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之后,相較于長江文明的日漸崛起,黃河文明經歷了一段衰落時期。一般來說,黃河文明出現衰落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傳統小農經濟的局限性。古代社會的農業以個體生產為主,隨著黃河流域人口激增,人們不得不大肆開墾林地以增加糧食產量,加之營建宮室、邸宅與寺觀耗費了大量樹木,黃河流域自然生態環境被不斷破壞,破壞植被導致土地沙化,流入黃河的水中夾雜的泥沙持續增加,長此以往,黃河之水潰決泛濫便時常發生。二是戰火紛飛及其巨大的破壞力對黃河流域產生了直接的不利影響,致使黃河流域人口南遷、經濟衰退。總體來看,雖然遼、西夏、金統治內的黃河文明處于低谷階段,但因其全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別有一番風味,亦賦予了黃河文明不同的色彩。
遼
在廣袤無垠的北方疆域,曾存在過由契丹族建立的草原游牧王朝——遼朝。五代時期,契丹族遙輦氏部落聯盟逐漸向耶律氏轉化。其間,耶律阿保機起到了關鍵作用。耶律阿保機戰勝了小黃室韋、烏古、六奚等鄰近小部落,大破室韋、于厥及奚帥轄剌哥,其職位、威望得以不斷提升。唐天復三年(903年),耶律阿保機北攻女真,南取河東、懷遠軍,略地薊北,成為部落聯盟的實際掌權者。唐天祐三年(906年),耶律阿保機擔任契丹部可汗,次年成為契丹大首領,正式建立遼朝,國號契丹。遼神冊元年(916年),群臣為耶律阿保機上尊號為大圣大明天皇帝,稱遼太祖。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任上安置流民,任用韓延徽、康默記等漢人為佐命功臣,修筑皇都臨潢府,創建、推行契丹文字,功勛卓著。天顯元年(926年)七月,太祖在征服渤海返回皇都的路途上病逝。天顯二年(927年)十一月,皇次子耶律德光在述律皇后的支持下即位,稱遼太宗。天顯九年(934年)八月,遼太宗率軍南伐后唐末帝李從珂。天顯十一年(936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稱子、割讓幽云十六州為條件乞求遼太宗出兵后唐,其后,遼太宗冊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遼太宗統治時期,實行南北面官制度,對漢人和契丹人采取分治。會同十年(947年)正月初一,攻破后晉都城的遼太宗以中原皇帝的儀仗規格進入汴梁,二月初一下詔改國號為遼。大同元年(947年)四月,遼太宗病逝,遂發生了耶律阮與耶律洪古之間的帝位之爭,最后耶律阮成功稱帝,稱遼世宗。遼世宗耶律阮生性好酒色,喜歡打獵,晚年大興封賞降殺,朝政腐敗,奸佞橫行。其后即位的遼穆宗耶律璟酗酒成性,不理朝政,政局動蕩不安,導致大臣叛亂及南奔中原的事件時常發生。遼穆宗耶律璟被侍人弒殺后,耶律賢被推舉為帝,稱遼景宗。對內,遼景宗重用賢臣,善于納諫,勤于政事;對外,遼景宗持守不主動南伐中原、僅援北漢的方針。乾亨四年(982年)九月,遼景宗病逝,耶律隆緒即位,稱遼圣宗,因其年幼,遂由太后蕭綽攝政。蕭太后攝政27年里銳意改革,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整頓吏治,減輕賦稅,提高軍隊戰斗力,遼國勢漸盛。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遼圣宗親政,延續蕭太后的治國方略,反對嚴刑峻法,治理貪污,實行科舉,編修佛經,遼朝進入全盛時期。太平十一年(1031年)六月,遼圣宗駕崩,其長子耶律宗真即位,稱遼興宗。遼興宗耶律宗真在位時,奸佞當權,政治腐化,民不聊生,軍隊戰斗力陡降,遼朝走向衰落。重熙二十四年(1055年)八月,遼興宗病逝,皇子耶律洪基即位,稱遼道宗。遼道宗耶律洪基在位時政治依然腐敗,奸佞當道,發生了意在奪位的灤河之亂,遼朝進一步衰落。壽昌七年(1101)正月,遼道宗因病駕崩,皇孫耶律延禧即位,稱天祚帝。天慶四年(1114年)春,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并于次年稱帝,建立金朝。保大五年(1125年)二月,在戰場上勢如破竹的金兵在應州俘獲了遼天祚帝耶律延禧,曾經盛極一時的遼朝滅亡。
