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平推式滑坡形成于近水平巖層中,地下水對平推式滑坡的啟動和運動過程影響非常顯著。為揭示平推式滑坡滑動面上水力分布與滑坡啟動的相關性,以成都市獅子山滑坡為地質原型,自主研制試驗設備,進行水力測試試驗,測試近水平傾角(0°~10°)條件下,底滑面兩種不同連通條件下不同位置的水壓力,研究底滑面承壓水壓力分布規律及啟動機理。結果表明:① 底滑面滲流條件較差或滑坡前緣堵塞條件下,水壓力分布呈現梯形分布;流通條件下,水壓力在底滑面方向上呈曲線下降,自后緣至剪出口下降速率先增大后減小,底滑面傾角越增大,下降速率變化越顯著。② 層間裂隙水揚壓力值比傳統采用三角分布形式的揚壓力值小約27.6%。③ 薄層狀泥巖的軟化、變形是滑坡啟動的根本原因;暴雨情況下底滑面揚壓力和后緣裂隙中高水壓下的水平推力聯合作用將滑體推出是滑坡啟動的直接原因。研究結果對平推式滑坡的穩定性分析評價和治理方案確定具有一定參考和借鑒價值。
關 鍵 詞:平推式滑坡; 水力分布; 承壓水; 孔隙水壓力; 啟動機理; 工程地質
中圖法分類號: P642.22
文獻標志碼: A
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24.09.020
0 引 言
在傳統極限平衡法中,一般認為巖層近水平滑坡是穩定的,不具備破壞條件。而四川盆地紅層覆蓋區卻廣泛發育著一種巖層產狀近水平的巖質滑坡,如川中垮梁子滑坡、宣漢縣天臺鄉滑坡、南江縣千邱塝滑坡均為此類型滑坡。這類滑坡多在暴雨條件下發生,由巖體風化裂隙中的水對滑體的向前推力和滑移面向上的浮托力提供力學基礎。水的力學作用大大降低了滑坡穩定性,當裂隙中水位超過臨界值時,滑體在水力作用下推出,故稱此類滑坡為平推式滑坡。
張倬元[1]、王蘭生[2]等最早提出平推式滑坡的概念,他們基于四川盆地紅層地區大量滑坡實例分析指出,此類滑坡是以塑流-拉裂變形為主,在后緣裂Q3PSOuWnGuTZNQpiHHHDQA==隙和滑移面中水的推力和浮托力聯合作用下產生的一種暴雨啟動型滑坡,并提出平推式滑坡的啟動判據。殷坤龍等[3]通過對萬州區近水平地層滑坡和堆積體成因機制的研究,提出靜水壓力誘發平推式滑坡的主要因素。上述研究總結了平推式滑坡的基本特征,指出裂隙中水的動力因素在平推式滑坡成因機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并未對其破壞機制以及水動力影響進行深入分析以及驗證。
近年來,平推式滑坡相關研究逐漸豐富。在平推式滑坡啟動機制的研究中,對后緣裂隙水的作用形式、滑帶土在水作用情況下力學性質劣化等方面均有較為深入的研究。范宣梅[4]、郭曉光[5]等通過物理模擬方法對天臺鄉滑坡、垮梁子滑坡等多級平推式滑坡的形成過程模擬并分析其成因機理,將平推式滑坡滑動過程分為蠕滑啟動、平推快速滑動、減速制動3個階段,并對張倬元等[1]提出的判據進行了驗證。張明等[6]對青寧鄉滑坡進行數值模擬研究發現,暴雨是滑坡啟動的必要條件,啟動后滑帶的抗剪強度急劇下降,導致滑體加速運動。蔣宇等[7]對紅層滑坡特征礦物進行物理化學分析,研究表明在地下水的水解、溶蝕和動力作用下滑帶土強度會顯著降低。向云龍等[8]根據流體運動理論推求滑面底部裂隙徑流對平推式滑坡產生的拖曳力,并修正了滑坡抗滑穩定性與后緣裂隙臨界水深的關系。同時,在平推式滑坡運動量化方面,唐然[9]、李嘉雨[10]等在考慮后緣裂隙以及滑帶中水的聯合作用下,通過數學模型計算、數值模擬等方法,推導出平推式滑坡運動距離的計算公式。以上學者對平推式滑坡的成因機制,運動過程以及滑面的物質組成、水動力條件進行了深入研究,補充了滑坡啟動中滑面的動態變化以及對滑體的力學影響。
