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深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應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等多個維度進行創新,以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生活化教學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其核心在于將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并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通過調查研究我們不難發現,現階段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仍面臨一系列問題與挑戰。因此,文章基于生活化視角,剖析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教學策略,旨在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與社會責任感,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改革與發展探索新路徑、提供新思路。
一、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單一
當前,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部分學校偏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缺乏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教學,主要體現在教師過分依賴教材,將教材作為教學的主要依據。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知識視野的拓寬,且容易導致學生所學知識實用性不強,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靈活運用。
(二)教學方法陳舊
目前,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部分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陳舊,缺乏趣味性和創新性。這種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主觀能動性的培養,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興趣會逐漸減弱,學習主動性和創造力也會受到影響。
(三)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脫節
小學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兼具實踐性和綜合性的學科,強調通過實踐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然而,部分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較少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導致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脫節。這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優秀的道德品質。
(四)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身心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一環。當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部分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忽視了對孩子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學生僅在學校接受相關知識的學習,缺乏家庭教育的有效補充和支持,這不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不利于學生的系統性學習。
二、生活化視角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策略
(一)引入生活案例,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具有緊密的聯系。教師應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并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相關生活案例,以引發學生的共鳴,促進學生深入思考。
以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課“吃飯有講究”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生活案例開展教學。在課堂引入環節,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同學們,結合你們的生活實際,說一說你們家在吃飯的時候都有哪些規則”這一問題。學生會踴躍回答“洗手”“吃飯不能敲碗”“不能浪費糧食”等。然后,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詳細講解“七步洗手法”,并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同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文涉及的“餐桌禮儀”相關內容,如主動幫助父母擺放碗筷、在長輩夾菜時表達感謝、咳嗽時要及時用紙巾或者手遮掩口鼻等,引導學生將課文中的餐桌禮儀與自身生活對照。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出“與家人共餐時,還有哪些孝親敬長的做法呢”這一問題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從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在講解“吃飯有講究”一課時,教師可以對課文中“食物的訴說”這一板塊中不同種類的食物進行拓展,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食物圖片,講解它們的性質與價值,讓學生了解土豆發芽不宜食用、零食吃太多影響身體健康等生活常識。在講解課文中“這樣吃好嗎”這一版塊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如可以引入“吃飯過快導致噎食”的案例,讓學生理解“吃飯應細嚼慢咽,不挑食,營養均衡才能健康成長”的道理。教師通過這種方式,將生活中的內容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緊密結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二)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游戲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巧妙設計游戲,把游戲融入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和掌握相關知識。
以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的好習慣”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根據這一單元的教學內容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游戲(“衛生習慣小競賽”),檢查學生的衣著整潔度、指甲清潔情況等,再由師生共同評選出衛生習慣最佳的學生,并給予口頭表揚或相應獎勵。這種方法有助于學生深刻認識講究個人衛生和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進而提高自理能力。
2.情境模擬教學法。情境模擬教學法通過模擬真實的生活場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以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我不拖拉”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創設學生在家寫作業時容易分心、拖拉的情境,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經歷,探討如何有效管理時間,找到克服拖拉的辦法。學生能夠通過討論,學會合理規劃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并在實際生活中加以應用,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
1.開展角色扮演活動。由教師選取相關主題,讓學生根據興趣愛好選擇相應的角色進行扮演,以增強學習效果,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以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六課“班級生活有規則”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以“校園和班級規則遵守”為主題的角色扮演活動,鼓勵學生扮演學生、教師、門衛等角色,并結合課文內容和生活實際進行表演。通過角色扮演,學生能夠親身體驗規則的重要性,學會遵守規則,理解維護秩序的意義。
2.開展社區服務實踐活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社區資源,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區志愿者服務和法治教育宣傳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和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以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九課“小水滴的訴說”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保護水資源,從我做起”的社區志愿者服務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認識保護水資源和節約用水的重要性。同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中提到的案例,如忘記關緊水龍頭、亂扔垃圾入河等,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學會如何在現實生活中節約用水和保護水資源,從而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
(四)加強家校合作,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1.開展家校合作活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加強家校合作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關鍵。一方面,學校可以定期舉辦家長培訓活動,向家長講解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及教育方法,以提升家長的教育素養,讓家長能夠為孩子提供更加專業的指導。另一方面,學校可以組織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的親子活動,以加強家校合作,共同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以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的教學為例,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和規則,使學生掌握在公共生活中應遵守的秩序與規范。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融入生活案例,讓學生了解如何維護公共利益及保障公共生活有序進行,如強調過馬路要走斑馬線、在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等。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需要積極引導學生在公共場所遵守規則,可以在等紅綠燈時講解闖紅燈的危害,遇到公共標識時解釋其意義,如“請勿喧嘩”標志、安全通道標識等,幫助學生掌握生活常識。
2.充分利用家庭資源。教師應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結合家庭實際,利用生活實例引導孩子進行道德實踐,如尊敬長輩、分擔家務等,從而豐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內容。
以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家是最溫暖的地方”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堂上應引導學生感知父母對學生的愛,鼓勵學生勇敢地向父母表達愛意。此外,在家庭教育中,教師應倡導家長積極與學生保持溝通和交流,并主動向學生表達愛意,營造溫馨、充滿愛的家庭環境,并結合日常生活的細節教育學生,如尊老愛幼、禮貌待人等,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小學道德與法治知識,促進親子關系的和諧發展。
結語
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是提高學生道德素質、增強學生法治意識的重要途徑。生活化視角下,教師可以通過引入生活案例、創新教學方法及開展教學實踐活動等方式,有效解決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整體質量。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萊西市濱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