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語文學習中,詩歌的閱讀與鑒賞一直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不同于傳統詩歌閱讀中的文字障礙,新詩閱讀的難點在于如何通過其語言和形式真正體會詩歌的情感。新詩因其使用接近日常白話的語言反映現實生活,降低了閱讀難度,但同時可能導致學生滿足于表層理解,忽視其深層內涵,從而難以真正提高詩歌鑒賞能力。《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閱讀古今中外詩歌、散文、小說、劇本等不同體裁的優秀文學作品,使學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情感的過程中提升文學欣賞能力,并嘗試文學寫作,撰寫文學評論,借以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品讀新詩,并借此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提高他們的文學欣賞能力,是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文章以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的新詩為例,從新詩的特征入手,探討品讀新詩的方法,以供參考。
一、品讀陌生化的詩歌語言
詩歌語言的陌生化是指通過運用非習見、非常情、非常理、非常事的語言,創造一種新的語言空間,使讀者在閱讀詩歌時脫離日常生活的限制,進入全新的世界。作家王安憶認為:“所謂陌生化,就是對常規常識的偏離,造成語言理解與感受上的陌生感。”詩歌語言的陌生化表達常見的有復沓、反諷、語序錯置、語義異化、意象組合等語言形式,詩人借此表達更為復雜、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讀者則在獨特的語言中消除自動化的審美感受,產生進一步探究詩歌深層次審美意蘊的興趣。
(一)品讀陌生化語言中的節奏差異,探尋詩歌的內在意蘊
在詩歌陌生化的語言中,詩人可能會采用非傳統的語法結構或詞語搭配,使得句子或段落的節奏變得不尋常,從而打破讀者的思維定式,產生審美距離。通過誦讀和感受詩歌節奏的差異,讀者可以探尋詩歌的內在意蘊,從而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
郭沫若討厭一切形式主義的束縛,認為“過于嚴格的形式上的清規戒律是應該打破的”,故而在詩歌中常常打破詩歌語言的規范表達,以陌生化的詩歌語言表達其毀壞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決心和膽識。例如,在《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的“好幅壯麗的北冰洋的晴景喲”一句中,郭沫若將常規的語言表達“好一幅”替換為有些拗口的“好幅”,使得詩歌語言的節奏更加緊湊。這種表達源自詩人心中涌動著的澎湃熱烈的激情,仿佛那種壯觀宏闊、聲勢震撼的自然偉力必須凝聚起全部的熱情和間不容發的氣勢才能體現出來。
詩人有時會在詩句中增加看似無意義的襯字,打破詩句正常的節奏感。例如,“無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來要把地球推倒”這句,如果以常規的簡潔凝練的詩歌語言作為評價標準,“來”字就顯得贅余。但仔細品讀會發現,這個“來”字改變了詩歌的節奏,與詩人情感的抒發緊密關聯。在反復誦讀詩歌后,學生能夠感受到這句詩的節奏是“無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來/要把地球推倒”。“提起他全身的力量”和“來”字的聲調起伏可以構成“強/次強”的節奏,并且和下句中“滾滾的洪濤”所生成的毀壞、創造、努力的精神相呼應,凝聚著宇宙洪荒的自然偉力,代表著詩人內心不斷積聚涌動的情感,這種情感也契合狂飆突進的五四精神。
(二)品讀陌生化語言中的生詞,體會詩歌豐富的內涵
在詩歌中使用不常見的詞語或者改變詩歌的本意,是詩歌語言陌生化常用的手段。生詞的使用能夠讓讀者在一定的審美距離中細細體會詞語的含義,感受詩歌豐富的內涵。