《遼史》記載,遼朝的疆域“東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臚朐河,南至白溝,幅員萬里”,國土面積近500萬平方千米。黃河雖然僅有部分河段位于遼朝境內,對于遼朝卻是至關重要的存在。遼朝境內的黃河是“幾字彎”的下半段,向南可入中原,向北越過陰山可入漠北,向西可入河西走廊乃至西域。為了牢牢控制住黃河流域的十字路口,遼在此設置了州縣與軍事機構,加強對黃河內蒙古段的行政管轄,以及推動該地的農業、畜牧業發展。
為了更好地管理境內的漢族、契丹族等不同民族,遼朝以“因俗而治”為施政方針,即“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因俗而治”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政治上,在中央設立了南北兩套官制,分別管理漢人與契丹人;經濟上,設置州縣使漢人集中居住以從事農業生產;文化上,采用更為寬松、包容的態度應對漢、契丹間的交流。專就文化層面來說,遼朝的諸位皇帝大多對漢儒文化持贊同態度。神冊三年(918年)五月,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于皇都上京城“建孔子廟,詔皇太子春秋釋奠”。統和十三年(995年),遼圣宗耶律隆緒下詔“修山澤祠宇,先哲廟貌,以時祀之”。重熙十五年(1046年),遼興宗耶律宗真詔令蕭韓家奴“古之治天下者,明禮儀,正法度。我朝之興,世有明德,雖中外向化,然禮書未作,無以示后世。卿可與庶成酌古準今,制為禮典”。清寧元年(1055年)十二月,遼道宗耶律洪基下詔“設學養士”后“有西京學,有奉圣、歸化、云、德、宏、蔚、媯、儒八州學。各建孔子廟,頒賜《五經》諸家傳疏,令博士、助教教之,屬縣附焉”。遼朝推行的“因俗而治”方略使得以漢文化為核心的黃河文化得以繼續發展,不僅有助于漢、契丹兩族間的文化交流,而且推動了農耕文化、游牧文化間的互動及繁榮。
立國近220年的遼朝在不少領域都取得了非凡成就,其中尤以黃河流域的繪畫、歌舞、天文歷法表現最為突出。
首先看繪畫。遼朝黃河流域的著名畫家主要有胡瓌、高益、胡虔、常思言、吳九州等人,題材以描摹遼代漢人、契丹人日常生活及遼地壯美自然景觀為主。舉后唐畫家胡瓌為例,胡瓌主要作品有《卓歇圖》《獵射圖》《牧駝圖》《番馬圖》等,內容大多關涉日常牧獵及北方草原景致。宋代畫家劉道醇在《五代名畫補遺》中高度評價胡瓌的畫作,稱譽其“善畫蕃馬,骨格體狀,富于精神。其于穹廬部族、帳幕旗斾、弧矢鞍韉,或隨水草放牧,或在馳逐弋獵,而又胡天慘冽,沙磧平遠,能曲盡塞外不毛之景趣,信當時之神巧絕代之精技歟!故人至于今稱之。予觀瓌之畫,凡握筆落墨,細入毫芒,而器度精神,富有筋骨,然纖微精緻,未有如瓌之比者也”,激賞之狀,溢于言表。
其次看歌舞。遼朝本為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能歌善舞是其骨子里的秉性。遼朝黃河流域的歌舞不僅具有草原歌舞特性,還糅合了中原漢族及渤海等其他民族的歌舞,是彼時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產物。《淥水亭雜識》記載了遼朝接待宋使時表演契丹舞的情形:“遼曲宴宋使,酒一行,觱篥起,歌;酒三行,手伎入;酒四行,琵琶獨彈,然后食入。雜劇進,繼以吹笙彈箏,歌,擊架樂,角觝……至范致能使金,有《鷓鴣天》詞,亦云:‘休舞銀貂小契丹,滿堂賓客盡關山’。”不唯傳世文獻對遼朝歌舞有所記載,石塔、磚塔浮雕上亦有遼朝歌舞的直接呈現。比如,河北豐潤縣車軸山壽豐寺遼代石塔浮雕上繪制了樂舞圖,生動地展現了單人舞、雙人舞及三人舞的曼妙舞姿。
