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繪畫材料;中國畫;色彩語言;水墨畫;巖彩畫;金箔畫
引言
藝術被人類視為精神活動的產物,是多種要素的綜合體現,其中材料便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正如藝術史可以被廣義地視作藝術材料史,材料的每一次革新都推動了藝術形式的演變,也塑造了藝術風格的多樣性。“國畫”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藝術形式,其命名便源自古代中國對自身的認知[1]。漢代人認為中國位居天地之中,因此得名“中國”,進而將中國的繪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繪制國畫所需的工具、材料豐富多樣,主要包括毛筆、宣紙及墨等[2]。這些工具、材料為畫家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中國畫獨特的審美體系和藝術風格。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畫在色彩語言的運用上必然體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與傳統精神。但是,時代在進步,藝術亦須創新。當代中國畫在繼承傳統精髓的基礎上,大膽探索新材料、新技法,以期在色彩語言上實現突破與重構。這一過程并非簡單的材料替換或技法革新,而是對傳統繪畫材料語言的深度挖掘與再創造。因此,研究深入分析傳統材料與現代材料的結合點,探索新材料在畫面上的表現力與可能性,以期推動中國畫在當代藝術領域的持續發展與創新。
一、傳統繪畫材料與當代中國畫色彩語言概述
(一)傳統繪畫材料的種類及其特點
傳統繪畫材料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共同承載著繪畫作品的物質性存在。從繪畫的物理構成來看,傳統繪畫材料可以分為繪畫依托物和被繪畫依托物承載著的物質材料兩部分。繪畫依托物是指作為畫面依托的基底材料,具有支撐和固定畫面的作用。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宣紙和絹是兩種最為常見的繪畫依托物,這些繪畫依托物為繪畫作品提供了物質基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繪畫的風格和技法[3]。被繪畫依托物承載著的物質材料主要指各種顏料和調和劑。在中國傳統繪畫中,顏料的種類極為豐富,既有天然礦物顏料如朱砂、石青等,又有植物性顏料如花青、藤黃等。這些顏料具有色澤鮮艷、穩定性強等特點,能夠呈現出豐富多樣的色彩效果。同時,調和劑的使用也十分重要,它們能夠將顏料調和成適合繪畫的狀態,使畫面呈現出理想的色彩和質感。傳統繪畫材料的使用與繪畫技法、繪畫樣式緊密相連。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畫家依托這些繪畫材料,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繪畫技法和繪畫樣式。例如在工筆畫中,畫家利用繪畫材料絹的細膩光滑特性,采用精細的線條和豐富的色彩來表現形象;而在水墨畫中,畫家則利用繪畫材料宣紙的吸墨特性,通過墨色的濃淡干濕變化來營造豐富的畫面效果。
(二)當代中國畫色彩語言的變革與創新
20世紀初,中國社會正經歷著由古至今的深刻轉型,西方文化的涌入對傳統文化形成了巨大沖擊。在這一變革的洪流中,中國畫色彩觀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革新。許多青年畫家懷揣著對藝術的無限熱愛與追求,紛紛遠赴海外留學,將西方的繪畫技法和先進理念帶回祖國[4]。在當代中國畫的色彩觀演變中,畫家逐漸掙脫了傳統色彩表現的束縛,開始大膽嘗試將中式色彩觀與西方科學色彩觀相互融合。他們致力于探索個性化的色彩體系,使得繪畫題材越發豐富多樣,色彩運用也更為自由靈動,并不再拘泥于傳統的程式化上色規則,也不再受自然光照下色彩面貌的局限,而是根據創作需求,隨心所欲地運用色彩,以表達自己對事物的獨特感受。