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遼東大地上,有一位女子以針為筆,以線為墨,用一雙巧手勾勒出滿繡的輝煌篇章。她,就是張秀民——一位將生活織入刺繡,將歲月縫進故事的“繡娘”。
張秀民的刺繡,既有山川的壯麗,也有花鳥的靈動,更有日常生活的細膩,她用一針一線,將生活的點點滴滴編織成一幅幅動人的畫面。
生于柞蠶之鄉,長于山野之間,張秀民的童年浸潤在祖輩們流傳下來的染繡工藝之中。
張秀民從小就跟隨姥姥、母親學習滿族刺繡。那些古老的圖案,精致的手工,像是一顆顆種子,在她心中悄悄發芽。
隨著四季的更迭,張秀民的指尖也從青澀走向了成熟,40載的時光,她在布匹上繡出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每一針每一線都凝聚著對美的追求和對傳統的尊重。她的作品,如同一首首無聲的詩,講述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八寶圖》的問世,在首屆中國旗袍文化節上一鳴驚人,不僅為她贏得了“最美繡娘”的美譽,更將滿繡的風采推向了全國。
對于張秀民而言,刺繡不僅僅是一種手藝,更是一種使命。相傳在古時候,岫巖滿族的少女不論家貧家富,都會從十三四歲起就描花樣,繡枕頭頂、袖頭、鞋幫等出嫁用品,誰家姑娘枕頭頂繡得好看,就說明這家姑娘手巧、活計好。隨著時間的推移,刺繡也成為滿族最具特色的民間藝術。
岫巖滿族民間刺繡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張秀民是岫巖滿族民間刺繡傳承人,她說,和普通的刺繡不同,滿族刺繡講究整體的立體感,非常考驗手藝人的功夫。“可以說,每個滿族刺繡作品呈現的都是一個栩栩如生的真實場景。”
張秀民深知,滿繡的未來在于傳承,于是,她敞開了工作室,成為滿族刺繡技藝的“燈塔”。無論是對刺繡充滿好奇的婦女,還是渴望學習的小學生,張秀民都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藝,甚至免費提供針線和布料,只為讓更多人感受滿繡魅力。她不僅培養了一批批刺繡新秀,更帶動了當地婦女的就業創業,讓滿繡成為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的又一助力。
張秀民的故事,是關于熱愛、執著與奉獻的故事。在她的帶領下,滿繡不再是靜止的文化遺產,而是活生生的文化,它跨越時空,連接過去與未來,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繼續前行,共同守護這份珍貴的文化瑰寶。
在這片充滿希望與挑戰的土地上,遼寧巧娘們的故事還在繼續,她們的才干與魅力,將引領更多女性投身高質量發展的浪潮。
(來源:巾幗秀遼寧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