仍以《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中“好幅壯麗的北冰洋的晴景喲”一句為例。“晴景”是陌生的詞語,與常用的詞語“情景”同音,在朗讀的過程中,讀者自然會思考“晴景”的內涵。“晴景”的字面意思是晴天的景象,而“晴天”一詞能讓讀者聯想到蔚藍的天空、潔白的冰面、絢爛的極光等。在品讀聯想中,“晴景”一詞會被賦予更豐富的內涵,讀者能感受到海洋的雄奇壯麗和詩人難以遏制、噴薄而出的激情。
詩歌語言陌生化最本質的特征是打破日常語言的束縛,讓讀者產生審美距離,加大審美難度,從而使讀者更深入地探究語言的內涵,感受詩人的情感。
二、品讀精妙的詩歌詞語
精妙的詞語在詩歌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能夠深化詩歌的意境,增強詩歌的情感表達,讓讀者深刻地體會詩人的內心世界。
(一)賞析詞語的色彩美,體會詩歌的情感
艾青在《詩論》中寫道:“一首詩里面,沒有新鮮,沒有色調,沒有光彩,沒有形象——藝術的生命在哪里呢?”可見,色彩是詩人傳情達意的有效媒介,欣賞詩歌應注意品味詞語中的色彩美,感受詩人的情感,從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雪萊的《致云雀》是浪漫主義詩歌的杰作,全詩共21節,詩人以飽滿的激情和浪漫的想象謳歌了自由、快樂、追求光明的云雀形象。在欣賞該詩時,從意象的角度出發解讀詩歌當然是重要的,但如果能感知詩歌語言表達的特別之處,通過品鑒詩歌的色彩美理解詩人的情感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途徑。
《致云雀》中有9種色彩。在第2節中的“像一片烈火的輕云,掠過蔚藍的天心”等句中,詩人用“烈火”“蔚藍”等鮮艷的色彩襯托了云雀如火的激情與對自由高遠天空的追求和向往。在第3節和第4節中,詩人用“金色的電光”“紫色黃昏”等詞,形容云雀在理想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狀態,歌頌了云雀的自由精神。在第5節中,詩人將云雀美妙動聽的鳴叫比作“銀色星光的利劍”,謳歌了云雀沖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精神。第7節中的“霓虹似的彩霞”謳歌了充滿繽紛色彩的希望,第10節中的“金色的螢火蟲”代表了云雀對光明的追逐與向往,第11節中的“像一朵讓自己的綠葉/蔭蔽著的玫瑰”象征著生命的活力與熱情。在詩人筆下,大地上一切熠熠生輝的事物都承載了詩人對美好生活和自由精神的渴望與追求。在這首詩中,詩人將自然的生靈作為背景,與云雀的意象相互融合,造就了奇幻、斑斕又充滿張力的世界,同時映射了詩人理想的精神境界。
(二)挖掘詞語的豐富意蘊,體悟詩歌的哲思
詩歌雖屬于詩性思維,但優秀的作品同樣兼具詩性思維和理性思維。在詩歌中,詩人可以憑借色彩、音韻、意象等感性手段達到自由宣泄情感的目的,同時蘊含敏銳而深沉的哲思,以豐富詩歌的意蘊。我國古典詩歌中就有很多既感性又充滿哲思的佳作,如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啟發人們從不同的視角看待世間萬物,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啟示人們逆境中蘊含著希望。這些詩句無疑是詩人對世界和人生充滿智慧的哲理性思考。可見,體悟詩歌的哲思需要挖掘詩歌中精妙詞語的豐富意蘊。
例如,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側》就是一首對生命意義充滿哲學式思考的詩歌。詩歌塑造了一位不懼艱險、勇于挑戰的英雄形象,這個形象既是詩人對自我的期許,又是對陽剛向上的個體精神的認可與追求。要想讀出其中蘊含的哲思,就必須仔細品讀詩歌中一些富有意蘊的詞語。詩歌首句“這是我此刻僅能征服的高度了”中的“高度”既是山的高度,又是人生的高度,“征服”是詩人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洋溢著人類挑戰自然、戰勝艱險的自豪之情。接下來,立足于絕壁之上的詩人看到的是決然躍入山海的太陽,聽到的是如軍旅喊殺聲一般的石礫囂鳴,視聽的震撼讓詩人領略到了自然的粗糲、蒼勁,引發了詩人一覽山海勝的博大的生命體驗。