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樹由于有頂端優勢,枝條直立生長時,枝條中的養分優先供給頂部生長,營養生長占優勢,枝條長勢旺,養分積累少,成花能力弱,樹體中頂端長勢旺時,樹勢失衡,易出現上強下弱現象。如果上部枝量大時,會誘發樹冠郁閉,影響樹體通風透光條件,樹冠內膛枝生長細弱,甚至枯死,結果部位外移,出現表面化結果現象,不利于產量形成。
樹勢中庸,枝條中用于營養樹體和開花結果的營養分配均衡,保持通風透光條件良好是果樹管理的主要目標,為了達到這一效果,人們在果樹生產中采用多種措施,其中拉枝是最常見、效果最好的措施之一。
根據觀察,果樹枝條的開張角度與枝的長勢、枝中的營養分配關系密切,一般枝條與母枝的夾角越小,枝條越直立生長,枝條的長勢強旺,枝中積累的光合產物少,枝條生長消耗的營養多,成花能力低下,隨著枝條與母枝的夾角增大,在一定范圍內枝的長勢會變緩,枝條生長消耗的營養減少,枝條中積累的光合產物增加,成花結果能力提高。人們利用這一原理,在生產中采用拉枝的方法,促進幼旺樹成花結果,提高結果能力,這一措施廣泛地應用于蘋果(圖1)、梨(圖2)、大櫻桃、桃、杏、核桃(圖3)、花椒(圖4)等果樹中。
1 拉枝的作用
根據生產實踐,果樹生產中應用拉枝,具有以下多種作用:
1.1 改變枝的長勢
直立枝條長勢強旺,通過拉枝,拉大枝條與母枝的夾角,可有效地緩和枝條的長勢,使枝勢趨于中庸,在幼旺樹生產中應用較多。
1.2 促進成花
果樹的成花能力與枝條中光合產物的分配有很大的關系,枝條夾角小時,枝條中的光合產物運送到根系的途徑暢通,運送到根系的光合產物多,根系合成營養的原料充足,合成的有機營養多,有機營養多時對地上部的促進作用明顯,枝條長得快,長得長,成花能力低下;而拉枝后,枝勢變得平緩,運送到根部的光合產物減少,根系合成有機營養的量減少,有機營養減少后,對地上部的促進作用減緩,枝條停長早,枝條粗壯,會增強成花能力,進而提高樹體結實能力。
1.3 改善樹體通風透光條件
果樹自然生長時,樹姿多抱合,樹冠內膛進光量少,光照不足,枝條生長受限。在弱光條件下,枝條生長細弱,大多會變成寄生性消耗枝,沒有成花能力。核果類果樹及花椒等喜光性果樹在光照弱的情況下,內膛枝易枯死,失去結果能力,通風透光不良是果樹低產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通過拉枝,可有效地打開光路,增加樹冠內膛的進光量,促進內膛枝充實健壯,提高內膛枝成花結果能力,因此拉枝是促進果樹優質高產的關鍵措施之一。
1.4 控制樹冠,防止果園郁閉
果園是單株果樹的集群,單株果樹的生長應以不相互影響為原則,如果放任生長,樹冠擴張過快,樹冠過大,會過早出現株間交接現象,導致果園整體光照惡化,影響生長結果。適時進行拉枝,可減緩枝條的加長生長,將樹冠控制在一定范圍,延緩樹冠交接的出現,保持果園整體通風透光良好。
2 果樹拉枝管理中易出現的問題
拉枝在果樹生產中有許多好處,在果樹生產中大量應用,但在應用時操作不規范,存在不少問題,嚴重影響拉枝的效果。根據生產調查,果樹拉枝時存在的突出問題有:
2.1 拉枝時間不當,冒條嚴重
拉枝作業時間性強,拉枝時間不當,不但不會產生好的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會影響枝條生長結果。
拉枝是通過改變枝條的生長方向,將頂端優勢減緩,把枝條中向頂端運送的營養分散到枝條中后部芽體中,促進芽子充實,提高芽體質量,增強成花結果能力,這種措施應用的時效性強。根據生產實踐,在夏秋季新梢停止生長后應用效果好,夏季拉枝后,成花數量多,促花效果明顯,秋季拉枝后,可促進花芽飽滿,枝勢易穩定,冒條少。但在生產中,有的果農不是按照枝條生長規律進行拉枝,而是根據農活的閑忙確定拉枝時間,在冬春季休眠期大量進行拉枝,拉后出現大量冒條,冒條生長會消耗大量樹體營養,加劇光照惡化,害處多多。
2.2 拉枝時對樹種、品種的特性考慮較少,拉后會導致樹勢急劇衰弱
樹種不同、品種不一樣,枝的長勢強弱差別較大。長勢旺的品種,拉枝角度宜大,而萌芽率高、成枝力弱的樹種和品種,枝勢易衰弱,拉枝角度宜小,如果拉枝角度過大,會加速枝勢和樹勢的衰弱,影響生長結果。
2.3 拉枝與種植密度和培養樹形不配套,給后期管理帶來困難
不同種植密度、不同樹形中,枝條的延伸角度各異,如生產中應用最廣泛的紡錘形,根據種植密度不同,生產中有用改良紡錘形的、有用自由紡錘形的、有用細長紡錘形的,由于不同紡錘形中央領導干上分布的枝數量多少不一、樹冠空間大小不等,枝的延伸角度不同。生產中多數果農對此兼顧不到,拉枝角度過大過小,都會給后期管理帶來困難。
