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9日凌晨,在印度東部城市加爾各答一家古老的醫院里,31歲的女實習醫生結束工作后,前往研討室大廳休息。這是她生前最后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
幾個小時后,同事們在研討室大廳的講臺后面發現了她半裸的尸體。尸檢報告顯示,她生前遭受了殘忍的傷害和強奸。
這起案件瞬間點燃了印度民眾的怒火,數千名女性擁入加爾各答街頭,發起了“奪回黑夜”的抗議運動。幾天后,抗議浪潮席卷全國。
8月17日,印度醫務人員舉行了長達24小時的全國罷工,并宣布無限期停止非緊急服務,要求伸張正義,并提高工作場所的安全。
印度醫學協會致信總理莫迪,要求徹查該案件。在8月15日紀念印度獨立日的活動中,莫迪表示,印度人應該“認真反思針對我們的母親、姐妹和女兒的暴行”。
然而面對長期存在的性暴力傳統,一句輕飄飄的“反思”,能幫助女性奪回黑夜嗎?
事情發生在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印度第三大城市加爾各答的RG Kar醫學院,有著138年的歷史,是印度最古老的醫學院之一。
8月9日凌晨,31歲的女實習醫生在連續36小時夜班的短暫輪休中,獨自來到研討室大廳休息,幾個小時后,同事發現了她的尸體。盡管疑點重重,但最初院方和警方卻均宣稱死者“死于自殺”。
迫于死者家屬、同事和各界壓力,西孟加拉邦警方8月10日介入調查。尸檢報告顯示,襲擊可能發生在凌晨3點至5點之間,受害者生殖器嚴重受傷,除了暴力性侵的痕跡外,尸體有多處外傷,這些都足以斷定她系被強奸和殺害。
警方翻看急診大廳監控視頻發現,33歲的男子桑喬伊·羅伊凌晨4點進入急診大廳,脖子上戴著藍牙耳機,但40分鐘左右離開時耳機消失。警方在受害者尸體附近找到了該設備,并發現它能夠與羅伊的手機配對,就此將羅伊定為頭號嫌犯,并對其進行司法拘留。


其中一名抗議者舉著的標語上寫道:“治愈(他人)的雙手不應流血。”
調查發現,羅伊是一名拳擊手,自2019年以來,一直在加爾各答警察局災害管理組擔任公民志愿者,與當地多位高級警官關系密切。后來,他被分配到醫院的警察站點,能夠進入醫院內的各個部門。
盡管是非正式警察,但羅伊經常身穿加爾各答警察的警服,和真正的警察打成一片,并利用職務之便,幫患者加塞兒,向病人親屬勒索錢財。
羅伊曾有過四次婚姻,其中三任妻子因為他的暴力和虐待行為離他而去,第四任妻子去年因癌癥去世。認識羅伊的人稱,他是一個慣犯,經常對女性施暴。
據當地媒體報道,羅伊對犯罪行為供認不諱,毫無悔意,并告訴警方:“如果你們愿意,你們可以絞死我。”
這起駭人聽聞的案件點燃了印度民眾的怒火,印度各城市的許多公立醫院暫停了除急診科以外的所有服務,超30萬名醫護人員走上街頭,以罷工的方式為死者伸張正義,并要求印度政府加強對醫護人員的保護。迫于各方壓力,8月13日,印度中央調查局(CBI)正式宣布接手此案并立案調查。
當地時間8月14日晚到15日凌晨,正值印度獨立日到來,加爾各答的數萬名婦女走上街頭,舉行“奪回黑夜”游行。祖母、母親、女兒幾代女性舉著標語牌、蠟燭,高呼正義和變革的口號,要求“獨立、自由、沒有恐懼的生活”。其中一名抗議者舉著的標語上寫道:“治愈(他人)的雙手不應流血。”
這不是印度首次舉辦“奪回黑夜”游行,但卻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

“奪回黑夜”游行起源于1977年的英國,旨在抗議針對婦女的強奸與暴力行為,讓婦女能在夜間自由穿行于公共空間。如今,印度的游行組織者表示,他們選擇獨立日發起“奪回黑夜”,是為了向全社會發問:婦女何時才能獨立?
