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紅毛丹是一種營養和經濟價值均較高的熱帶水果,是海南保亭縣當地政府扶持的特色產業。由于紅毛丹在當地存在較為嚴重的果蠅危害現象,導致紅毛丹產量及其產業鏈發展受到限制。本文通過對果蠅的危害現狀調研和防控措施分析,結果顯示,海南省保亭縣各鄉鎮示范區,使用綠色防控和化學防控后,紅毛丹每畝果蠅平均危害率下降極為明顯,由防治前平均危害率48%降至4.62%-9.06%,且各鄉鎮紅毛丹商品果率均有一定上升,平均增產66.28千克/畝.年。本文的研究結果為紅毛丹防控果蠅危害提過了基礎技術參考。
關鍵詞:海南省保亭縣;紅毛丹;果蠅;防控措施
紅毛丹(Nephelium lappaceum Linn.)是中等大小的常綠喬木,原產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地區[1]。果實與荔枝類似,由于其果實與荔枝外形相似,表面具有粗長、質地較軟的毛或刺,因此得名“毛荔枝”。紅毛丹果實通常為橢圓形,毛刺為紅色或黃色,紅毛刺紅毛丹果肉富含糖類和維生素C及微量Ca、P等營養元素,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長期食用可潤膚養顏、清熱解毒、增強人體免疫力[2]。
紅毛丹于1950—1960年成功引種至海南省保亭縣,位于五指山以南,海拔通常在300米以下,在北緯18°23′—18°35′和東經109°20′—109°48′,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區[3]。優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及市場消費需求,促使保亭縣紅毛丹種植面積不斷增大,截止2020年全縣紅毛丹種植面積2.5萬畝以上,是海南省保亭縣重點發展的特色農業主導產業,是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優勢支柱產業。
隨著海南省保亭縣紅毛丹產業快速發展,紅毛丹蟲害現象日益明顯。根據報道顯示紅毛丹主要蟲害為粉蚧、果蠅等[4]。在海南省保亭縣,果蠅對紅毛丹危害較大,果蠅主要以鉆蛀危害,形成“蛆果”,極大影響保亭縣紅毛丹的產銷量。本文通過對海南省保亭縣紅毛丹果蠅蟲害現象進行調研,并探討果蠅防治措施,為海南保亭縣紅毛丹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1 紅毛丹的果蠅危害現狀
1.1 果蠅危害特點
果蠅屬雙翅目果蠅科,是一種世界范圍內害蟲,其繁殖能力和適宜能力均較強,能在復雜環境中生存,多發于中國、印度、南亞、中東、非洲、美國等。我國將果蠅定為二類檢疫害蟲,主要分布于我國海南、云南、廣州、湖南、福建等地。果蠅主要寄生于蘋果、番茄、荔枝、紅毛丹、甜瓜、木瓜等果實。成年果蠅對瓜果香甜味和黃色色澤有趨向性,將其卵泡產于果實皮下,幼蟲孵化后在果實內危害[5]。紅毛丹因其獨特的高甜度或黃色外皮(圖1),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對果蠅產生趨向性。果蠅產卵于果皮內其果實外觀則無明顯受害,導致果農在一定程度上忽視對其防治,隨著卵孵化成幼蟲后其受害程度增加,果面開始呈現濕腐狀凹陷,較正常果面顏色略深(圖2),后期果實腐爛,伴隨酸臭味,失去食用價值。其果蠅危害現象對紅毛丹果農產生了巨大的生產銷售壓力和困難。
1.2 海南保亭縣果蠅危害現狀
作者通過三次實地統計調查結果顯示,海南省保亭縣各鄉鎮主產區的紅毛丹均有不同程度危害,果蠅危害率44.12%~51.87%,產量受到不同程度影響,使得保亭紅毛丹種植面積增加也彌補不了產銷量,給保亭縣紅毛丹產業帶來了沉重打擊。近3年,保亭縣部分果園減產率60%,商品果率降低了約40%,嚴重影響保亭縣紅毛丹產業發展。2020年起保亭縣政府大力扶持當地紅毛丹種植產業,建設13 400畝紅毛丹蟲害(果蠅類)綠色防控示范區域,進一步鞏固當地紅毛丹產業健康發展。
2 海南省保亭縣果蠅防控措施現狀及探討
近年來,果蠅在全國各地果園都在逐年加重,對水果果實品質和產量有著很大影響。海南省保亭縣項目示范試驗區采取的果蠅防控措施包括綠色綜合防治措施、農業防治措施和化學防治措施。
2.1 綠色綜合防治措施
2.1.1 懸掛果蠅誘捕器 懸掛果蠅誘捕器是利用果蠅信息素對果蠅進行誘捕,其優點為減少農藥用量、節約生產成本、提高勞動效率,是現代綠色產業理想工具(圖3)。使用方法為每15天在誘捕器內添加適量誘捕劑,在果實膨大期至采收期間,將誘捕器掛于果園外側和非結果樹的樹冠與樹梢間,高度約1.5米,每畝放置8~10個誘捕器。
