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熱烈而凄婉的曲調中,拉達梅斯為這位美麗溫柔的姑娘因為忠于愛情而獻出生命悲痛不已;阿依達卻在心醉神迷地幻想著他們將去到一個沒有煩惱和憂傷的天堂。阿依達此時已經沒有緊張和害怕,她的痛苦已經得到解脫,愛情的力量最終戰勝了死亡。
19世紀意大利浪漫歌劇在威爾第的手里達到了頂峰。歌劇《阿依達》是一部委約之作: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時,埃及首都開羅建造了一座大歌劇院——意大利劇院。劇院的開場式上需要上演一部新歌劇,埃及國王把這一使命交給威爾第,但他并不感興趣。后來被阿依達的故事吸引,才答應創作此劇。此劇于1871年首演。
一、戲劇沖突
歌劇《阿依達》以女主角的名字命名,圍繞與阿依達緊密相關的矛盾沖突展開:在埃及與埃塞俄比亞的戰爭背景下淪為戰俘的阿依達與埃及軍官拉達梅斯和埃及公主安涅麗絲三個人之間的愛情糾葛及其在親情與愛情、家國與愛情方面的矛盾沖突,其戲劇性結構的核心是對自由、幸福的追求與壓迫、強暴勢力之間的悲劇性沖突。
二、人物性格
阿依達的音樂動機(見譜例一)展現了她的溫柔性格,序曲中溫柔、遙遠、引人遐思的弦樂展現出阿依達溫柔、敏感、憂傷的形象。
阿依達的動機在整部歌劇中幾乎一直伴隨著她。前奏曲中阿依達的動機與祭司的動機并置,表達了歌劇的基本思想:追求自由、幸福和殘酷的命運之間的沖突。阿依達的場景《勝利歸來》是其性格刻畫的重要唱段,表現了處在戰爭背景下,在父親和愛人之間難以抉擇,內心充滿矛盾、痛苦的阿依達。阿依達的浪漫曲《噢,我的祖國》表現了其性格的另一方面——面對國家戰敗,父親被俘,自己又失去戀人,她準備告別人生之前,夢幻般地最后一次凝望自己祖國的絕望心情。
三、音樂形象
歌劇總是以人為中心,關注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的人的活動和變化,歌劇的情感、觀念、動機等因素,都因人物的活動而存在。“形象是人物及性格在戲劇沖突中的邏輯發展和完整體現。……形象的意義只有在人物性格合乎其自身邏輯的發展過程中才能被完整地揭示出來。”(居其宏.歌劇美學論綱[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2:9)阿依達形象的塑造以歌劇《阿依達》中的戲劇沖突為基礎,通過阿依達的音樂唱段,可以分析出阿依達在不同情節中的心理狀態,進而理解阿依達的形象塑造。
(一)面對安涅麗絲強勢壓迫的阿依達
第一幕第一場,阿依達和安涅麗絲、拉達梅斯的三重唱。安涅麗絲懷疑拉達梅斯愛著阿依達,她故意像姐妹一樣問阿依達為何哭泣。阿依達垂下眼睛,試圖掩蓋內心的激動:“我悲痛,……我為祖國憂心忡忡,為自己,為你們,我唯有悲痛。”阿依達的回答音樂速度較快,切分音和附點音符表現了阿依達的緊張和語無倫次。安涅麗絲望著阿依達想要弄清隱情;拉達梅斯很緊張,害怕公主識破他和阿依達的戀情;阿依達也很恐慌,自言自語地宣泄她的痛苦,情緒越來越激動,她為祖國的命運擔憂,為心中的愛情不能直接表露而苦悶。
