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主題性美術;中國故事
一、用美術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
無論如何強調藝術性是主題性美術創作的第一性價值,對國家意志的如實呈現都是主題性美術創作必須具備的特質。藝術性決定了主題性美術創作具有視覺藝術本身所特有的魅力,而表達國家意志是主題性美術創作區別于其他視覺藝術敘事的價值所在。要做好主題性美術創作,確立更有意義的主題,使之更好地彰顯國家意志,發揮更大的藝術價值、社會價值,就要從藝術的原點出發,考察主題性美術創作者、研究者和組織者從什么樣的維度認知中國,秉持什么樣的中國觀。從大處著眼,綱舉目張,而后凝練于尺幅,以小見大,是做好主題性美術創作及相關理論研究的重要方式。
何謂中國觀?它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具體歷史時空和社會環境的產物。例如在先秦典籍里,中國是地理上的中央之國,是政治上的天朝王權之國,是文明世界的中心;在近現代東亞世界的政治秩序里,中國是一個兼具“天下性”和“國家性”,由一個民族領袖其他民族以求共治的“天下國”,是文化中國和政治中國的合一[1]。又如近現代以來,“三個中國”的中國觀一直是學者感興趣的視角,它有多個版本。其中,梁啟超基于歷史維度提出的“三個中國”被廣泛接受:“中國之中國”,即黃帝時代到秦統一,華夏文明凝聚萌發,中國之所以成為中國的階段;“亞洲之中國”,即秦統一到18世紀,中國與亞洲主要文明之間交流競爭的階段;“世界之中國”,即19世紀以來,中國通過多種方式與世界進一步融合的階段(梁啟超《中國史敘論》,原載《清議報》1901年第90、91期)。近年來,有學者在梁啟超“三個中國”基礎上提出“傳統中國、現代中國、全球中國”,講好中國故事,就是要講好全球化時代中華古老文明復興、轉型和創新的故事[2]。
概言之,主題性美術創作對國家意志的表達,就是用美術的方式表達好中國故事。由此,我們至少要關注三個面向。第一,梁啟超歷史維度上的“三個中國”正在全新的時代情境下同步出現[3]。當下的“中國之中國”,意味著我們應當比以往更清楚地認識到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意識到中華民族的獨特性和中華文明的力量。“亞洲之中國”,意味著我們應當比以往更深入地理解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長期交流互鑒的歷史和文化。“世界之中國”意味著我們應當比以往更深刻地意識到中國與世界緊密相連,中華文明對世界的影響力將隨著中國的崛起越來越大。第二,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核心理念為指導,以“傳統中國、現代中國、全球中國”的合一為思考方向,探尋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現代化發展,以及全球化語境中的共享價值和共享理念。第三,深入理解藝術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主題性美術創作是我們認識中國、展現中國的一種特殊方式。其特殊性在于,在樹立正確中國觀和尊重客觀真實的基礎上,主題性美術創作有更大的余地對它所展示的對象進行感性化、意象化、理想化的猜測、想象和演繹,通過視覺圖像的情感傳遞,創作出精彩的故事,從而在精神層面塑造出更具感召力的國家形象。
綜上所述,用主題性美術創作講好中國故事,應當立足當下,將目光聚焦于那些能夠體現“歷史發展態勢及規律,呈現出民族精神特質的事件、現象、觀念、人物及景觀”[4],以視覺藝術特有的方式講述出能夠激發大眾理想信念、給人以精神力量的故事。主題性美術創作的具體實踐策略主要包括:1.起源故事,以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發展為創作對象,例如對考古事業及其成果、神話傳說的藝術化探索等。2.歷史故事,以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光輝燦爛的黨史為創作對象,例如具有歷史影響力的重要事件、現象、觀點、信念、人物或群體等。3.使命故事,以體現黨的初心使命、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理想、展現中華民族“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抗爭精神的事件、現象、人物為創作對象,創作目光更著重于當下和未來。4.成就故事,以中國史無前例的偉大發展成就、中國各領域建設取得的成就為創作對象。5.人民的故事,以能夠體現時代特征的日常生活、人民所喜愛所認同的生活方式、社會生活中重要的風俗禮儀為創作對象。6.有意義的事件,以能夠體現道德情感和人性光輝,能夠展現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各類事物為創作對象。上述六點彼此關聯而側重不同,它們是主題性美術創作在尋找中國故事時需要關注的六個最基本面向。