在平推式滑坡的長期研究中,對成因機制的認識基本達成共識,認為滑坡豎向裂隙以及水平裂隙中的水在滑坡啟動中起到關鍵作用,在計算過程中,將水平裂隙中的浮托力分布與豎向裂隙中的水力分布均看作三角形分布。但在眾多平推式滑坡的物理模擬實驗中,實測的水平裂隙的水力分布并不符合三角形分布,而是呈現下降速率逐漸增大的曲線。本文針對平推式滑坡的滑移面的水力分布規律,自主研制試驗設備并進行水力測試試驗,測量水的壓力,總結滑動面水力分布規律,以期對滑坡的穩定性分析評價和治理方案提供參考。
1 平推式滑坡地質模型
根據平推式滑坡成因機制中水力啟動模式,暴雨條件下后緣豎向裂隙水位逐漸升高并高于臨界水位。在裂隙水的水平推力和滑移面水的浮托力聯合作用下,滑坡下滑力大于抗滑力,滑坡失穩向前推出。豎向裂隙中的水壓可視為靜水壓力,與水深有關;而滑移面中水存在滲流通道,并且水流運動過程中還存在阻力作用。本次研究選取成都市獅子山滑坡為地質模型進行水力測試試驗,探索平推式滑坡滑移面的水力分布規律,分析水力啟動機理。
1.1 滑坡概況
2013年8月8日06:00,成都市新津區永商鎮獅子山發生小型巖質滑坡。滑坡位于斜坡中部,平面形態呈“箕”型,滑坡長約140 m,寬150~200 m、厚度3~15 m、平均厚度4 m、總方量約7.5萬m3。滑坡發生在雨季,8月7日當日降雨量為108 mm。滑坡后緣形成巨大拉陷槽,滑坡整體向前位移約20 m。滑坡摧毀房屋4戶,無人員傷亡。
1.2 滑坡基本特征
滑坡所處地質構造部位為熊坡背斜東北緣核部。地層巖性為白堊系上統夾關組(K2j)的厚層砂巖夾薄層泥巖。原始坡體淺表層為2~3 m厚的殘坡積層與耕植土,其下為砂巖夾頁的基巖,基巖巖層總體產狀為30°~40°∠3°~6°(圖1~2),走向與所在斜坡走向基本一致,基巖發育有NE向和NW向兩組節理。
據氣象資料顯示,2013年8月4~8日,滑坡所在區域累計降雨量達194.7 mm,其中8月7日單日降雨量達108 mm。現場調查走訪發現,在20世紀斜坡已出現漏水現象;受“5·12”汶川地震影響,斜坡發育有一條長拉裂縫,此后,暴雨條件下裂隙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擴展。滑坡前緣存在兩處地下水出露點,A點呈滲流狀,B點呈股狀流出。
1.3 變形破壞特征
滑坡運動過程中同時存在平移與右旋特征。總體滑動方向為NE30°,依據變形特征和變形程度將滑坡分為3個區:西側剪切破壞區,拉陷槽拉張時,對周圍巖土體進行拉張和剪切,導致西北側形成兩個次生滑坡,地表形成大量的剪切裂縫,呈羽狀分布;中部平推前進區,有多條張拉裂縫,滑體推擠至前緣產生鼓丘;東側微弱變形區,存在少量表生裂縫。
