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是這樣一種模擬大海退潮時分的寫法。一組相似的場景在小說里有節律地出現,構成海浪的反復涌現:吃飯、死亡、照護與被照護者。隨著女主人公人生的展開,這場景一遍遍沖刷少年時期的原初經驗,每次都有新的組合變化,都在竭力挽救貧窮而束手無策的過去。而每次浪的撤退,都讓埋伏地下、龐大的內心痛苦再次露出。就像那張無法黏合,宣告修復失敗的桌面。一次次壓平,再一次次回彈,要人直視被撕開的丑陋的創面。《回聲》是以這樣絕望的心,探討創傷的綿延與自救的徒勞。
出租隔間里,那個局促、帶著水果腐爛氣息與廁所潮味的開頭,出國前廉價西餐館里的慶祝,再到后來,美國雇主家潔凈發光的廚房炊具、誘人的餐食。食物在復沓之中逐漸失去“中式口味”。收到中國同鄉的饋贈,“韭菜雞蛋蝦仁餡兒的,她自己從不包這個”,呼應著前面的“天鵝絨般的小牛胸肉餡料,在金色的肉湯中游泳”。荒誕,但是合理,人與食物一樣身不由己。
父親死后,接著是母親的死,早產兒的死,雇主的死,家庭旅館中房客的死。女主人公在死神身側疾行,不斷被剝離,不斷進階為更專業、更全能、身價更高的照護者。但是,生存環境和物質的改善越多,越被勞動市場青睞,她的孤獨堆積就越重。作者白琳操縱著兩股相悖的力量,將女主人公推離故鄉。作為女性,她好像什么都經歷了,婚姻,生育,高超的烹飪與家務技藝,需要與被需要,但又什么都沒能留下。
作為一種可以追隨的、在共振中衰退的聲音,回聲都有確切的源頭。廁所下水管道巨大的轟鳴聲,從開頭到結束,數次在小說里(也在她的一生里)響起。到最后,這痛苦的聲響,幾乎讓人感到安定,就像是人會對無法送別的創傷產生難以啟齒的依賴。白琳在《回聲》中取消了形容詞,幾乎只保留名詞與動詞的客觀描寫,對人物的內在感受不著一字。我們讀到她去嗅聞下水管的滲出物,但不知道她聞到了什么。讀到她的淚水,兩次。但她置身怎樣的喜悅與痛苦,她的意志,她聞到了什么,需要讀者自行去補足。
在異鄉,徹底無家可歸的人,還有《空白簽名》里的妻子。在這個短篇里,白琳與雷內·馬格利特的同名畫作,還有委拉斯貴茲的《宮娥》,實現了一次跨語際與藝術形式的神交。這兩幅畫自誕生以來,就在對觀者的目光提出挑戰:圖像不再是指涉現實的透明窗口,也不再是對語言和物的客觀秩序的確證。福柯在《詞與物》中的闡釋指出,繪畫同樣是一種話語實踐,凝視是攜帶權力運作的觀看。我們自以為看見的真實其實是幻覺,不可見之物或許以可見的方式在場。面對自我言說和自我增殖的畫面,不是所有人都能忘記視覺中心,去凝視模糊,凝視黯淡。交流的建立,卻取決于能否進入長久、忘我、去中心與非現實的,真正的“看”。
在啟程前往法國藝術中心進修的前一天,妻子為什么將整整一個下午花在博物館里,長久地看兩幅畫,為什么突然改變了主意,殺死鄰居的嬰兒?妻子身上謎一樣的無情,維持著小說里的失溫與殘酷。小說結尾似乎暗示我們,是妻子放棄了來之不易、代表了美好可能性的逃生通道。臨行前夜,她確認了丈夫不愛自己的事實,卻不知道要如何挽救這段從一開始就充滿緊張“戰斗”的關系。孤獨的女騎手決心以殺人和自毀,結束這段錯誤的婚姻,并將自己從自己的人生里徹底抹去。在雷內·馬格利特的畫里,女騎手、馬與森林彼此覆蓋,卻又相互揭露。正如小說里的妻子,被謊言、虛榮、嫉妒、幻覺的愛慕與藝術的保護色遮蔽。而真相是,她一直在害怕,但她袒露的害怕從未得到回應。
這其中,有這么深的絕望。妻子總是看似篤定地站在畫前、走入畫中,卻是一個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她通常會站在中心位置。她認為自己是在畫的外部,但他者眼中的倒影將她置于畫面空間的內部。”唯有兩次,她讓出自己看畫的中心位。一次讓給一位抱孩子的母親,一次讓給一個男子,他在拍攝旋轉木馬上的愛人。這讓開的一步,含有妻子心里對更高的幸福的理解。當她也坐上旋轉木馬,那樣簡陋、直白卻令人無法拒絕的幸福,為什么沒有降臨?
丈夫凝視妻子的目光,構建了小說里的畫面話語,也呈現了一種主導性的視覺邏輯。他忍耐著枯燥、厭煩與失落,追隨妻子穿過博物館,穿過熱鬧的圣誕市集,穿過調情、戀愛與婚姻的多年纏斗。經由丈夫的凝視與再現,她是輕浮的交際花,玩弄感情的高手,冰冷難以捉摸的伴侶,故作姿態的藝術家夢游者。讀者在看妻子如何駐足看畫,以游動入畫的方式看風景,也在看丈夫如何看向妻子、看向她看畫的場景。“多年來她一直都像是一幅令人玩味的畫作。”遺憾的是,看似浪漫的修辭里,丈夫透露出的挫敗、拒斥和從中滋生的敵意,遠大于愛。
小說反諷地告知我們:丈夫最終仍然沒有看懂自己的妻子。就像是世上很多的丈夫一樣。他只是在客廳里打轉,拉開冰箱喝水,走進浴室。白琳將這個場景重復了三次,以不易覺察的方式,刻寫下人身上堅固到恐怖的封閉秩序。
所以妻子吞下新鮮的、有毒的槲寄生,并將這一束苦果代替眼睛,畫進自己未完成的肖像畫里。她用一種雷內·馬格利特式的圖像手法,回看世界。小說將復雜的視覺交織,進行到了最后一個字——而那個被絕望封鎖的出口,會否在文本外、讀者的目光里長出?
作者簡介:劉欣玥,北京大學文學博士,中國現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現任教于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