要參與其中。”姜楠說。
進入周氏骨科醫院(家華醫院),擁軍墻上的一排照片引人注目。
“抗美援朝戰爭時,爺爺還不到30歲,他帶著正骨技術和祖傳膏藥,堅守在長甸地區給志愿軍戰士治病。”周立震說。爺爺周興漢的照片,就掛在擁軍墻上最醒目的位置。
姜楠傳承了家族的擁軍傳統。“我對軍人有很深的感情,要用心用情為軍人軍屬提供服務。”
姜楠主動聯系縣雙擁辦,要求將寬甸周氏骨科醫院(家華醫院)作為擁軍支前企業,在戰時應急情況下快速反應,提供搶救傷員、康復療養等支前服務,目前醫院成立了包括外科主任、骨科主任、優秀護士等醫療骨干人員共8人的擁軍支前專業隊伍。
每年“八一”建軍節及春節期間,周氏骨科醫院的員工都會到駐軍部隊開展聯誼活動,贈送慰問物資,為官兵們送去節日祝福。
姜楠深知,基層官兵的衣食住行、急難愁盼,看似是小事,實則是關系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大事。醫院每年兩次為部隊官兵免費體檢,惠及官兵200余人,減免費用20萬余元。
和戰士們座談時,姜楠了解到,營區與執勤巡邏地點距離較遠,交通工具配備有限,官兵日常執勤早出晚歸,常錯過就餐和休息時間。
姜楠立即購買了兩輛電動車,解決了官兵出行難題,保障突發事件及時有效應對。
每年軍人退伍之際,姜楠和部隊都要進行幾次深入溝通。面向退役軍人,姜楠提供就業崗位,并結合軍人個人專長精準開展就業培訓,實現了培訓與就業的無縫銜接。多年來,姜楠共接收安置退役軍人7人,解決了退役軍人的就業難題。
鄉風家風見傳承,姜楠在她的創業歷程中,把軍人當親人,把擁軍當事業。“不能身披戎裝,但我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回饋給官兵們,回饋給這個社會。”2023年,姜楠榮獲丹東市“最美擁軍人物”稱號。
這些年,姜楠的公益腳步遍布城鄉、社區、學校。去敬老院慰問義診、為殘疾人上門做康復、開展校園健康知識宣講、捐贈救援物資等,處處可見她和團隊的身影。
(感謝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婦聯協助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