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應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采取高效的教學策略,致力于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勞動教育是小學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科目之一,教師必須深入貫徹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在傳授勞動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以培養具備高素質的新時代人才。
當前,大多數教師已經認識到踐行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重要性,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具體而言,部分教師仍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傾向于知識傳授而忽視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對其關注度與重視度不足。此外,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沒有掌握在勞動教育中有效融入與貫徹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方法。對此,在開展小學勞動教育時,教師應從立德樹人的視角出發,積極探索勞動教育教學活動的新模式、新方法,營造良好的勞動教育環境,讓學生在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中獲得全面發展。基于此,文章分析了立德樹人視角下的小學勞動教育實施路徑,以供參考。
一、選用優秀案例,營造積極向上的勞動風尚
在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視為首要任務,使學生深刻理解勞動的高尚與光榮,進而在校園內營造尊重并崇尚勞動的良好氛圍。在開展小學勞動教育時,教師要深刻領悟勞動教育的核心價值,充分發揮該課程的獨特優勢,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及良好的勞動習慣,同時在勞動教育的各個環節中自然融入德育元素,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
為營造積極向上的勞動風尚,教師可發揮榜樣示范作用,通過講述杰出勞動者的事跡或展示杰出勞動者的形象,讓學生理解勞動精神的內涵與勞動品質的高尚。這些事跡應凸顯勞動者不畏艱辛、持之以恒的奮斗精神,突出他們如何通過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生活與營造和諧環境。通過這樣的教育,可以加深學生對勞動意義的理解,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并激勵他們主動向榜樣看齊,積極投身勞動實踐。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我國綠化事業中的杰出代表,包括綠化先進工作者張金榮、退役軍人張連印、模范領導者鄧海亮、最美護林員王明海等。這些勞動者在綠化環境方面傾注了諸多心血,以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他們以汗水澆灌希望,晝夜不息地守護著綠色家園,是當代社會的楷模,值得每個人深入學習和效仿。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采用故事講述、視頻動畫展示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認識到勞動并非空談,美好家園是眾多勞動者通過日復一日、堅持不懈的實際行動鑄就的。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真切感受到榜樣的力量,受其感染,從而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與價值觀。
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觀察身邊的勞動者,如引導學生跟隨校園綠化工作者的腳步,近距離地觀察他們,了解他們在工作中展現出的嚴謹態度與敬業精神。通過參與花草種植、枝葉修剪、澆水施肥等實踐活動,學生能夠感受到勞動者身上閃耀的勤勞與奉獻之光。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生活、細致觀察,以充分發揮榜樣的教育引領作用,提高勞動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通過展示生動形象的勞動者形象,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共鳴,促使其主動效仿優秀勞動者的行為舉止,共同營造積極向上的勞動風尚。
二、參與勞動活動,獲得真實體驗
在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使其從中獲得深刻的體驗與感悟。當前,部分學生在家中備受父母及祖輩的溺愛,鮮少參與家庭勞動,并對勞動持有偏見,視其為純粹的體力活,甚至是又臟又累的任務。針對這一現狀,教師應堅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原則,在教授勞動知識的同時,設計一系列富有趣味性的勞動活動,以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的興趣,讓他們在參與中體驗勞動的快樂,享受勞動過程,并從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與深刻的人生哲理。
例如,教師可以策劃以“我勞動,我光榮,我最能干”為主題的活動,并設定20分鐘的勞動時間,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具體的勞動任務,如黑板、講臺、多媒體操作臺、衛生角、窗臺、讀書柜及花盆周邊的清潔工作。同時,教師可以規定具體的清掃范圍與任務,并對學生提出明確的清掃要求。例如:負責黑板區域的學生需要確保黑板面及四周框架無粉塵、水漬;負責地面清潔的學生則需要確保地面無雜物、紙屑,學生要通過先掃后拖的方式,確保每個角落都潔凈如新;在桌椅清潔中,學生不僅要清除紙屑、雜物,還要將書本擺放整齊,使桌椅有序排列。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班級內的“優秀勞動者”評選活動,邀請全體學生擔任評委,對各名學生的勞動成果進行公正評分,并給予評分排在前10名的學生相應的獎勵,以激勵學生在積極向上的勞動氛圍中體驗勞動的樂趣,獲得真實而深刻的感悟。
三、深入社會活動,形成高尚品格