印度總理莫迪在8月15日印度獨立日的活動中談到了國內日益高漲的不滿情緒,但沒有直接提到加爾各答發生的奸殺事件。他說,印度人應該“反思針對我們的母親、姐妹和女兒的暴行”。
8月20日,最高法院在初步聽證會上下令成立國家特別工作組,要求其為保障印度醫務人員的安全和環境設施制定相關計劃。22日印度中央調查局提交了案情的調查報告,指出案發現場被改變過,目前案件具體細節仍在調查當中。
印度一直是針對婦女暴力案件多發的國度,性暴力和強奸就像是一場流行病,嚴重威脅著印度女性的安全和未來。
2012年新德里公交車上,23歲的印度女學生喬蒂·辛格,被5名男子和一名少年襲擊和輪奸。隨后,他們將傷勢嚴重的辛格,從公交車上扔出去,最終辛格因傷勢過重在醫院死亡。
同年加爾各答公園街發生輪奸案,時任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長巴內杰最初竟聲稱該案件系“捏造”的。
2018年,8歲的穆斯林女童被綁架到寺廟里輪奸,最后她被勒死時還遭到石頭重擊。
2019年,27歲的印度女獸醫,在海得拉巴被強奸,最后被縱火燒死。
2022年,印度北方邦一名13歲女孩遭4人輪奸后報警,在警局再次被一名警察強奸。
2023年,西班牙網紅夫婦去印度騎行,在露營時丈夫被人持刀毒打,妻子遭到7人輪奸。
無數類似的案件,引起印度甚至全世界人民的憤怒,但印度還是那個印度。
據相關數據統計,2015年至2022年間,印度針對低種姓婦女的性暴力犯罪增加了45%,2022年每天女性報警的性暴力案件多達90起,而實際上,加上未報告的事件,現實情況更為嚴峻。考慮到印度現實社會風氣,更多婦女只能選擇隱忍。


d6b3e2f62ba1a4c101bc171e76927be1在人滿為患、出入不受限制的公立醫院,醫護人員經常面臨來自四面八方的暴力。
更令人諷刺的是,此次發生奸殺事件的加爾各答,號稱是印度“對婦女而言黑夜最安全的城市”。2023年,印度國家犯罪記錄局的報告稱,加爾各答是印度19個大都市中強奸案數量最少的,2021年全年僅有11起。相比之下,新德里當年的強奸案數量為1226起。“最安全的黑夜”尚且如此,“不安全的”境況可想而知。
其中,女性醫務人員的安全,尤其受到關注。加爾各答發生的暴力事件,只是將印度公立醫院醫護人員長期面臨的安全問題再次擺上臺面。在人滿為患、出入不受限制的公立醫院,醫護人員經常面臨來自四面八方的暴力。
2015年印度醫學協會一項調查顯示,逾75%的印度醫生曾遭受某種暴力。印度醫生有30%女性,護理人員有80%是女性,她們普遍長期工作在不安全環境里,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傷害。
一位參加抗議的女醫生指出,她們“經常在工作場合被人動手動腳,醫院里沒有為女性設置的休息室和廁所”。
印度醫學協會主席R.V.Asokan表示,盡管25個州有法律來防止針對醫護人員的暴力行為,但定罪幾乎不存在。就在本月8日,北阿坎德邦警方發現一名年輕護士的尸體,該護士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被強奸并殺害。
參加“奪回黑夜”抗議活動的Devalina Bose是受害者的同事,她表示之所以第一次勇敢地參加夜間游行,是希望通過共同的努力,讓悲劇不再重演。整個社會都應該停下來思考一下,并捫心自問:強奸和性暴力到底是誰的錯?