滑坡區變形破壞跡象明顯,邊界清晰:滑坡后緣發育有拉陷槽,平面形態為三角形,東側收窄閉合,西側拉開,最寬處約23 m(圖3),長約130 m,底部高程一致,深約15 m;后緣巖壁陡立,巖石完整表面平直,滑坡體一側巖石破碎,槽內填充崩落的碎石;東側邊界為一條北東-南西向張剪裂縫,長約100 m;西側邊界為西北側陡坎;滑坡于前緣陡緩交界處剪出,剪出口處有兩處地下水出露點。
2 平推式滑坡水力分布規律試驗
范宣梅等[4] 在采用物理模型試驗對平推式滑坡成因機制研究中測量了滑移面的水壓力。李偉[11-14]、趙權利[15]和涂園[16]等根據滑移面水的連續性原理,建立數學模型,并進行數學求解和敏感性研究,得到理論條件下承壓水的分布規律。在前人計算過程中,為方便計算,常常忽略層間摩擦力以及水的黏滯力,采用水壓力三角形分布形式,但這與現實情況不符。本次研究進行水力測試試驗測得承壓水的分布規律,以為實際案例中斜坡的穩定性評價和治理方案提供參考。
2.1 地質原型
以新津區獅子山滑坡為地質原型,建立地質概化模型(圖4),開展典型平推式滑坡水力分布規律及啟動機理研S/39LD9P3CR++fSoUvfGfQ==究。其中,AB段為豎直裂隙,地表水可沿此裂隙快速入滲,排水不暢時,可形成具有一定高度的水體。BC段為砂巖與泥巖邊界處的結構劣化巖層,其中存在滲流通道。與完整巖石滲透性相比,其可視作透水層,上下巖石為不透水層。平推式滑坡的啟動和制動,主要與后緣裂隙中水頭高度相關。當AB段中水頭高度到達臨界高度時,滑坡啟動;水位低于制動高度時,滑坡制動。BC段滑移面的承壓水會對滑體底部產生向上的浮托力。BC段的水壓力分布規律會影響最終的穩定性評價結果。前人研究中,承壓水層(BC段)的水壓力計算多采取三角形分布模式。
2.2 試驗設備及方案
充分參考獅子山滑坡水力結構模型,水力測試試驗設備為自行研制的“水力分布測試裝置”(圖5)。該儀器由動力裝置、承壓裝置、測壓裝置3部分組成。動力裝置對應模型AB段中水體對承壓水層的水壓力;承壓裝置對應BC段承壓水層的3層層狀結構;測壓裝置對承壓水層各測點的水壓大小進行測量。
動力裝置由水頭壓力提供動力,主體為高度可調節的溢水槽,試驗時外接水源至動力裝置的溢水槽中,多余水流通過溢水管排走,穩定高度水面通過進水管與承壓裝置一端相連,為整個水力試驗設備提供穩定壓力。
承壓裝置由兩層15 cm×30 cm的有機玻璃板組成。上層有機玻璃板完整,用于觀察層間水流和填充顆粒的運移情況;下層玻璃板中部設有一排監測孔(圖6),間距5 cm,共6個,與測壓裝置通過水管相連。兩層有機玻璃板層間有間隙層,為水流通道,間隙層寬度可調,可填充不同物質,對應平推式滑坡底滑面的層狀結構,兩側使用膠帶封閉。后緣為進水口,通過水管與動力裝置相連。前緣為出水口,可根據試驗方案進行堵塞。
測壓裝置是測量監測孔水壓所能支撐的水柱高度。主體由6支液位計組成,液位計底端與承壓裝置下層監測孔對應連接,液位計零點與下層玻璃板高度相平,上端與大氣相通。液位計內水柱高度表示下層玻璃板該監測孔的水壓大小。
試驗時,外接水源使溢水槽中的水位高度穩定,水頭壓力將通過管道作用于承壓裝置中。承壓裝置中間隙層由水充滿,待液位計水位高度穩定時進行讀數,記錄(圖7)。
水力測試試驗是以獅子山滑坡水力結構概化模型為理論基礎,設立不同試驗條件,獲得層間水力分布狀態,建立水力分布規律與層狀結構之間的關系。在水力測試試驗共設計2組試驗,分別為前緣堵塞組、前緣貫通層間組。兩組水頭高度均為400 mm,設置傾角α=0°,2°,4°,6°,8°,10°,15°,對應不同傾角下的水力分布狀態。試驗時,前緣堵塞狀態使用丁基膠帶封閉前端出水口,層狀結構傾角的調節時固定后端,調整前端高度,改變傾角。