最后看天文歷法。在進行畜牧業及農業生產時,天文歷法是必不可少的知識,傳世文獻中有不少關涉遼朝日食、風云、雨雪、星變等的記載,比如,《遼史·太宗紀》載,天顯九年(934年)五月癸丑“大星晝隕”。又如《契丹國志·天祚皇帝上》載,乾統元年(1101年)春正月朔“有流星燭地,自西南入尾,抵距星。是夕,有赤氣起東北方,亙西方,中出白氣,二氣將散,復有黑氣抂旁”。遼朝關涉天文現象的記載,往往附會人間的軍事、政治活動,即將天象與吉兇建立聯系。遼朝歷法與中原地區歷法關系密切,大同元年(947年),遼在滅后晉北撤時“自晉汴京收百司僚屬伎術歷象,遷于中京,遼始有歷”;應歷十一年(961年),“司天王白、李正等進歷,蓋《乙未元歷》也”,其使用的是后晉歷法;統和十二年(994年),“始頒正朔改歷”,即可汗州刺史賈俊廣泛采集中原歷法改制而成的《大明歷R2oq7k2/KazUaH8MOQ2rxYBsCY63vLv5dy9/hvmGXzI=》。由上述眾多線索可知,遼朝歷法的本源在中原地區。
西夏
在11世紀中期至13世紀前期的河西地區,曾存在過由黨項人建立的王朝——西夏。唐末,黨項拓跋首領李思恭因平定黃巢起義有功,被敕封為定難軍節度使,賜封夏、綏、銀、宥、鄜五州之地。五代時期,中原政權更迭頻繁,黨項李氏皆以俯首稱臣的策略換取了統治地位的延續以及來自于中原王朝數目巨大的賞賜。宋太祖及宋太宗前期,黨項李氏繼續放低姿態,常遣使奉表稱賀,并主動改名避諱以討好宋朝。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定難軍節度使李繼遷與遼圣宗耶律隆緒結成夏遼聯盟,遂對北宋采取敵對方針。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李元昊繼承夏國公的位置后,謀求脫宋自立,具體舉措包括棄用李姓、改用年號、立文武班、修筑宮殿、定軍制、創建文字以及頒布禿發令等;在對外關系中則采取進攻姿態,地盤得以擴充。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十月,李元昊稱帝,國名大夏,史稱西夏。夏景宗李元昊在位時,對北宋相繼發動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北宋西北地區的精銳部隊被消滅不少;在河曲之戰中,夏景宗李元昊擊敗了率大軍御駕親征的遼興宗耶律宗真。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夏景宗被兒子寧令哥弒殺,幼子李諒祚即位,稱夏毅宗。夏毅宗年幼,由其母沒藏太后及權臣沒藏訛龐專政,奢單 都五年(1061年)四月,夏毅宗執殺沒藏訛龐及其家族,以親政結束沒藏氏的專權局面。夏毅宗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去除積弊的改革,對內推動地方軍政分立,文武官員相互牽制,提倡漢文化及技術,改用漢儀;對外與北宋議定邊界,恢復榷場,貿易得以正常化,并先后收降了吐蕃首領禹臧花麻及木征。拱化五年(1067年)十二月,夏毅宗病逝,其長子李秉常即位,稱夏惠宗。夏惠宗年幼,其母梁太后及外戚梁乙埋專權。大安六年(1080年),夏惠宗在一番斗爭下得以親政,下令以漢禮藩儀,觸動了以梁太后為首的保守派勢力,夏毅宗遂遭幽禁。天安禮定元年(1086年)七月,夏惠宗憂憤而死,由幼子李乾順即位,稱夏崇宗。夏崇宗踐祚之初,權柄掌握在小梁太后及梁乞逋手中,在與北宋交戰時亦屢戰屢敗。永安二年(1099年),在遼道宗耶律洪基的支持下,夏崇宗得以親政。西夏后期國力下降,在對外戰爭中多落敗。應天四年(1209年),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國派軍圍困西夏國都中興府,夏襄宗李安全以納女、貢獻財物及“附蒙伐金”為條件方使蒙古軍隊撤軍。寶義元年(1227年),成吉思汗兵分東西兩路夾攻西夏,河西走廊盡數變為蒙古領土。次年,夏末帝李目見 在被圍困半年后投降,西夏滅亡。西夏治下的疆域范圍常有變動,以立國時來說,疆界東達黃河、西至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黃河上游基本上都處于西夏的疆域范圍之內。
