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年來,李穎帶領團隊向海求索,圍繞海上交通安全、水上智能交通、海上溢油應急及空間信息技術領域亟需解決的重大科技問題開展核心技術理論及應用研究,并在海上重大溢油事故應急共性技術自主研發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和原創性成果。
大連海事大學遠航樓505號教室位于5樓走廊的盡頭,偌大教室中間并列擺放著4排電腦,儼然一副學生機房的模樣。對于李穎來說,這里曾是她“夢開始的地方”。
“剛開始幾乎是一間空教室,沒有實驗設備,也沒有人,甚至連辦公的桌椅都不齊全?!崩罘f說,剛剛歸國的她就這樣帶領兩名新錄取的碩士研究生,組成“拓荒三人組”,從這里邁出了水上溢油監測的第一步。
其實,李穎的研究專長——遙感技術與地理信息有著極其廣闊的應用領域和前景,彼時也有多所綜合性一流學府向她伸出橄欖枝,可她偏偏選擇了獨具交通和海洋特色的大連海事大學。這一選擇的背后,是她明確而篤定的研究志向,“海上探測難度更大,所以做的人少,可正因為做的人少,才更值得下功夫去突破?!?/p>
海創科技交流中心A座31層,是目前李穎和她研究團隊的實驗室所在地,如果沒有重要會議或出差任務,李穎大部分時間都在這兒。
在李穎所帶的研究生郭哲恒眼里,李老師是整個實驗室最勤奮的人,31樓的燈光也是亮得時間最久的?!八偸莵淼米钤纭⒆叩煤芡恚袝r候我們想提前溜一會兒,一看李老師還在投入地工作,就覺得不好意思。”
在李穎的支持幫助下,張照億博士去年曾到美國訪學一年。在國外期間,他常通過微信或電子郵件與李穎保持聯系、探討問題。在此過程中,他發現李穎有著超長的工作時間和一般人無法企及的工作狀態——每次給李老師發信息,總是能在很短時間內得到回應。
“我記得經常在下午兩點左右做午飯時收到李老師的信息,只要我一回復,她就立馬一個視頻電話打過來,和我討論課題的事。要知道我們有10個小時的時差,李老師那邊才凌晨4點多?!睆堈諆|說。
講課、寫書、作報告,搞研發、做實驗、帶學生,還要協調團隊一切國內外交流事項,盡管平均每天工作時間在10個小時以上,李穎仍然有忙不完的事。
2010年4月21日,李穎回國后負責的第一個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水上溢油遙感識別與監測技術”研究在北京通過科技部驗收,并獲得96.13分的最高分。
評審組專家的一句話,讓李穎至今難忘,“專家們說,希望我們的研究成果能夠盡快應用到生產實踐中。”
2010年7月16日,中石油下屬大連國際儲運有限公司原油庫輸油管道發生爆炸,引發大火并造成大量原油泄漏。
這正是需要專業隊伍協同打響海上清污“殲滅戰”的時刻,李穎第一時間向應急指揮中心請纓,主動投身到海上溢油應急反應工作中,帶領團隊成員奔赴一線。
駐守溢油處置一線30天,海上油污清除工作終于取得全面勝利,創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海上清污量最大、清污時間最長的歷史紀錄,保護了人民財產安全和海岸生態環境,保證了大連乃至遼寧經濟社會正常運行。李穎因此榮獲交通運輸部“7·16”滅火清污先進個人稱號,并獲中國航海學會特殊貢獻獎。

作為李穎不同時期的學生,劉丙新和張照億在選擇研究課題或方向時都深受她的影響。“李老師從不要求我們發表多少篇論文,她不看重這個,她更在意選題的價值?!睆堈諆|說。
截至目前,李穎團隊的研發成果已推廣應用至全國60多個港口、碼頭、鉆井平臺及船舶上,涉及海事海洋監管、港口航運、石油化工、海上風電等行業,還在大連新港、蓬萊19-3、桑吉輪等重大海上溢油事故應急現場的指揮決策中作出突出貢獻,廣泛服務于國家、行業和地區的應急和業務化運行。
在李穎的眾多身份與頭銜中,她最珍視的是教師角色,最喜歡的稱呼是“李老師”,教學和學生在她心里占據著相當重的份量。她說:“科研與教學相輔相成,通過科研可以把最新的理論、技術和成果及時傳遞給學生,讓教學與時俱進;通過教書育人可以為行業發展、交通強國建設培育棟梁之才,也讓科學研究后繼有人。”
2008年,李穎創建了獨具特色的面向交通和海洋的“地理信息科學”專業,依托交通運輸工程“雙一流”學科開展“GIS﹢海事海洋“教學研究。確定培養目標,開展課程設計,實施教學計劃,打造師資力量,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專業建設和改革,僅用了十幾年時間便成功躋身國家一流本科專業,成為大連海事大學19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中最“年輕”的一個。
《專業導論》《地理信息系統》《海上地理信息工程》這些專業基礎課,李穎已經講授了十幾年,從未間斷,常講常新。
歷經十余載辛勤耕耘,大連海事大學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已走出300余名學子。根據跟蹤調查,歷年畢業生的升學比率為40.2%,其中升入國內外知名高校的達87.5%。畢業生就業單位多為如中鐵集團、宇通汽車、滴滴出行等交通企業,南方測繪、航天宏圖等GIS相關企業,以及如華為、騰訊、阿里巴巴等IT企業,其中服務于交通強國戰略的畢業生所占比例為56.44%,就業崗位與所學專業相關度為91.47%。
粗略統計,李穎已經培養出100多名碩士生和30多名博士生。常有學生向她尋求成功的經驗,每一次,李穎都告訴他們:“科學研究沒有捷徑可走,唯有熱愛與堅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