在印度的傳統文化中,女性一直是處于從屬和被壓迫的狀態。
統治者利用宗教將女性貶低為依附男性的存在,印度哲學經典《奧義書》中強調,女性是男性的附屬品,必須要順從。印度教圣典《摩奴法典》等經文更是有大量諸如禁止女性與丈夫之外的男性見面的類似規定。
盡管如今的印度憲法—尤其是第14條和第21條,規定保障女性的基本權利和平等權利,但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和對女性的物化觀念,仍然在社會各個階層中普遍存在。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往往處于弱勢地位,缺乏足夠的保護和支持。
這種文化背景下,強奸等性犯罪行為往往被視為男性對女性的“權力游戲”,而受害者往往被視為“不潔”或“有罪”的。
就像紀錄片《印度的女兒》中說的那樣:“如果一個男孩從小就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他天生就會覺得女人是不重要的,是可以隨意對待的。這就是為什么那些強奸犯如此不以為意,正是這樣的思想和文化滋養了罪惡。”
印度屢禁不止的強奸惡行,是父權制和厭女癥的副產品,其將男性對女性的暴力行為正常化,犯罪者利用性暴力來展示他們對女性身體的統治和控制,并通過無休止的精神洗腦讓受害者認為自己有罪,保持沉默。他們往往傾向于責怪受害者而非施暴者,認為強奸案中女性比男性責任更大,指責受害者“為什么和一個男人獨處”“為什么穿那么暴露”“這么晚還在外面干什么”。
受害者往往被視為“不潔”d6b3e2f62ba1a4c101bc171e76927be1或“有罪”的。

除了宗教和文化的原因,極度低效的司法體系和失能的政府,也是印度性暴力案件高發的誘因。
司法體系的不完善導致性犯罪案件的審訊時間過長,許多施暴者在此期間逃脫了法律的制裁。印度巨星阿米爾汗在《真相訪談》中揭示過印度高強奸案發率背后難以啟齒的現實:一宗強奸案審理時間長達五六年,就算被定罪判刑,強奸犯在監獄里過兩三年又會被放出來。
甚至為了減少立案數量,印度警方在處理時會勸說受害人與強奸犯結婚,借此達成和解。此外,警方和司法機構在處理性犯罪案件時存在的偏見和不當行為,也容易導致受害者受到二次傷害。
2012年新德里公交車輪奸案震驚全國,大規模抗議活動后,印度一度迎來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法律改革。那一年起,印度當局加重了針對婦女犯罪的處罰,擴大了強奸的定義,并設立了快速法庭,以加快強奸案的審判。但在現實層面,人權觀察組織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印度當局根本不能有效執行法律,這些改革幾乎沒有任何效果,政府為阻止暴力侵害婦女所做的努力,還遠遠不夠。
而在此次案件中,盡管總統莫迪在印度獨立日活動中泛泛談到了“譴責針對我們的母親、女兒和姐妹犯下的暴行”,卻刻意回避了具體事件、時間和地點。和政府關系密切的印度全國婦女委員會主席和直接責任部門主官、印度聯邦政府婦女和兒童發展部長均選擇了沉默。
這次案件也在引發了一場政治指責游戲。加爾各答所在的西孟加拉邦的執政黨,是與最大反對黨結盟的草根國大黨(TMC),由首席部長瑪瑪塔·班納吉領導,其被指控對奸殺案善后工作處理不當。由莫迪領導的印度執政黨印度人民黨(BJP)在該邦屬于反對黨,其領導人指責班納吉政府鎮壓和平抗議活動。但班納吉否認了這一指控,并指責印度人民黨利用該案件謀取政治利益。
此案很可能在黨爭中淪為政治博弈的工具,加劇社會動員和抗議的復雜性,使得抗議目標和訴求變得復雜多元,難以得到有效的解決。
要想取得根本性改變,印度必須面對和挑戰根植于家庭、文化習俗、社會規范和宗教傳統的父權制、歧視和不平等,但政治家們的反應卻與之背道而馳。
隨著案件的展開,蔓延全國的怒火能否為受害者及其家人帶來公平和正義的結果,愈演愈烈的抗議能否改變根深蒂固的傳統,尚未可知。
(文中資料來源:新京報、中國新聞周刊)
責任編輯 何承波 hcb@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