2.3 水頭高度分布規律
在前緣堵塞情況下,當底面水平時,各測點水頭均等于后緣水頭高度;底面傾角增大,前端高度降低,相對水頭增加,越前緣間隙水壓力越大(圖8)。
在前緣貫通情況下,底面傾角增大過程中水位變化有以下特征:① 距后緣進水口越遠,水頭高度越低。② 底面傾角增大,距后緣進水口13 cm內水頭高度升高,13 cm外水頭高度降低(圖9)。
2.4 結果分析
通過水力測試試驗,可以觀察到滑面的水力分布狀態以及出水力分布與滑面傾角的定量關系。試驗中,前緣堵塞條件下,水力分布與靜水壓力相同,即滑體底面所受壓力為該點到自由水面的水柱高度。
前緣無堵塞情況下,承壓水結構中出現兩個自由水面(后緣水面和前緣出水口),即此點對滑體底面的水壓力為0。后緣到前緣的水力下降速率并非為此前研究中假設為定值,即斜直線下降。試驗中得出水力下降速率為先增大后減小,水力分布呈現為曲線。
3 討 論
3.1 承壓水水力分布規律
前人曾使用流體力學中連續介質力學方程等方法對平推式滑坡的啟動臨界水位、滑行距離進行計算。計算過程中,往往需簡化滑移面上水壓的分布形式。然而,滑移面的承壓水水壓研究中,滑帶土和滑體物理力學參數、水體的黏滯性、孔隙的貫通情況以及光滑度等指標都會對水的水壓情況產生影響。
針對平推式滑坡中底滑面的水力分布特征,以相似結構對間隙水壓力進行測量,獲得距離與水壓的關系曲線(圖10),通過多項式函數進行擬合,建立間隙水壓力與位置的數學關系如式(1)所示。
y=-4.8108x4+11.315x3-7.4862x2-0.0185x+1
(1)
式中:y為間隙水壓力比(某點的水壓與后緣總水頭的比值);x為位置比(測點到后緣的距離與滑移面全長的比值)。
根據試驗結果,前緣滲流條件會改變平推式滑坡中基底揚壓力的分布形式。當底滑面滲流條件較差或滑坡前緣堵塞,便會使地下水流速度減慢或幾乎靜止,基底揚壓力便會呈現梯形分布形態(圖11(a))。其揚壓力為
U1=γwHL+12γwL2sinα
(2)
當底滑面滲流條件較好時,地下水向坡表滲出,基底揚壓力分布形式為提出的三角形分布[17](圖11(b))。其基底揚壓力為
U2=0.5γwHL
(3)
在滲流貫通條件下,根據測試試驗得出的基底揚壓力為高次曲線分布(圖12(c)),揚壓力總值由式(1)積分得:
U3=0.36194γwHL
(4)
對比式(2)~(4)可知,U1 > U2 > U3,即后緣水頭與滲水長度均相同時,揚壓力大小依次為梯形分布>三角形分布>高次曲線分布。高次曲線分布要比三角形分布低27.6%。故采用三角形分布形式的揚壓力對平推式滑坡進行穩定性評價時偏保守。三角形分布是將平推式滑坡的地畫面視為光滑表面前提提出的,非線性的高次曲線分布形式是基于試驗結果進行擬合獲得,更能反映實際情況。
綜上所述,滑坡底滑面的水壓力由后緣裂隙中的潛水提供,潛水水位越高,底滑面后緣水壓越大。當底滑面滲流條件較差或滑坡前緣堵塞時,地下水流速度減慢或幾乎靜止,水壓力呈現梯形分布;當滲流條件較好時,水壓力呈現曲線分布,水壓力在底滑面方向上呈曲線下降,自后緣至剪出口下降速率先增大后減小。底滑面傾角越大,下降速率變化越顯著。
3.2 啟動機理分析
