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如果真的被AI取代了,作為學生,我們將看到什么樣的老師?
廖鳳珍(湖北麻城市第二中學):
AI講課雖然知識面廣,但會表現出“模式化”的特點,千篇一律。而老師講課,則是通過結合自身閱歷,能把課本知識的內在含義講得更生動。“生而為人”,真實的老師才能言傳身教真實的“三觀”。
陶一萌(遼寧鞍山市鞍鋼高級中學):
我們的老師能體會到學生的情感需求,給足情緒價值。但現在的AI沒法根據你的實際情況給予你適當的關懷。比如我在落筆表達觀點前,曾與AI進行過關于學習的探討,在我提出不同的疑問時,AI的回答一成不變,令人無語。
潘悠揚(臺州市洪家中學):
當下,眾多學校引進了智慧教學平臺的AI輔助系統,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為教師提供個性化的教學建議和資源推薦。然而,在實際應用中發現,在解決學生遇到的復雜問題時,AI系統往往只能提供基本的解題思路,學生也難以完全明白,而老師則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供更具體、更深入的指導,這種基于人文關懷和經驗的指導是AI系統難以模擬的。
劉芷源(遼寧鞍山市鞍鋼高級中學):
AI的語言風格無法和老師的相比。課堂上,許多教師的教學用語風趣幽默,他們結合時事新聞、網絡熱梗,總能逗得學生哈哈大笑,讓學生在歡聲笑語中學習知識。但現在AI生成的文章語言生硬無趣,甚至會出現語法錯誤,這樣的課堂該有多無趣。
Q2:當我們的成長中沒有了“最喜歡的那位老師”,我們的記憶還完整嗎?
劉佳敏(寧波華光學校):
老師會在你犯錯時對你進行批評教育,在你迷茫時給予你鼓勵,陪著你一起經歷開心或失落。如果沒有老師,學生可能會失去一份情感的羈絆。
張坤合(湖北麻城市第一中學):
學生的成長歷程離不開老師的出席。若是老師被AI取代,那么對老師的回憶會變得同質化。長大后,你在與好友談論往事的時候,沒有了對不滿意的老師的吐槽和對喜歡的老師的夸耀,這場談論就仿佛失去了人情味兒和那份青春獨有的韻味。
鄭仕駿(溫州市第二十一中學):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社交如果變成了和機器人的互動,那以后到社會上該怎么辦?在社會上我們將遇到很多人,與人打交道,我們需要在學校學會處理人際關系,機器人還沒有社交能力。
Q3:AI如何跟家長溝通?如何處理學生間的問題?
潘悠揚(臺州市洪家中學):
老師是家校聯動的關鍵一環,AI不具有代替教師與學生及家長進行溝通的能力,也無法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和理解。
張邵嵚(浙江工業大學附屬德清高級中學):
AI或許可以與家長高效地交換信息,但面對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微妙關系,是機器的邏輯能夠洞察,還是老師的細心觀察與人文關懷更能化解矛盾、促進和諧?答案不言而喻。
劉佳敏(寧波華光學校):
學校里部分老師存在性別偏見,比如認為男生學理科一定比女生容易,臟活累活得男生來干……AI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更公平、更公正地處理事情。
袁子琉(遼寧鞍山市鞍鋼高級中學):
首先,AI在知識儲備的數量上“完爆”人類,一個人在一生中能獲取的知識終究是有限的,何況教師在完成教學工作的同時,還要負責學生管理、作業批改等一系列其他工作,教師也有自己的家庭生活,這決定了人類無法把全部時間用于學習。反觀AI,它的數據源于網絡,它能掌握網絡上浩如煙海的知識,而且相比于易于失真和遺忘的人類記憶,數據只要上傳,對于AI而言便不會變化,既不會失真,也不會遺忘。
其次,AI具備人類不具有的跨學科能力。隨著人類知識的不斷進步,學科分類越發細化,大部分人往往耗盡一生也只能在一小部分領域上有所成就。就像在學校中,有幾個數學教師可以去教語文,有幾個物理教師可以去教政治?但對于AI而言,知識來源的廣泛性賦予它跨學科的能力,它可以集語、數、英等多學科教師責任于一身。
有人會指出AI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例如情感、語言風格等,我想這些問題都可以用一個方式解決——技術。
憑借著不斷發展的技術,人類一次次翻越看似不可能跨越的山峰。畝產千余斤的雜交水稻在全中國范圍內戰勝了饑餓,火箭讓人類的視野抵達了過去只能在地上仰望的星空,一條條“天路”也將人間的溫暖帶給了雪域高原,使天塹成了通途。正如劉慈欣在《三體》中指出的,人類技術的發展是爆炸式的,我們為什么不能“讓子彈飛一會兒”,靜待AI技術在教師行業這片沃土上開花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