在立國方針上,夏崇宗李乾順親政之前,西夏以“尚武重法”為國策,即“以兵馬為先務”“嚴以刑賞”“教民以功利”。在文化政策上強調“兼容并蓄”,即融匯漢文化、吐蕃文化、西域文化及其他文化后形成獨具特色的西夏文化。具體來說,西夏在政治上推行“蕃漢聯合統治”的體制,黨項人、漢人共同參政;經濟上強調農牧并重、工商并舉,重視同周邊民族及鄰國展開經濟貿易互動;文化上則注重蕃學、漢學并舉,嘗試推動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
受益于西夏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政策,西夏在儒學、佛教、典章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值得稱道的成就。
先看儒學。早在李繼遷時,儒學在西夏便已萌芽,后經景宗李元昊、毅宗李諒祚、惠宗李秉常、崇宗李乾順、仁宗李仁孝等諸位帝王的倡導,西夏儒學日益興盛。元人虞集在《西夏斡公畫像贊》中有所描述,“西夏之盛,禮事孔子,極其尊親,以帝廟祀,乃有儒臣,早究典謨,通經同文,教其國都,遂相其君,作服施采”,彼時西夏尊儒之狀可見一斑。西夏尊儒的具體表現,包括創建蕃學、翻譯儒家典籍、改蕃禮為漢禮、發展科舉制度、創立翰林學士院等。西夏推尊儒學,培養了大量人才,歷史學家陳登原的《國史舊聞》有所記述,“西夏人才,初雖有資于宋,其后亦卓然有所自見,并曾啟迪金源,蒙漢文化融合,西夏與有力焉”,可見儒學興盛不僅有益于西夏政權的統治,更為金、元兩朝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接著看佛教。西夏國君多重視佛教發展,如夏景宗李元昊通曉佛學,欽崇佛道,并修建舍利塔。為了推動佛教發展,西夏國君從加強組織管理,購入佛典,翻譯、校勘與刻印佛經,延請高僧弘揚佛法以及廣建寺塔等方面著力。西夏在中央機構中設置有僧人功德司、出家功德司,職責是管理全國佛教事務。西夏君王曾多次向北宋請購佛經,廣運元年(1034年),李元昊向北宋獻馬“以求佛經一藏,詔特賜之”;奢單 都元年(1057年),李諒祚向北宋購求《大藏經》,“候嘉祐四年正旦進奉人到闕,至時給付”。西夏國君常組織人力翻譯、校勘佛經,如景宗李元昊時主持譯經者是國師白法信,仁宗李仁孝時以“南經”宋刻《開寶藏》與“北經”遼刻《契丹藏》、金刻《趙城藏》校勘并刻印蕃漢《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等。西夏國君曾派遣使者延請迦瑪迦舉系教派的始祖松欽巴大弟子格西藏瑣布到興慶講經說法,國都興慶府承天寺曾延請回鶻高僧演繹經文。西夏國君重視修建寺塔,《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銘》載,“近自畿甸,遠及荒要,山林溪谷,村落坊聚,佛宇遺址,只椽片瓦,但仿佛有存者,無不必葺”,此間修建的寺塔較為聞名者主要有高臺寺、承天寺、感應塔、護國寺、臥佛寺等。