“我的指關節鉚釘一樣揳入巨石的罅隙”一句中的“揳入”凝聚的是個體生命立足于大地的堅忍,是靈魂深處尋求生命意義的執著。詩歌第2節中的“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鷹或雪豹與我為伍”一句是詩人渴求有強者為伴的告白,但巖壁之上只有“一只小得可憐的蜘蛛”,渺小的個體生命與天地宏闊的自然背景構成了生命體驗的極致對比,使得詩歌充滿了生命的偉力和張力。讀者在品讀“征服”“揳入”“渴望”“但有”等詞語的過程中,能自然地體悟到生命的渺小、堅韌的精神、對精神高度的堅守等詩歌中的哲思。
以意蘊豐富的詞語承載詩歌的哲思是作者的有意選擇。《峨日朵雪峰之側》初稿寫于1962年8月,于1983年7月刪定。歷經21年的歲月,昌耀無論是心境還是認識高度都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印跡,詩歌也因此充滿了詩人對自我的審視和對生命意義的思考。有人考證,《峨日朵雪峰之側》中“與我一同默享著這大自然賜予的快慰”,原稿是“默想”,但是最后被修改成了“默享”。在這一改動中,“默享”具有了更豐富的意蘊。“默想”是默默地思考,被流放荒原的詩人將孤獨與清冷、骨子里堅忍的意志通過登山者的形象體現了出來,是60年代挑戰自然與征服自然的時代精神的折射;而“默享”的字面意思是默默地享有,即承認個體生命的渺小,安然享有自然的饋贈。80年代是個體意識覺醒的年代,尊重作為人的權利,承認個體價值和情感價值是這個時代的特點。因而,“默享”既是詩人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新思考,又是詩人對自我與時代關系的重新審視。
三、分析詩節的邏輯推進,品讀詩歌情感的變化
新詩的語言形式有別于傳統詩歌,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外國詩歌,用詩行區分上下句的內容,用分節區分詩歌的層次。詩行和詩節之間的語氣停頓自然形成了詩歌的節奏,同時,每一行、每一節詩形成了相對獨立的詩意空間。因此,詩節與詩節之間構成了情感的邏輯線,分析詩節的邏輯推進能夠讀出詩歌情感的變化。
例如,聞一多的《紅燭》借助紅燭這一意象表達了甘于奉獻和火熱的愛國情感。詩人于情感的起伏變化中完成了紅燭精神的升華,讀者可以從詩節之間結構的嚴謹和情感的邏輯推進出發體會其情感的起伏變化。詩歌第一節將紅燭想象成詩人熾熱的心,而詩的最后則對這種熾熱的原因予以“莫問收獲,但問耕耘”的回答,首尾詩節形成了完整的邏輯閉環與情感呼應。
從第2節開始,詩歌圍繞紅燭整體意象中的“光”與“淚”進行思考。第2節中的“為何更須燒蠟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與第6節中的“既已燒著,又何苦傷心流淚”是充滿矛盾關系的兩組問句,目的是引導讀者思考詩意中的邏輯關系。第一組問句意在揭示紅燭發光的原因是自我的犧牲奉獻,是紅燭向外的思索;第二組問句意在揭示紅燭流淚的原因是為黑暗的現實而傷心痛苦,是紅燭向內的省察。兩組問句圍繞李商隱的“蠟炬成灰淚始干”構思,同時構成了理性的邏輯推進。第8節中的“灰心流淚你的果,創造光明你的因”一句回答了這一矛盾關系的實質。詩節的劃分讓詩歌獲得了更廣闊的詩性空間,能夠表達更為豐富的內容。
在情感表達上,詩人的情感由第2節中“一誤再誤”的困惑到第3節中“不誤,不誤!”的堅定,再到第4節中“燒吧!燒吧!”的呼告昂揚,情感逐漸達到高潮。在第6節中,詩人的情感再一次變得低回婉轉,在痛苦反思中對紅燭傷心流淚的原因進行了追問與探索,最后熱烈地贊揚了紅燭與黑暗勢力斗爭的自我犧牲精神。
結語
欣賞詩歌的過程是詩意的再創造過程,讀者可以不受制于作者的“本意”,通過詩歌的語言形式“密碼”,追求“妙悟”和“會心”。課程標準強調通過言語實踐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而在語言品讀和詩歌形式賞析中感悟詩歌的思想與情感,可以豐富學生的審美感受和體驗,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作者單位:上海市嘉定區中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