第二幕第一場,二重唱。埃及軍隊打了勝仗,拉達梅斯即將凱旋,安涅麗絲看見阿依達走近,又起了猜疑和嫉妒,先是暗示拉達梅斯可能陣亡了,后又說拉達梅斯還活著。阿依達聽到噩耗,非常悲痛,面對公主的詢問,她有些不安,音樂表達了處在夢幻般的愛情和殘酷的現實之間矛盾的心情。當阿依達知道愛人還活著時,用突然爆發的強音脫口而出:“他活著!啊,感謝神明!”旋律線條從a2上7拍的長音一直垂下來,阿依達激動的情緒暴露了她隱藏的愛情。這里用堅實有力和充滿情感的聲音將音樂推向戲劇性高潮。安涅麗絲在阿依達面前趾高氣揚,瘋狂地對這個放肆的女奴傾盡嘲諷和憤恨,她要讓阿依達明白,一個女奴是不配做她的情敵的。在尊貴的埃及公主安涅麗絲面前,阿依達目前的身份是卑微的,她及時克制住自己,跪在安涅麗絲腳下請求寬恕和憐憫,充滿絕望的心情代替了畏縮的希望。
(二)處在國家命運與個人愛情矛盾中的阿依達
阿依達的場景《勝利歸來》,表現了處在戰爭的背景之下,在父親與愛人之間難以抉擇,痛苦矛盾的阿依達。充滿悲劇情緒的獨白揭示了她內心的激烈斗爭——父親與愛人不能兩全的痛苦。
第一幕第一場,兩國戰事又起,拉達梅斯將擔任埃及軍隊的統帥,眾人高唱“祝你凱旋歸來”退場后,阿依達獨自沉浸在驚慌失措和悲哀中,她帶著嘲諷而又悲哀的口氣重復著“祝你凱旋歸來”,在宣敘調中她沉思著,如果這句話真的變成現實,就意味著她的戀人將沾滿她同胞的鮮血回到她身邊,而父親卻戴著枷鎖,成了俘虜。她的情緒越來越激動,第二段中她向神明祈禱,不要把勝利賜給埃及人,而把勝利賜給她自己的人民。“諸神啊,就當我沒有說過這瘋話!讓女兒回父親的懷抱,把我們的壓迫者的軍隊消滅吧!……我將乞求賜死拉達梅斯,盡管我是那樣愛他!”音樂速度為激動的快板,上行旋律力度p-f不斷增強,八度大跳上行再下行,最后旋律線條直線下降又級進上行,伴奏的震音效果,表現了她驚惶不安的心情。這部分要用爆發的硬起音以及鏗鏘果斷的吐字來表達情感。后半部分由愛情的動機發展而來,半音進行的如歌旋律,表達阿依達內心真摯的感情和愛情帶給她的甜蜜,聲音應該非常柔和、連貫。世界上沒有比這更讓人痛苦的了!她不知自己應該選擇愛情還是對國家的忠誠,只得乞求神明的幫助和憐憫。這時樂隊演奏了一段類似于歌劇《奧賽羅》中苔絲德蒙娜乞求神明的哀婉動人的樂曲,“神啊,請憐憫我的苦難!我的痛苦再沒有希望”。這部分音色需要作較大調整,音色要純凈,較少的聲音顫動,氣息支持均勻,力度要控制得極弱,較多地運用頭腔共鳴。這場戲的結尾是心碎的,阿依達跪在地上,伸出雙手向神明訴說,直到她好不容易得到平靜。隨著音樂的進行,她把自己的痛苦、恐懼、生命都交給了神明,如一座雕像一樣閉上眼睛與神明交流。
阿依達的浪漫曲《噢,我的祖國》展現了阿依達形象的另一個方面,刻畫了她對故鄉的眷戀和對自由的幻想。阿依達孤單地在尼羅河畔準備與愛人作最后的告別。這一段的音樂調式多變,雙簧管牧歌似的三次吹奏,好似這首動人的思鄉曲的疊句。對田園生活的回憶有時被激情的感嘆打斷:“啊!可愛的故鄉,祖國的土地啊,我再也看不到你了。”前兩句是阿依達的喃喃自語,音樂在F大調的六級的重屬和弦上有一種不穩定感,等待中她焦慮不安;第三句伴奏音樂在低音聲部不停的半音進行,似乎在渲染黑暗中尼羅河的濁流涌動,阿依達心情非常絕望,甚至于她想到為這無望的愛情而死;第四句旋律級進下行,力度逐漸減弱,仿佛是她悲哀的嘆息。