這種變革與創新,既體現在繪畫作品本身,也深刻影響了畫家的創作理念與審美追求。不僅如此,畫家還超越了對自然物象的簡單模仿,開始追求畫面形式的美感與色彩的和諧構成[5]。畫家靈活運用各種繪畫材料和技法,創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使中國畫在色彩表現上煥發出更加絢爛的光彩。同時,畫家積極借鑒和吸收其他藝術形式的色彩表現方式,如西方現代繪畫、民間藝術等,為自身創作注入了新的靈感。
二、傳統繪畫材料與中國畫色彩語言的重構實例分析
(一)水墨畫:水與中國畫色彩語言的重構
水墨畫作為中國畫之精髓,其巧妙地將水與墨、水與色融于一體。在中國畫創作中,水的運用是一門深厚的學問。潘天壽在《論畫殘稿》中提道:“墨非水不醒,筆非水不透,醒則清而有神,運則化而無滯,二者不可偏廢。”這句話深刻揭示了水在調節墨色、塑造畫面氛圍中的關鍵作用。以王仁華的中國畫作品《胭脂》為例,畫中女子身著黑色長袍,一手持煤油燈,一手握胭脂盒。王仁華運用墨色撞水的獨特技法,形成了大片的黑色塊面。這一技法在豐富畫面色彩語言的同時,還增加了畫面的流動性,使得整幅作品更加鮮明生動。這種墨色撞水的運用,正是畫家對水與墨、水與色關系深刻理解的體現。在中國傳統繪畫中,水的作用遠不止于調節墨色,其更是營造畫面意境的關鍵元素。畫家通過不同的用水方法,能夠營造各具特色的畫面氛圍,使畫面氣韻生動、意境深遠。正如杜甫詩中所云:“元氣淋漓障猶濕。”這種濕潤、酣暢的感覺,正是水墨畫所追求的藝術境界[6]。在水墨畫中,水作為重要的媒介,從性質上分類,主要有清水、濁水及墨水三種。清水,以其清澈透明的特質,能夠鮮明地突出墨色的本真和顏色的明亮。濁水的水質相對混濁,在生宣紙上進行創作時,其邊緣易產生獨特的洇出痕跡。這種痕跡若被畫家巧妙利用,便能夠為作品增添獨特的藝術魅力。
(二)巖彩畫:礦物材料與中國畫色彩語言的重構
巖彩畫是中國畫領域的一股新興力量,以其對礦物材料的精妙運用,為中國畫色彩語言帶來了新的活力[7]。這一藝術形式深深植根于傳統中國畫的深厚土壤,并在材質與技法的探索上大膽創新,從而展現出別具一格的審美特質。巖彩畫的核心材料源自礦物色或新型的巖石、水干色等,這些天然材料蘊含著獨特的晶體顆粒,其粗細與生成的色素各異,為畫面帶來了極其濃烈的色彩效果。當這些礦物色素被精心運用于畫面之上,會散發出熠熠生輝的光芒,如同鉆石般的折射效果,賦予整個畫面優雅而絢麗的色彩魅力。這種獨特的材質美感,使得巖彩畫在眾多中國水墨畫中獨樹一幟,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覺與觸覺體驗。礦物色的粗細影響著畫面肌理的厚度和凹凸程度,使畫面呈現出更加立體、生動的視覺效果。這種斑駁的肌理感,與東方人深厚的審美習慣相契合,形成了一種東方美學。同時,礦物色的豐富運用也使得中國畫在色彩上更加飽滿、多元,滿足了人們對美的無盡追求。巖彩畫在繼承傳統重彩語言的精髓之余,還巧妙地借鑒了西方色彩學的先進經驗,結合巖彩畫自身材質之美,創造出了一種獨特的審美趣味。以張大千的《巫峽清秋》(圖1)為例,畫家在創作過程中,對設色之經營極為用心,充分利用礦物顏料色感厚實、耀目的特質,巧妙地將青綠、白粉、金碧等色彩相互映襯,打造出一幅色彩艷麗、氣派堂皇且極富裝飾性的藝術佳作。
(三)金箔畫:金箔材料與中國畫色彩語言的重構
金箔畫是近百年才出現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是從古代佛像、壁畫等中國畫形式衍生出來的一種獨特藝術手法。在當代中國畫繪畫領域,金箔的運用逐漸增多,為畫家帶來了全新的創作靈感與手段。金箔作為一種效果極佳的繪畫材料,其閃耀的金屬光澤與獨特的色彩屬性,使其在繪畫中展現出極高的表現力和裝飾性。與傳統的繪畫材料相比,金箔能夠與各類顏料和諧搭配,并能在畫面中讓人產生一種視覺沖擊。以畫家郭繼英的作品為例,其常常巧妙地運用金箔材料,通過貼金箔、灑金、描金等技法,將金色巧妙地融入畫面的色彩之中,為作品賦予一種璀璨奪目的裝飾效果[8]。在人物畫作品《存在——10(瞬)》(圖2)中,郭繼英傾向于在畫面的余白部分貼上金箔,并刻意留下方形的標記。