滑坡穩定性評價方法眾多,本文采用極限平衡法中的傳遞系數法進行獅子山滑坡的穩定性計算。在后緣水頭作用下,平推式滑坡底滑面中的承壓水是從后緣裂隙逐漸向前緣流動的,揚壓力的作用范圍是與滲流過程有關的。由于揚壓力會減小抗滑力,后緣裂隙蓄水后,潛在滑面上的揚壓力作用范圍逐漸向前緣擴展,揚壓力作用范圍內的浮托滑體抗滑力減小,剩余下滑力增加,沒有受到揚壓力作用的滑體部分受到的推力逐漸增大。當揚壓力作用范圍之外的天然滑體剩余抗滑力與所受推力相等時,滑坡處于臨滑狀態,穩定性系數等于1。基于GB/T 38509-2020《滑坡防治設計規范》中的不平衡推力傳遞法,考慮基底承壓水逐漸滲流、揚壓力分布的漸進擴展的過程及其分布形式,提出適用于平推式滑坡的極限平衡計算方案(圖12)。
平推式滑坡穩定性系數計算公式為
Fs=n-1i=1Ri∏nj=i+1Ψj+Rnn-1i=1Ti∏nj=i+1Ψj+Tn
(5)
Ri=(Wicosαi-Ui)tanφ+cLi
(6)
Ti=(Wi+Vi=1)sinαitanφ+cLi
(7)
式中:Fs為滑坡穩定性系數;Ri為第i條滑塊抗滑力,kN/m;Ti為第i條滑塊下滑力,kN/m;Ψj為第i-1條滑塊對第i條滑塊的的傳遞系數,平推式滑坡為直線型滑面,取值為1.0;Wi為第i條滑塊重量,kN/m;Ui為第i條滑塊所受基底揚壓力,kN/m;Vi=1為第1條滑塊所受后緣靜水壓力,kN/m;φ為滑面內摩擦角,處于揚壓力作用范圍內取飽和參數,反之取天然參數,(°);c為滑面黏聚力,處于揚壓力作用范圍內取飽和參數,反之取天然參數,單位kPa。
后緣拉陷槽完全充水情況下高度約為11.0 m。在最高水頭情況下,基底揚壓力采用高次曲線分布形式和傳統三角形分布形式對飽和高、低強度參數分別進行計算穩定性計算(表1),其中,滑體的天然重度為21.2 kN/m3,飽和重度為23.6 kN/m3。
在飽和高強度參數下,兩種分布形式穩定性系數均遠大于1.0,考慮文章篇幅,本文僅展示飽和低強度參數的計算結果(表2)。
在飽和低強度參數情況下,揚壓力為高次曲線分布時的臨界長度高于三角分布,水壓力分布長度差值在0.2 ~0.4 m之間,差距較小。無論何種揚壓力分布形式,當揚壓力分布擴展至100 m時,穩定性系數均接近于1.0或小于1.0。獅子山滑坡發生前后緣水頭可能的最大高度為11 m,說明揚壓力分布長度需超過100 m時,獅子山才會有失穩的可能。
在滑坡地質條件、誘發因素和歷史變形破壞特征等基礎上,結合滑坡水力分布規律測試試驗,綜合分析獅子山滑坡的變形破壞過程可以概化為4個階段(圖13):
(1) 裂隙發育階段(圖13(a))。斜坡傾向與巖層傾向一致,且傾角緩于坡向,坡體結構為厚層狀砂巖夾薄層泥巖。斜坡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有滑動的趨勢。泥巖層相對于砂巖的力學性質而言,抵抗地下水軟化能力較弱,在地質演化中,更易風化成泥質軟弱夾層成為影響斜坡穩定性的關鍵層面。風化后的泥巖層強度不斷降低,在滑體下滑力作用下發生塑性流動,滑體中產生自滑移面向上擴展的張拉裂隙。