2.1.2 殺蟲板誘殺 黃色色澤對果蠅具有一定趨向性,據試驗顯示,黃色殺蟲板在3月初可捕獲誘殺大部分成年果蠅,配合使用誘捕燈,誘殺效果較為顯著,可減少大量蟲卵量。
2.2 農業防治措施
果蠅成蟲主要棲息地為果園陰濕雜草叢間,定期清理園間雜草可有效破壞果蠅生存空間,減少蟲害。果農在采摘過程中,應將摘除蟲果及時帶出果園,裝入不透氣的塑料袋中,放在陽光下照射悶殺;對剩下病蟲次果,應及時清理,防止蟲害的產生[6]。
2.3 化學防治措施
化學防治通常是指在紅毛丹不同生長周期內使用多種化學物質進行除蟲害。紅毛丹生長初期至約2/3周期時(通常為3月下旬),應當及時開展化學防治干預。成蟲生長期(5月下旬至9月下旬),噴灑稀釋至1500~2000倍的5%高效氯氰菊酯殺蟲劑1~2次/月進行防治成蟲;或通過使用50%敵百蟲與稀釋1000倍液的30%紅糖的混合液噴灑樹冠來誘殺成蟲。殺蟲周期為5~6天噴灑1次,連續噴灑3~4次,可以消滅成蟲90%以上。實際操作中噴灑時間為上午9時最佳。結合防治其他病蟲害進行噴藥防治。
3 防治效果分析與探討
經項目示范試驗調查研究可知,對試驗區進行人為干預前,紅毛丹每畝產果蠅平均危害率達48%。通過對紅毛丹植株進行人工干預防治蟲害,在紅毛丹結果期,選定示范區安裝果蠅誘捕器10套/畝,誘殺果蠅成蟲;在紅毛丹果蠅危害高峰期,設置誘粘劑誘殺點8個/畝,誘殺果蠅成蟲;使用誘捕板(100張/畝,每周更換1次,使用3次)進行防治,并在紅毛丹果蠅危害高峰期結合使用蘇云金桿菌連續噴藥3次進行干預,可有效預防果蠅危害。
不同鄉鎮使用綠色防控和化學防控等綜合防治后,各鄉鎮紅毛丹每畝果蠅平均危害率降至熱作所4.62%、加茂鎮7.52%、新星農場7.56%、三道鎮7.68%、新政鎮7.82%、什玲鎮9.06%,五個鄉鎮下降均極為顯著,其中熱作所紅毛丹每畝果蠅平均危害率下降幅度最大。
綜合項目試驗數據顯示,經人工干預后各鄉鎮示范區域平均防治效果存在差異性,最高防治效果可達90.38%,平均防治效果可達84.35%,防治效果十分明顯,紅毛丹商品果率也均有一定上升,增幅分別為8.96%、10.63%、9.96%、13.28%、15.63%、19.22%,平均增產15.53%。根據年平均產量畝產計算,每年平均增產高達66.28千克,按市場價格20元/千克預算,每畝可增收約1 325.6元。極大意義上扶持和保障了海南省保亭縣特色產業,并解決農業產業中效益底問題,在一定意義上解決了當地的鄉村振興、產業振興,助力海南地區紅毛丹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海南省南部,紅毛丹種植均集中在保亭縣,農作物天然生存環境需要高溫、高熱,年積溫8500 ℃以上,年均氣溫24 ℃以上,最低氣溫10 ℃以上[7]。這種溫熱潮濕的環境,也是昆蟲繁殖較為舒適的環境,蟲害現象因此也較為嚴重,培育一種抗蟲害的紅毛丹植株,可成為紅毛丹產業一種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PRAKASH CHANDRA TRIPATHI. Tropical fruits[M], New Delhi: Jaya Publishing Company, 2021, 542-575.
[2] CHARKABORTY B, MISHRA D S, HAZARIKA B N, et al. Rambutan[M]. Delhi. JAYA Publishing House, 2018, 425-439.
[3] 謝軍海,胡福初,馮學杰,等. 保亭紅毛丹產業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建議[J].中國熱帶農業,2020,96(5):37-41。
[4] MUHAMED S, KUMARI U, KURIEN S. New reports of pests and diseases in rambutan (Nephelium lappaceum L.) from Kerala, India[J]. Acta Horticulturae, 2018, 175-180.
[5] 孔令波.果蠅在蘋果上的危害與防治[J].農業災害研究,2021,11(2):19-20.
[6] 劉華,江本霞,潘冬,等.斑翅果蠅綜合防治技術[J].湖北植保,2015,6:28-29.
[7] 王朝學.海南保亭紅毛丹產業發展現狀及建議[J].中國熱帶農業,2016(6):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