第二段雙簧管在F大調上牧歌似地奏出令人感傷的旋律,阿依達幻想自己最后一次凝望遙遠的祖國蔚藍的天空、碧綠的田野和散發著芬芳的河岸。結構為平行擴展樂段,音樂轉為F大調的關系小調d小調,拍子也由四四拍轉為八六拍。阿依達甜蜜的回憶中略帶悲傷,有一種夢幻的感覺,在現實中她不可能再擁有這樣美好的生活了。這一段阿依達的回憶,她的思緒總在甜蜜的夢幻和殘酷的現實之間轉換,需要用一種細膩、柔和的音色演唱,聲音不必過于激昂宏大,注意保持聲音線條的連貫,跳音也不宜唱得太斷,帶有抒情女高音的音色特點。聲音需要控制得極弱,表達阿依達無助的感嘆和絕望的心情。
(三)承擔對國家和民族責任的阿依達
在第三幕中,阿莫納斯羅(阿依達的父親)蠱惑甚至用詛咒來威脅阿依達向拉達梅斯打探軍事秘密,阿依達在聽了父親所描繪的可怕景象和想到自己所遭受的屈辱,完全不能說話,她呼吸局促,用嘶啞的聲音艱難地吐出一些斷斷續續的字句,“啊,上帝,不要拋棄我,憐憫我吧”。阿依達在極其悲切的音樂聲中申訴,她無愧于她的父親,無愧于她的祖國:“啊!憐憫,憐憫吧!父親,我不是他們的奴隸,不要咒罵我,莫把我看錯,我永遠是你的孩子,是我們民族的明珠。”
阿莫納斯羅提醒阿依達:“你必須牢記,我們的民族,被擊潰、被征服,只有你一人能使她得救。”阿依達唱道:“啊,祖國。為了您,我付出了多么大的代價!”(見譜例二)
在這里,不能只用漂亮聲音演唱,必須表達出人物的內心情感。威爾第形容阿依達的內心狀態是“萬分恐懼和精神沮喪的”,她“精神受到壓抑……應當斷斷續續地用喑啞的聲音很吃力地說話”。
(四)為了永恒的愛情而犧牲生命的阿依達
最后一幕中,拉達梅斯為掩護阿依達父女逃走,自己被祭司長抓住,被判決活埋。祭司森嚴的指責和安涅麗絲絕望的痛哭構成了驚心動魄的審判場面,緊張的戲劇性達到了高潮,歌劇的悲慘情節到審判場面已經到達結局。歌劇《阿依達》的終場,是阿依達與拉達梅斯辭別人世的哀歌——《啊,再見吧,大地!》。(見譜例三)
阿依達先前悄悄潛入地牢,打算與相愛的人同死。舞臺分為兩層——上層是神殿,下層是地牢。祭師們在神殿祈禱,拉達梅斯被封閉在昏暗的地牢里。管弦樂清澈的音響襯托出阿依達臨死前輕盈的幻想曲調。旋律仿佛可以觸摸,充滿了悲哀的情緒,非常優美清新,但又像“沒有形體”似的不穩定,音響好似可以融化一樣。在熱烈而凄婉的曲調中,拉達梅斯為這位美麗溫柔的姑娘因為忠于愛情而獻出生命悲痛不已;阿依達卻在心醉神迷地幻想著他們將去到一個沒有煩惱和憂傷的天堂。阿依達此時已經沒有緊張和害怕,她的痛苦已經得到解脫,愛情的力量最終戰勝了死亡。阿依達的告別帶有一些夢幻色彩,音色稍微明朗一些。不要用過于鏗鏘的聲音表現,跳音也不必太斷,大跳音程的進行也要注意音樂線條的柔和、連貫。
四、結語
阿依達是一個處在戰爭背景下的悲劇性人物,她始終處于國家命運和個人愛情的矛盾之中,內心總在痛苦掙扎,強權的暴力和殘酷讓她成為犧牲品。最終,愛情不屈的力量戰勝了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