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一個留存記憶的過程,不接觸文學,不嘗試寫作,淹沒在歲月塵埃中的點滴將永遠沒有被拾取的可能。這是青年作家李晨瑋對于寫作與記憶關系的判斷。這其中包含著兩個要素,一是對過去的探訪,二是對記憶的召喚和選擇。
廢名在《說夢》中將由經歷、記憶到寫作的復雜過程比喻為“反芻”。因為反芻的作用,寫作與記憶中的現實生活有了根本的不同,并具有了夢境的色彩。從這個角度看,《藍色熱浪》的關鍵詞也可以是夢境。小說的敘述者是一位處于青春期的少年。借助在舅媽家暫住的時光,少年完成了從鄉村踏入城市、從懵懂走向知覺的裂變。在這一過程中,舅媽的身份,對“我”的悉心照料與關愛,被女性特質充斥的新的空間,以及成人世界的種種難局,都成為了撬動這場裂變的重要力量。小說中同時存在著多組意味深長的對照:相遇真實,語調卻時常如夢似幻;相處短暫,對應的是裂變的無限漫長;所有的聲音、氣味、場景在非意愿記憶的幫助下,以一種雋永的姿態呈現出來,故事的結局卻模糊曖昧,好像什么都不曾發生過。“我”是親歷者,同時又是盛大夢境的描繪者,通過對記憶的再度編織,往日生活中那些最平常、最飄忽不定、最多愁善感、最隱晦不明的時刻,重構為一個蓬勃燦爛的藍色時代,被鄭重陳列出來。
相比較《藍色熱浪》對“看”和“描述”的倚重,《蛇童》對舊時光的叩訪攜帶著更加強勁的行動的力量。《蛇童》的核心人物是“我”年近七十的爺爺,山民口中的慶堂爺,擁有第三只眼的齋公,村里唯一的轉祭司儀。圍繞爺爺展開的,是扎實細密的鄉村生活、世情及倫理。但小說的意圖,顯然不止于風俗畫。關于《蛇童》,至少有這樣兩種讀法,一種是凝視溝通天人的權威老者,跟隨他被尊崇被簇擁被命運捉弄而后一夜間光環盡失,并試著理解,為何要讓被蛇附體這樣一種意外結局,變成一條突兀的尾巴,強行安插進老人近乎悲劇的后半生。另外一種是跳出來重新審視“我”——故事以爺爺為我開鎖啟蒙開端,因我一再有意遞上肉湯面、爺爺疑似破戒進入高潮,結尾處,我目睹爺爺“變形”嚇得癱在地上,彼時,玻璃上赫然出現了蛇的影子。文中的幾處細節連綴起來也頗具深意:小說題為“蛇童”;爺爺不許我碰他敲了四十多年的蛇皮鼓,因為“我孫也是一條小蛇,跟它犯沖哩”;小說尾段逃無可逃時,“我正在快速爬行”。在第二種讀法中,“我”作為敘述者超乎常理的視角切換(限知視角與全知視角往復跳轉),以及收勢時戛然而止的懸置,似乎都得到了相應的解釋。在“我”身上,集合著孩童的善良和情有可原的惡意,同時更有命運的不可解與不可知。相比較爺爺,“我”才是小說的關鍵人物,是隱性但起決定作用的推動性力量。即便不在“我”與蛇之間畫等號,至少爺爺的異常舉動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敘述者的敘事,是“我”借助記憶,對于自身行為粉飾、遮蔽甚至想象性補償。
這就是文字中的記憶,識別,推動,延宕,懸而未決。命名與歸類在這里敗下陣來,小說家的智慧升騰而起。
責任編輯: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