再看典章制度(包括官制、兵制、法律及禮樂制度等)。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李元昊嗣夏王位,“升興州為興慶府,遂立官制”,中央機構設立中書管理行政,樞密管理軍事,戶部、度支、鹽鐵三司管理財政,御史臺負責監察彈劾,等等;地方機構分州、縣兩級,州設置有刺史、通判,縣設立有縣令。李元昊建國后改革兵制,措施主要包括擴大軍隊來源,增加兵種,以及健全軍隊指揮機構等。定都興州后,夏景宗李元昊常于“案上置法律”。夏崇宗李乾順時頒行軍事法規《貞觀玉鏡統》。夏仁宗李仁孝時組織專人編修《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夏神宗李遵頊時編撰《光定豬年新法》。西夏禮樂制度深受中原王朝的影響,《宋史》卷四百八十六《夏國傳下》載西夏“朝賀之儀,雜用唐宋,而樂之器與曲則唐也”,《西夏書事》卷十二載西夏“其禮文儀節、律度聲音,無不遵依宋制”,可見西夏的禮樂制度與唐、北宋兩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金
在12世紀前期至13世紀前期的北方,曾存在一個由女真族建立的政權——金朝。早在11世紀初,女真族完顏部便有崛起之勢。遼天慶四年(1114年),完顏阿骨打在來流水誓師抗遼,并在隨后的寧江州、出河店兩場戰役中擊敗遼軍。天慶五年(1115年)正月,完顏阿骨打在皇帝寨稱帝,國號大金,建元收國。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國不久后即兵分兩路推進滅遼大業,金收國二年(1116年)占領遼東京遼陽府,天輔四年(1120)攻陷遼上京臨潢府,天輔六年(1122年)攻下遼中京大定府、遼西京大同府。天輔七年(1123年)八月,金太祖崩逝,其弟完顏晟即位,稱金太宗。天會三年(1125年),經過10年苦戰,金兵終于俘獲遼天祚帝。滅亡遼朝后,金分兵兩路攻打北宋,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北宋滅亡。天會十三年(1135年)正月,金太宗病逝,金太祖嫡長孫完顏亶即位,稱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金與南宋簽訂紹興和議,兩朝以大散關至淮河一線為界對峙。金熙宗自幼得漢文化濡染,踐祚前期重用漢人,推動漢制改革,統治后期則不施仁政,遭海陵王完顏亮刺殺。完顏亮統治時期將國都遷至燕京,并執意南征。正隆六年(1161年)十一月,完顏亮慘遭縊殺,葛王完顏雍擁兵稱帝,稱金世宗。金世宗對內提倡儒學、嚴禁貪污、減輕賦稅、推行科舉,對外成功抵御了南宋的北伐,還出兵迫使西夏、高麗臣服,彼時金朝各方面蒸蒸日上,史稱大定之治。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金世宗駕崩,其孫完顏璟即位,稱金章宗。金章宗在位前期勵精圖治,重用漢族士人,政治清明,文治燦然,史稱明昌之治。金章宗在位后期寵愛李師兒,重用經童出身的胥持國,朝綱被擾亂,國勢由盛轉衰。泰和八年(1208年)十一月,金章宗病死,其叔父衛紹王完顏永濟即位。衛紹王完顏永濟昏聵無能,于至寧元年(1213年)八月遇弒身亡,金章宗庶兄完顏珣即位,稱金宣宗。貞祐二年(1214年),金宣宗為避蒙古大軍鋒銳,南下遷都汴京,后病死,由其第三子完顏守緒即位,稱金哀宗。金哀宗登基后鼓勵農業生產,并與南宋、西夏和好,國力漸有起色,然而最終不敵強大的蒙古大軍,于天興三年(1234年)正月自縊殉國。鼎盛時期的金朝疆域東臨日本海,東北至外興安嶺,西北與西夏接壤,南以大散關至淮河一線與南宋對峙,黃河中下游俱在金朝的國境之內。
文化政策方面,金朝起初在黃河流域推行女真化,但因漢人抵抗過于激烈,遂不得不接受漢文化。受益于更為先進的漢文化熏陶,金朝在諸如科學技術、瓷器業、儒學、戲劇等多個領域均取得了令人稱贊的成就。
先看科學技術。金朝司天監趙知微重修《大明歷》,金末進士李冶撰寫《測圓海鏡》十二卷,金初名醫成無己注釋《傷寒論》,以及刊印儒家典籍、歷代正史及先秦諸子,可見,金朝在天文歷法、數學、中醫藥學、雕版印刷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績。
