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網絡是許多中小學生以及大學生進行心理咨詢的重要原因。心理專家介紹,就診的孩子中,很多會出現精神狀態低迷、厭學、作息不規律、情緒煩躁、易怒的癥狀,還有不少與父母交流困難、親子關系緊張等狀況。鞍山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調適中心心理專家薛亞蘭介紹,可以根據門診病例情況,把這些“網癮”孩子分為三種類型:缺乏自信型、逃避型和缺愛型。
近日,薛亞蘭接待了一名瀕臨休學的中學生,問診后了解到,每天玩手機是他的唯一興趣。
這個孩子其實從小學到初中學習成績都是班級第一名,但考上重點高中后,即使自己再怎么努力,學習排名也不再保持前列,甚至名次逐漸開始后退。而父母日常非常嚴格,對孩子要求很高,各種管束批評令孩子開始反感。
“他們越管我,我就越想玩,比如手機。”“越是限制我,就越是強烈地想使勁地玩。”孩子在咨詢中倔強地強調著。
缺乏自信、缺少價值感的孩子,很容易把沉迷游戲當作應對策略。這類孩子總是感覺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所以會找一個虛擬世界。
如何把這種類型的孩子從游戲當中拉回來?
薛亞蘭提醒,無論家長還是老師,都不要在學習方面找突破口。而是應該通過“允許”與“引導”,一點點把孩子的內在動力補充完整。
比如孩子能不能做家務,他的人際關系好不好,他還有沒有其他的興趣愛好等。抓住其中某一個特質去盡量滿足他,家長應把所有的力量做在他的渴望層面里。
當你發現他的情感越來越豐富了,他在學習以外的體驗感越來越豐富了,自信心才會逐漸恢復,才能愿意放下手機,回歸現實世界中,回到學習生活中。
咨詢門診接診的小患者里,有的孩子是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不想學了;有的孩子則是在學校里,人際交往方面遇到困難,很排斥上學;還有的孩子是小時候就沒怎么被人管教過,所以到初中時,感覺學習壓力特別大,這些壓力讓自己無法承受……這些孩子可以統一歸納為逃避型,他們往往會逃避到網絡世界里面去尋求安慰,尋求“避風港”。
薛亞蘭建議,這種類型孩子的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多去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情感和學習當中遇到的困難。從而及時地幫助孩子,和他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多鼓勵、多表揚、少指責、少批評。面對孩子的逃避,家長不要抱著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如果家長總是挖苦諷刺孩子,那么會給他帶來進一步的傷害。要給孩子多一些包容與接納,多一些理解與支持。
由于很多父母平時忙于工作,孩子小時候往往都是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帶大,而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比較少。在現實生活中,這樣家庭中的親子關系是極端的疏離和糟糕的,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對父母還產生了仇視的感覺。而在虛擬的游戲世界里,孩子會一頭扎進去,尋找那一份現實生活中缺失的溫暖。
薛亞蘭強調,對于這種缺愛型的網癮孩子,父母需要用大量的精力去幫助他、陪伴他,逐漸恢復孩子在現實生活中與人交流的能力。
請家長們放下手邊的工作,抽出時間用心地去陪伴自己孩子,一起學習、旅游、購物、玩耍,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傾聽孩子的心聲,給他更多的情感支持,讓孩子感受到來自最親近人的真實的溫暖,這樣才是助力孩子擺脫網絡世界里面虛無縹緲的感受最直接的有效辦法。
(來源:《千山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