(2)深大裂隙形成(圖13(b))。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地震水平加速度的作用下,塊體間產生劇烈錯動,部分裂縫裂隙擴展成深大裂隙,同時局部微張裂隙在上部位移下閉合。深大裂隙的形成為坡面水流進入坡體提供條件。坡體內部的滲透速度往往小于水面抬升速度,裂隙中常有積水賦存。豎向裂隙中的水在坡體中有兩方面作用:① 其靜水壓力對坡體產生向外的推力,加快泥巖層的機械破碎,增大泥巖層的孔隙;② 加快泥巖層的軟化,進一步降低滑動面抗剪強度。
(3) 滑坡啟動階段(圖13(c))。暴雨情況下,單位時間內后緣裂隙排水量低于降雨量,在裂隙內形成一定高度的水頭。水頭的靜水壓力作用于滑體,并通過滑移面中的孔隙傳遞到滑塊底部。滑坡體受裂隙中水提供向坡外的推力(γh)和滑面中水向上的浮托力。水頭增大,水平推力增大;同時,斜坡底部滲流長度增加,揚壓力逐漸增大,斜坡穩定性逐漸降低。在后緣裂隙水面上升至臨界高度(11 m)時,滑坡失穩,向前開始滑動。
(4) 滑坡制動階段(圖13(d))。滑體整體向前部位移,拉陷槽寬度變大,裂隙網絡進一步擴大、連通,拉陷槽中水面高度下降。水平推力低于抗滑力,滑坡制動。
薄層狀泥巖的軟化、變形是滑坡啟動的根本原因[18-19]。軟化巖層失去自身結構直接導致坡體發生蠕變,產生豎向拉裂縫。兩次地震也極大加速了裂縫發育。滑坡啟動的直接原因是:暴雨情況下,后緣裂隙中水位上升,后緣靜水壓力和層間水壓力上升。滑體在底滑面揚壓力和后緣裂隙中高水壓下的水平推力聯合作用下,滑坡抗滑力小于下滑力時滑坡啟動。
4 結 論
以成都市獅子山滑坡為例,分析平推式滑坡的成因機制、變形特征,并采用試驗測試方法對平推式滑坡變形破壞中的水力影響進行試驗與量化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 平推式滑坡多形成于近水平紅層(傾角小于10°)。滑坡變形過程中為整體向外推出,滑體整體多能保證良好的完整性,后緣拉陷槽顯著,坡表變化不大,變形破壞相對較小。
(2) 底滑面滲流條件較差或滑坡前緣堵塞條件下,水壓力分布呈現梯形分布;流通條件下,水壓力在底滑面方向上呈曲線下降,自后緣至剪出口下降速率先增大后減小,底滑面傾角越增大,下降速率變化越顯著。
(3) 在滑移面滲流通道貫通情況下,高次曲線分布比經典的三角形分布關系曲線條件下提供的浮托力傳統計算中的少27.6%。采用三角形分布形式的揚壓力對平推式滑坡進行穩定性評價時偏保守。非線性的高次曲線分布形式通過試驗所得,比三角形分布形式更能接近實際情況。
(4) 平推式滑坡啟動機理可概括為裂隙發育—深大裂隙形成—滑坡啟動—減速制動4個階段。在斜坡演變中,泥巖層向坡外塑性流變,使得坡體中產生自下而上發育的豎向裂縫。暴雨條件下,豎向裂隙中的水壓力與滑移面的地下水浮托力聯合作用使滑坡滑出。后緣裂隙水位降低,水平推力下降,滑體制動。
參考文獻:
[1] 張倬元,王仕天,王蘭生,等.工程地質分析原理[M].4版.北京:地質出版社,2016.
[2] 王蘭生,李曰國,詹錚.1981年暴雨期四川盆地區巖質滑坡的發育特征[J].大自然探索,1982(1):44-51.
[3] 殷坤龍,簡文星,周春梅,等.萬州區近水平地層滑坡和堆積體成因機制與防治工程研究[R].武漢:中國地質大學,2005.
[4] 范宣梅,許強,張倬元,等.平推式滑坡成因機制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8(增2):3753-3759.