在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突破傳統課堂的空間與時間限制,積極尋求并有效利用廣泛的社會資源,帶領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生活,參與富有意義的勞動活動,以培養其高尚的道德品格。具體而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區的公益活動,如前往養老院、福利院等機構獻愛心,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深刻含義。為了確保活動順利進行,教師應事先與社區工作人員進行溝通,爭取社區工作人員的同意與協助。在社區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學生不僅能夠安全有序地參與活動,還能夠將所學的勞動技能應用于實際情境中,從而深刻理解勞動的價值與意義。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以“幫助他人,開心自己”為主題的活動。在活動籌備階段,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清晰地闡述活動的具體地點及基本內容,如“同學們,我們即將前往養老院,不知大家是否有過探訪養老院的經歷”。如果學生表示未曾有過此類經歷,教師可以進一步說明:“那么,這次將成為大家首次踏入養老院的旅程,但此行的目的并非游覽觀光,而是要幫助老人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如打掃衛生、喂飯、整理床鋪等。同時,大家可以和爺爺奶奶聊天。”這能夠幫助學生明確此次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要任務與職責所在。為確保活動順利進行,教師需要向學生傳授關愛老人的方法與技巧,并明確活動的各項要求與規范,要求學生嚴格遵守活動紀律,以高度的責任心與敬業精神完成各自的任務,以免因不當行為給老人們帶來不必要的困擾。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專題討論會,鼓勵學生分享在此次活動中的獨特感悟與體驗,促進彼此間的思想交流與情感共鳴。此外,教師還可以布置“撰寫勞動心得”這一作業,引導學生回顧自己在公益活動中所付出的努力,深入思考幫助他人時的內心感受,從而加深學生對助人為樂精神的理解,培養其高尚的道德品格。
四、布置合作任務,學會團結互助
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日益表明合作意識及能力的重要性。基于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教師應設計并布置合作任務,引導學生通過完成實際勞動任務,深刻認識到合作的價值與意義。學生應意識到個人的力量雖有一定的價值,但合作的力量能夠實現“1+1>2”的協同效應。相較于個體勞動,團隊合作的勞動模式不僅能夠增強班級的凝聚力,還能夠有效激發群體潛能。在此過程中,那些原本勞動積極性不高的學生會在團隊成員的積極示范及整體勞動氛圍的影響下,逐漸產生濃厚的勞動興趣。同時,通過團結合作,學生可以在互助中健全品德,學會在面對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沖突時以大局為重,積極維護集體榮譽,形成強烈的集體榮譽感。
例如,在勞動教育課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制作小書包”的手工實踐活動,遵循組內異質原則將學生科學分組,確保各組內有組織能力強、動手能力強、思維發散的學生,同時確保各組綜合實力均衡,以實現小組之間的競爭公平、公正。在合作過程中,各組成員可以明確分工,確保每個成員均有任務,共同商討制作書包的方案、所需材料,并圍繞書包圖案設計開展熱烈的討論,高質量地完成制作手工作品的任務。
五、注重反思總結,健全勞動品德
反思與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勞動教育中同樣具有重要的地位。通過反思與評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自己參與勞動活動的過程,思考自己在勞動中是否獲得了新的體會、積累了哪些勞動技能、在哪些方面獲得了發展等,促使學生學會正視自我,增強自我效能感,并明確后續發展的方向,實現精準化的自我提升。當學生圓滿完成合作任務后,教師應適時組織評價活動,引導學生依據任務完成的質量、效率、創新性等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評價。例如,教師要鼓勵學生開展組內互評,重點圍繞成員的獨立勞動能力、團隊合作意識、合作能力等核心素質進行客觀評價。這一過程不僅能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與借鑒,還能健全學生的勞動品德,為其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勞動課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項具體任務,如培育一株植物幼苗。學生可自主選擇植物幼苗,如草莓、辣椒、茄子等,每隔三日詳細記錄其生長狀態,包括高度、葉片數量的變化等。同時,學生需要詳細記錄培育過程中的各項細節,以深刻體會植株培育的復雜性與挑戰性,如缺水、缺光、養分不足等因素均可能對植株生長產生不利影響。為促進學生的自我反思與成長,教師可以提供專門的平臺供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并邀請班級其他成員參與評價。在此過程中,學生也要進行自我評價與反思,分享在培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原因及解決方案,同時總結有效的植株培育方法。
又如,在“制作小書包”這一合作勞動項目完成后,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具體的評價標準表,鼓勵學生以此為依據進行組內互評及組間互評,促使學生深入反思,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維等優秀品德。
結語
在新時代開展小學勞動教育時,教師需要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目標,探索勞動教育的新路徑,優化勞動教育的組織形式,引導學生在學習勞動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勞動觀,獲得真實的勞動體驗與感悟,并從幫助他人中獲得快樂,學會團結合作,善于反思總結,以提高學生的勞動實踐能力,促使學生形成高尚的品德。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曹埠鎮飲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