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父母的記憶中,呂鑒恩從小就喜歡擺弄家里的電子設備,總是想要拆開來,一探究竟。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目光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轉向那個由代碼編織的奇妙世界。
出于對計算機軟件的濃厚興趣,呂鑒恩自發地在網絡上尋找教程,從入門級的圖形化編程,到復雜的Python編程、C++,一路自學不輟。不僅如此,他還加入了學校的科技小組,將所學的編程知識轉化為實踐,完成了多個充滿創意的作品。通過一次次不厭其煩地調試、優化作品,編程逐漸成為了他手中的“魔法鑰匙”,為他打開了通往科技殿堂的大門,讓他在多次科技競賽中脫穎而出。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呂鑒恩的世界,了解那個源于熱愛、成于堅持的故事吧!
姓名:呂鑒恩
學校:天津市河西區平山道小學
出生日期:2013年4月23日
閃光點 :視角獨特、思維敏捷、富有創意
興趣愛好:寫程序、3D建模、發明創新
最想做的一件事情:到華為總部參觀學習
個人作品:智能試衣間按鈕、智能自動感應露營燈、微笑提醒器
曾獲榮譽:2023年天津市青少年小發明設計活動三等獎、2022—2023學年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大賽二等獎、2023年“我們愛科學”科普短視頻創意大賽二等獎、第37屆天津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2022—2023年度全球發明大會中國區全國總決賽銅獎、第38屆天津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2023—2024學年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大賽二等獎、第19屆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天津市賽優勝獎、環球自然日2024年度總決賽微影速拍二等獎
第一次接觸發明創新:
我的媽媽是警察,她加班時偶爾會帶我去單位。看到那些閃爍的警車警燈,我覺得特別威風。恰巧我有一個光環板,它也能發出紅色、藍色的光。于是,我利用圖形化編程軟件進行編程,控制光環板發光的時間,讓紅光、藍光輪流亮起來。經過幾次調試,光環板上的燈光終于有節奏地閃爍起來,看上去和警車的警燈幾乎無異。
最得意的作品:
我最得意的作品是微笑提醒器。它通過電腦上的攝像頭時刻關注我們的表情和狀態,能夠及時發出微笑提醒、休息提醒、喝水提醒,或是播放舒緩的音樂,以緩解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的疲憊感。以后我還要將它繼續改進,把它安裝在家長的手機上,方便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情緒。
創新小竅門:
我的創新小竅門是觀察、思考、動手做!
在設計智能自動感應露營燈的外觀時,我還沒有學習過立體幾何,不知道如何利用3D建模軟件繪制立體圖形。于是,我把家里一個圓柱形的筒燈拆下來,用卡尺測量尺寸,在硬紙板上畫出設計圖,然后裁剪下來進行組裝。經過多次調整,我終于繪制出準確的設計圖。
發明過程中的趣事:
確定了露營燈的外觀后,我和媽媽來到一家3D打印公司,借用3D打印機制作模型。我看到工作人員將一瓶瓶特殊的液體倒入機器,上傳設計圖后打印機就開始忙碌起來,從噴嘴中吐出一絲絲材料,慢慢地堆砌出了露營燈的模樣。我覺得3D打印太有意思了!開發出這項技術的人太聰明了!
印象最深的一次賽事:
我參加過很多比賽,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參加全球發明大會中國區全國總決賽。因為那是我第一次獨立進入大大的比賽場館,答辯、交流、互動都是我一個人完成的。站在評委面前時,我心里的小鼓“咚咚咚”地敲得好響,好緊張!但是,一看到展板上熟悉的作品照片,記憶的魔法盒就打開了,所有的制作過程和想法都“嗖”的一下飛回我的腦海。面對評委的提問,我對答如流。那一刻,我知道自己成長了,可以獨自參加比賽啦!
做過最有意思的事情:
去年暑假我第一次去西雙版納,看到了很多美麗的熱帶植物。我還參加了一次探險活動——夜游中科院植物園。在夜游時,我看到了無數的螢火蟲,直徑一米多的蜘蛛網,還有許多從未見過的昆蟲,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暢想未來世界的某一個場景:
未來,每個人身上都貼有一塊柔軟的“電子皮膚”,它能夠將大腦與智能設備連接起來,將大腦中的想法付諸行動。譬如上班要遲到了,我心里想5分鐘后打車,“電子皮膚”就會將這個信息傳給手機,在手機上自動下單。另外,它還可以自動監測身體的各項指標,如心率、血壓、血糖等,若出現異常情況,它會將體檢數據發送給醫生,并提醒我們及時就醫。
希望擁有的特異功能:
我希望有一雙“火眼金睛”,用眼睛看一遍程序,就能立馬發現其中的錯誤。
選擇一個人做一件事:
我想和我最崇敬的科學家、暗物質“獵手”——常進,一起設計功能更先進的衛星,探索宇宙的奧秘。
上期“創意小達人”李正揚:你會在科技創新這條路上一直堅持下去嗎?
我對科技創新的喜愛就像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炬,它不僅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更激發了無限的可能性和創造力。我相信這團火會一直燃燒下去!
老師眼中的呂鑒恩
呂鑒恩不僅自身熱衷于科技創新,還樂于向身邊的同學傳播科學知識。他經常在班級中擔任“科技小老師”的角色,耐心地向同學們講解電腦操作的基礎知識,介紹編程與科技創新的奧秘和樂趣。他的熱情與努力激發了同學們對科技創新的好奇與向往,促使更多人加入發明創新的隊伍。
(圖文由呂鑒恩、指導老師劉燕提供)
(欄目編輯:李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