二、以構筑共享的精神家園為目標
近年來,主題性美術創作日益受到美術界乃至更大范圍社會群體的關注,它是中國當下視覺現象、文化現象、藝術現象中不可回避的重要方面。在美術界,對主題性美術創作的研究和討論,多圍繞如何處理好“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主題敘事與藝術表現、政治表達與個體表達”等幾對關系問題而展開,并隱晦地表現出一種擔憂:其中存在的抵牾與偏見,會影響人們對主題性美術創作的認知及其本身的發展。上文已就主題性美術創作應當秉持何種中國觀和具體實踐策略做了討論,以此為基礎,筆者認為,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為指導和啟示,以“共通”“共享”作為理解上述問題的精神隱喻,在主題性美術創作領域建立共享的語境,樹立共享的價值觀,是深入思考幾對關系問題,激發創作活力,從而更好地運用主題性美術創作講好中國故事的一種方式。
第一,古今共享,即處理好過去和當下的關系,在兩者之間找尋共享的價值觀。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有記錄的歷史浩如煙海,有的在過往時代中沉默不語,未被接納,有的則廣為流傳。那些能夠經受住時間考驗、經久流傳的歷史與文化,必定具有某種勾連古今的永恒性特質。這正是主題性美術創作可以從中得到助力,從而獲得自身經典性和永恒性的機遇。克羅齊曾說:“當生活的發展逐漸需要時,死歷史就會復活,過去史就變成現在的。……現在被我們視為編年史的大部分歷史,現在對我們沉默不語的文獻,將依次被新生活的光輝所照耀,將重新開口說話。”[5]尋找具有永恒性特質的歷史,讓它沐浴當下的光輝,并予以藝術的想象性特質,從中擷取、精煉出最具包孕性、象征性的成分。這正是主題性美術創作源于歷史而又超越歷史、照亮當下的價值所在。
第二,中外共享,即處理好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在兩者之間建立共享的語境。所謂共享的語境,就是用藝術的視覺性敘事造就不同國家、不同語言世界、不同信仰世界在視覺觀念、文化觀念上的平等與通達。一方面,藝術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梁,藝術以其特有的精神性和理想性(尤其是其中所蘊含的美與友善的特性),推動一個世界“看到”另一個世界,促成不同世界間的接觸、對話、理解;另一方面,當我們用美術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時,所要樹立的,應當是世界共享、全球共享、人類共享的藝術觀。也就是說,主題性美術不僅為中國而創作,同時也是為世界而創作。其出發點與動機,不是止步于中國,也不是強調中國優于世界、排斥西方世界,更不是去宣揚某種所謂的“普世價值”,而是要在創作過程中注入高度自覺的與人類共享、與世界對話的藝術信仰和氣度。
第三,個人意志與集體意志的共享,即創作者個人意志與集體意志之間保持較高的一致性,是主題性美術創作取得成功的前提和保證。主題性美術創作的難點在于,它要求創作者對集體意志有深刻的理解,并真正將其融入自己的心靈,進而完成藝術表達。所謂集體意志,首先體現在主題性方面,從開始創作直至完成,個人的藝術意志在相當程度上包含于主題性之內;與此同時,主題性美術創作在一定程度上預設了自己未來的觀眾,及其在未來一定時期內想要獲得的社會效益。對于創作者而言,將集體意志融入個人意志中,才能選擇出合適的觀察視角和表現方法,從而創作出合要求的高質量作品。對于組織者、評審者而言,遴選出真正熱衷于主題性美術的創作者,挖掘出潛在的創作力量,是消減抵牾、推動主題性美術創作更好發展的辦法。
第四,形式與意義的共享。本文對主題性美術創作的藝術形式討論甚少,是因為再多的文字描述都抵不過我們親眼看到的形式,形式是上述一切意義得以被塑造成一種藝術狀態的基礎。再好的故事,沒有好的藝術風格、藝術語言的加持,都不能成為優秀的藝術創作,其作為主題性美術的功能和影響力也會被削弱。從現實情況看,藝術語言貧乏,過多強調意義而忽略形式,將導致主題性美術創作流于宣教,精彩的故事也難以被真正展現。我們要找到形式與意義間的同構性,把故事的意義包裹在富于情感和意味的形式之中。一旦觀眾將自身與作品聯系起來,宣教就會消失不見,作品所講述的故事會讓觀者感同身受。這種由移情和認同所激發的愉悅情緒,將觀眾對故事的體驗銘刻至記憶深處。從這一刻起,主題性美術創作造就的積極記憶所產生的持續性影響,是使主題性美術創作成就自身,并實現其社會功能的價值所在。
結語
綜上所述,主題性美術創作的命題與突破,首先在于秉持與時俱進的中國觀,隨之擬定行之有效的實踐策略,并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為指導,建立古今共享、中外共享、個人意志與集體意志共享的觀念和語境。就主題性美術創作而言,堅持守正創新,不斷探索與中國主流意識形態,與中國偉大發展成就相匹配的視覺敘事模式,以飽滿的精神信念和豐富的藝術形式展現新時代中國美術的新面貌,講好中國故事,樹立文化自信,是主題性美術創作未來持續發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