2.4 拉枝過遲,枝長的過大,拉后枝條間交接嚴重
在果樹栽培管理中,樹冠控制是主要內容之一,特別是在密植栽培中,由于單株生長空間小,易出現樹冠交接現象。樹冠交接對生產危害大,生產中有的果園來不及在幼樹期進行拉枝管理,將枝放的過大,拉后沒有空間,枝間相互交接,光照惡化,這是密植園種植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2.5 拉枝方法不當,效果差
根據調查,在果樹生產中拉枝時方法千差萬別,有的做法嚴重影響拉枝效果,主要表現如下:
2.5.1 彎弓射箭 拉枝的作用之一是分散頂端優勢,如果將枝拉成弓形,則起不到這一作用,在弓背部位的芽體會萌發,優勢會轉移到弓背芽體上,刺激弓背芽體萌發的枝旺盛生長,難以起到緩和枝勢的作用。
2.5.2 傷枝拉枝 長勢強旺的粗壯枝,拉枝難度較大,生產中有的果農采用鋸虎口、連三鋸、多邊鋸的方法拉枝,據觀察,這種方法弊大于利,應用不當會嚴重削弱枝勢,傷口保護不力,會出現枝條枯死現象。
2.5.3 拉枝角度過大,加劇光照惡化 調查發現,生產中有些果樹枝條拉枝角度大于150°,造成樹冠下部郁閉,光照惡化。
2.5.4 多枝捆一起拉,枝條報廢 有的果農圖省事,在拉枝時,將多個枝條捆綁在一起進行拉枝,在解綁后,枝條相互干擾、通透性差,導致部分枝條報廢。
2.5.5 解綁不及時,拉枝繩勒傷嚴重 有的果農在拉枝時,拉枝繩打成死結,長時間不解綁,勒傷嚴重,有的會造成嚴重的絞縊。
3 拉枝注意事項
拉枝是果樹生長季管理的主要內容之一,根據拉枝操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拉枝實踐經驗,要取得好的拉枝效果,需注意以下事項:
3.1 適期拉枝
拉枝的目的主要是緩和枝勢,促進成花,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和控制樹冠。拉枝應以6月份和9—10月份為主,以促進成花為目的。拉枝主要在6月份花芽分化之前進行,以有效增加成花數量和提高質量,拉的早了易冒條,拉得遲了花的數量已確定,僅可增加花芽的飽滿程度,提高花芽質量;以改善樹體通風透光和控冠為目的的拉枝,可在9—10月份進行,以減少拉枝后枝上出現冒條,盡可能避免在休眠期進行拉枝。
3.2 拉枝時應充分考慮樹種、品種特性
不同樹種、品種的生長習性差異較大。一般萌芽率高、成枝力弱的品種,易成花,進入結果期早,結果之后樹勢易衰弱;防止樹勢衰弱是生產中管理的主要內容之一,拉枝時角度不宜過大,要始終保持枝頭上翹,以維持較強的樹勢和枝勢,提高結實能力。萌芽率低、成枝力強的品種,成花較難,進入結果期晚,生產中要注意早拉枝,以緩和枝勢和樹勢,拉枝角度宜大,可在栽植后第二年,將輔養枝拉平或拉下垂,促進成花結果,提高結實能力。
3.3 拉枝時應充分考慮種植密度和樹形
種植密度直接決定了冠幅的大小,一般栽植越密,單株占有的空間越小,拉枝應越早進行。一般樹體中枝的長度應控制在株距的1/2以內,應在枝長接近株距的1/3左右時,及時拉枝開角,控制枝的長勢和樹冠大小,一般枝角度拉開后,即可成花結果,結果之后,可分流枝條中的養分,枝條的生長速度就變緩,便于樹冠控制。
樹形不同,中央領導干上分布的枝數量不同,一般中央領導干上分布的枝越稀,則枝的生存空間越大,適當遲拉枝,利用枝條直立生長的優勢,加速枝條的生長,以充分占領空間,形成充足的光合面積,增加光合產物積累,促進產量提高。而在中央領導干上分枝密的情況下,單枝的生存空間較小,拉枝應及早進行,防止枝長的過粗過大,拉枝后出現越界生長,相鄰枝間出現交叉,導致光照惡化。一般枝的稀密決定枝開張角度的大小,一般枝越密,枝條的開張角度應越大,如在改良紡錘形樹體中央領導干上的分枝大多保持90°左右的角度延伸,而在細長紡錘形樹形中,中央領導干上的分枝的延伸角度大多在110°~130°。
3.4 拉枝的方法要正確
拉枝時盡量避免造傷拉枝,對較粗、生長直立的枝,在拉枝時可一手握枝基部固定,另一手握枝中部,反復的將枝向前后左右推動搖擺,將基部揉軟,然后將枝拉至所需角度,用拉枝繩固定;綁拉枝繩時堅持“一枝一繩”的原則,以確定所拉枝方位和角度達到最佳狀態,取得好的拉枝效果;綁拉枝繩時,注意綁成活扣,防止勒傷;結果枝也可用吊裝土塑料袋或泥球的方法,培養下垂結果枝;所拉枝在枝勢固定后,要及時解除綁繩,防止出現絞縊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