接著看陶瓷業。金朝的中原瓷窯主要有河北曲陽縣定窯、河北磁縣觀臺窯、河南禹縣鈞窯與陜西銅川耀窯,以定窯為例,多采用覆燒法和砂圈疊燒法,北京海淀南辛莊金墓出土的金前期葵瓣盤,吉林農安出土的白釉劃花龍紋盤以及內蒙古哲里木盟出土的紫釉印花碗皆是難得一見的瓷器精品。
再看儒學。金朝初期在上京建立孔廟,確立了孔子及其學說的統治地位,單就金章宗時期來說,金朝文學家黨懷英的《重修圣文宣王廟碑》載金章宗“其與萬方同歸文明之治,以為興化致理,必本于尊師重道,于是奠謁先圣,以身先之”;清代史學家畢沅的《山左金石志》又載“凡立功建事,必本《六經》為正,而取信于夫子之言”。由此可見,儒學在金朝的地位之高。
最后看戲劇。金朝戲劇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是舉足輕重的存在。詩人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評論“唐代僅有歌舞劇及滑稽劇,至宋、金二代,而始有純粹演故事之劇”。《金史》卷六十四《章宗元妃李氏傳》記載了金代宮廷演繹滑稽劇的生動情景,“一日,章宗宴宮中,優人玳瑁頭者戲于前。或問:‘上國有何符瑞?’優曰:‘汝不聞鳳皇見乎。’其人曰:‘知之,而未聞其詳。’優曰:‘其飛有四,所應亦異。若向上飛則風雨順時,向下飛則五谷豐登,向外飛則四國來朝,向里飛則加官進祿。’上笑而罷”,由此可見,金代的滑稽劇一般多為即興表演。出土實物方面,山西稷山縣馬村M4、化峪M3金墓出土的雜劇磚雕生動刻繪了金代雜劇表演及伴奏樂隊的情況。此外,金末出現的“院本”則為元雜劇的蓬勃發展提供了營養。
特別值得提及的是,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東京留守杜充為阻止金兵南下,遂在今河南滑縣掘開黃河,導致黃河下游河道改流,《金史補闕》卷五記載甚詳,金將粘罕“渡黎陽以攻澶、濮。澶、濮既下,時杜充守東京,慮敵西來,決大河阻之”。南宋掘開黃河,一定程度上延緩了金兵進攻的步伐,“金不能西,乃東會窩里嗢,同下北京,繼攻兗、鄆”。但人為改道造成金初黃河“或決或塞,遷徙無定”,而金人為了遏制南宋,往往著重治理黃河北岸,而南岸決口時僅沿泛水兩岸修筑堤防,未能治本,這也為黃河在元明清三代時常決堤埋下了隱患。
及至金末,著名文學家元好問在游經三門津時目睹了黃河的波瀾壯闊,遂撰成了名篇《水調歌頭·賦三門津》:
黃河九天上,人鬼瞰重關。長風怒卷高浪,飛灑日光寒。峻似呂梁千仞,壯似錢塘八月,直下洗塵寰。萬象入橫潰,依舊一峰閑。
仰危巢,雙鵠過,杳難攀。人間此險何用,萬古秘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飛強射,有力障狂瀾。喚取騎鯨客,撾鼓過銀山。
黃河三門津峽谷歷來以奇偉險壯名世,元好問此詞上片多寫景,下片多抒懷,筆力雄放,氣勢縱橫,是以黃河為題材的詩詞佳作。
通覽遼、西夏、金統治內的黃河文明,具有3個顯著的特征:其一,3個政權皆由少數民族創立,契丹族建立的遼、黨項族建立的西夏以及女真族建立的金。不同于漢人政權,少數民族政權兼具民族色彩與漢化進程。其二,3個政權皆非大一統政權,黃河往往僅有一段在其疆域范圍之內,遼朝僅控制了黃河“幾字彎”的下半段,西夏主要控制了黃河上游,金朝則控制了黃河中下游。其三,3個政權并非前后接續,而是呈現更為復雜的關系,金滅遼,金、西夏與南宋形成三足鼎立態勢,彼此間或和或戰,對黃河文明的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相較于北宋統治內的黃河文明,遼、西夏、金治理下的黃河流域不敵南宋管轄下的長江流域繁華,但其別具一番風味,亦是黃河文明演進史中的重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