這些方塊雖無具體含義,卻以抽象的形式存在于畫面中,有效地實現了畫面的平面化,使整體構圖更為簡潔明快。在風景畫創作中,郭繼英常以大自然為創作主題,通過細膩入微的筆觸和獨特的色彩運用,展現大自然的壯麗與寧靜。同時郭繼英還利用金箔的閃耀光澤,將陽光、水面、山巒等自然元素表現得更加生動逼真。此外,郭繼英對金箔的運用非常謹慎而精準。其深知金箔的珍貴與特殊性,因此在運用時總是恰到好處,使每一塊金箔都能完美融入畫面之中,既不顯突兀,也不顯單調。這種對金箔的精準運用,展現了郭繼英高超的技藝,更體現了他對中國畫色彩語言重構的深刻思考與獨特見解。
三、重構后的當代中國畫色彩語言的價值與影響
重構后的當代中國畫色彩語言不僅在繼承傳統繪畫技法的基礎上實現了創新,更深刻地反映了當代文化審美觀念的變遷,引領著藝術潮流的發展。
首先,中國畫色彩語言的重構,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形式。相較于傳統中國畫中墨色濃淡干濕的單一運用,現代畫家巧妙融入多元色彩元素,使畫面色彩層次豐富,視覺沖擊力強烈,更具藝術感染力。其次,重構后的中國畫色彩語言深化了對傳統繪畫技法的理解,并推動了其創新。畫家既繼承了傳統繪畫的精髓,又大膽嘗試新材料和新技法,將傳統筆墨技法與現代色彩理念相融合,創造出獨特的繪畫語言。再次,中國畫色彩語言的重構,也深刻反映了當代文化審美觀念的變化。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緊密,人們的審美觀念也隨之發生了深刻變化。重構后的中國畫色彩語言既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現代審美元素,使作品充滿時代感,同時兼具國際視野,滿足了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更為中國畫在國際舞臺上展現獨特魅力提供了有力支持。最后,重構后的中國畫色彩語言對當代藝術創作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它激勵畫家勇于突破傳統束縛,嘗試新的材料、技法和理念。這種勇于創新的精神推動了中國畫藝術的持續進步,也為其他藝術門類的創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綜上所述,重構后的當代中國畫色彩語言在豐富表現形式、深化技法理解與創新、反映當代文化審美觀念及推動當代藝術創作等方面都展現出了重要的價值與影響。其為中國畫藝術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世界藝術寶庫增添了璀璨奪目的瑰寶。
結論
中國畫的色彩發展經歷了由簡至繁、由鮮艷到淡雅的演變。在這一過程中,繪畫材料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研究通過對傳統繪畫材料與當代中國畫色彩語言的重構進行探討,發現這種重構具有重要的價值與影響。首先,中國畫色彩語言的重構,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形式;其次,重構后的中國畫色彩語言深化了對傳統繪畫技法的理解,并推動了其創新;再次,中國畫色彩語言的重構,也深刻反映了當代文化審美觀念的變化;最后,重構后的中國畫色彩語言對當代藝術創作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綜上所述,傳統繪畫材料與當代中國畫色彩語言的重構研究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和理解中國畫藝術的發展。但是,研究僅對當代中國畫中的三種表現形式進行了敘述,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拓展范圍,選取更多內容進行全面分析,以更深入地揭示傳統繪畫材料與當代中國畫色彩語言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