[5] 郭曉光,黃潤秋,鄧輝,等.平推式滑坡多級拉陷槽形成過程及成因機理分析[J].工程地質學報,2013,21(5):770-778.
[6] 張明,胡瑞林,殷躍平,等.川東緩傾紅層中降雨誘發型滑坡機制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4,33(增2):3783-3790.
[7] 蔣宇,趙宇.基于特征礦物的紅層滑坡形成機理分析[J].人民長江,2021,52(6):82-87.
[8] 向云龍,符文熹,周洪福.考慮裂隙水流拖曳力效應的平推式滑坡穩定性[J].巖土工程學報,2018,40(增2):173-177.
[9] 唐然,許強,吳斌,等.平推式滑坡運動距離計算模型[J].巖土力學,2018,39(3):1009-1019,1070.
[10]李嘉雨,王崇艮,毛邦燕,等.基于滑距計算與危險性評價的某平推式滑坡防治對策研究[J].長江科學院院報,2021,38(4):63-69,80.
[11]李偉,吳禮舟,肖蓉.平推式滑坡中承壓水的敏感性研究[J].工程地質學報,2017,25(2):480-487.
[12]李偉,肖蓉,吳禮舟.巖質邊坡中結構面上水壓分布假設的改進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7,36(3):599-608.
[13]李偉,許強,吳禮舟,等.平推式滑坡中底滑面承壓水滲流形式對其穩定性的影響[J].巖土力學,2018,39(4):1401-1410.
[14]李偉,詹良通,王康.水力作用下平面滑動巖質邊坡極限傾角解析計算[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8,37(4):876-886.
[15]趙權利,孫紅月,王智磊,等.承壓水對平推式滑坡的作用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2,32(4):762-769.
[16]涂園.平推式滑坡承壓水模型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8,37(9):2110-2119.
[17]張家旭,易慶林,鄧茂林,等.三峽庫區三門洞滑坡復活機理及韌性變形研究[J].人民長江,2024,55(4):160-168.
[18]楊連偉.金沙江白格滑坡失穩機理及影響因素分析[J].人民長江,2023,54(1):119-125,176.
[19]雷菁,雷潔.庫水位漲落對某庫岸堆積體滑坡穩定性研究[J].水利水電快報,2018,39(4):25-28.
(編輯:劉 媛)
Study on hydraulic distribution law and start-up mechanism of typical translational landslide
CHEN Lixin1,WANG Zhenyu2,JI Feng1,GUO Pengyu1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hazard Prevention and Geo-environment Protection,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 2.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Chengdu 611130,China)
Abstract:
Translational landslides occur in nearly horizontal strata and groundwater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ir initiation and subsequent movement.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ydraulic distribution on the shear plane and the initiation of the landslides.Using the Shizishan Landslide in Chengdu City as a geotechnical model,a bespoke apparatus was developed for hydraulic testing.The experiment measured the hydraulic pressure at various points along the base sliding plane of nearly horizontal angles from 0° to 10°,under two penetration conditions,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hydrostatic pressure.The outcomes revealed that:① Under poor permeability on a bottom sliding plane or the landslide's front was obstructed,the hydraulic pressure exhibited a trapezoidal distribution.Conversely,under free-flow conditions,the hydraulic pressure decreased in a curvilinear pattern along the basal sliding plane,with the decreasing rate first ascending and then slowing from the rear to the front.The steeper the angle of the basal sliding plane,the more notable the decreasing rate change.② Hydraulic uplift pressure in interlayer fractures was found to be around 27.6% less than the pressures calculated using traditional triangular distribution models.③ The softening and deformation of thin layers of mudstone were the root causes of landslide initiation.Specifically,the trigger for landslide initiation was the result of intense rainfall causing uplift pressure on the bottom and high-pressure water within the rear-edge fractures,which worked in tandem to thrust the landslide mass.These findings can offer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stability analysis,assessment,and remediation plans for translational landslides.
Key words:
translational landslide; hydraulic distribution; confined water; pore water pressure; initiation mechanism; engineering ge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