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月無情,英雄總被雨打風吹去。
民心似碑,功德長留天地青史間。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寫道:“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中華民族5000多年歷史,不知多少人匆匆而過。在歷史長河的大浪淘沙下,一種人漸行漸遠,湮滅無聞;另一種人卻永垂青史,愈加清晰。
中華民族有自己獨特的生命觀、人生觀,不是把人單純地看成個體生命,而是將其置于社會群體和歷史長河來看待,形成了兩個獨特的傳統:一是蓋棺論定,二是事死如事生。當重要人物去世后,一般而言,他們的歷史地位很快就會確立,但也有些人的歷史地位卻是經過了很長時間才確立的,比如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民間的武圣人關羽,再比如都江堰的主持修建者李冰。特別是李冰在歷史上的成名過程非常漫長而特殊,揭示了歷史的本質和奧妙,對我們很有啟發。
一
李冰是戰國時期秦國的蜀郡守,于公元前256年主持修建了都江堰,功在當時、利在千秋。都江堰從根本上塑造了成都平原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格局,孕育了天府之國,深刻影響了四川歷史,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而且在歷史上還支撐了中央政權。從常理而言,像都江堰這樣前無古人的巨大工程,歷史對它的主持修建者一定會有詳細交代,何況李冰還是當時蜀郡的最高官員。可是到目前為止,李冰的生卒年月仍無定論,他的籍貫也沒有定論。而且他在歷史上的成名過程也非常罕見,令人不解。至今都沒有確切的資料能夠直接證明何時修建的都江堰、如何修建的都江堰。現在大家認可的修建都江堰的時間——公元前256年,也是根據資料推論的。
李冰的事跡最早見于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河渠書》。《史記》成書年代為公元前104年—公元前91年。據記載,司馬遷實地考察都江堰時間為公元前111年。司馬遷對都江堰的記錄只有62個字:“于蜀,蜀守冰鑿離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則用溉浸。百姓饗其利。至于所過,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數也。”記述雖然簡略,但已經充分說明了都江堰的巨大作用。只是沒有年代、沒有形象,甚至連主要人物“冰”的姓氏都沒有指出。這個時候距修建都江堰已經過了156年了。李冰作為都江堰的主持修建者有名無姓。
司馬遷考察都江堰幾十年之后,西漢揚雄在《蜀王本紀》中有記載“蜀守李冰”。李冰作為蜀守,在歷史典籍中是有名有姓了。但這本書并沒有記述李冰修都江堰的事跡,只是寫了因“江水為害”,李冰作“石犀五枚”。
司馬遷考察都江堰約180年之后,大約在公元70—80年,東漢史學家班固才在《漢書·溝洫志》中將“冰”的前面加了一個“李”字。記述李冰修都江堰事跡與《史記》基本相同。這個時候,李冰作為修建都江堰的主持者,才算有名有姓有事跡,而此時距修建都江堰已過了300多年。
1974年3月,在都江堰大修工地出土了一尊李冰石像。石像的左右臂銘文為“建寧元年閏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掾尹龍長陳壹造三神石人珍水萬世焉”,胸前銘文“故蜀郡李府君諱冰”,為李冰修建都江堰提供了實物證據。說明東漢時候至少建寧元年(168年)李冰已經被奉為當地的水神了。
班固之后,又過了200多年,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成書于348—354年)中對李冰作了詳細記載,豐富了李冰的事跡。此書記載,除了都江堰,李冰還分穿羊摩江,在青衣江鑿平溷崖,在宜賓積薪燒僰道大灘崖,通笮道文井江,在什邡高景關石亭江導洛通山洛水。其內容豐富,地域跨度很大,應該是充分搜集了各種資料的。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時候,李冰已經是名垂青史了。
真正讓李冰封神的是南北朝時期在都江堰為李冰建廟。這個廟就是今天的二王廟,坐落于都江堰岷江左岸的玉壘山麓,是紀念李冰及李二郎(民間傳說李二郎是李冰的兒子)的祀廟。二王廟初建于東漢,當時為紀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朝齊明帝建武年間 (494—498年),益州刺史劉季連遷望帝祠于郫縣(今成都市郫都區),改祀李冰于此,稱為“崇德廟”。該廟先后被稱作“江瀆廟”“李公廟”“真常道院”“顯英王廟”“廣濟王廟”“二王宮”,清乾隆時《灌縣志》中稱“二郎廟”,后遂稱之為“二王廟”。李冰也被稱為“川主”。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當地都會舉行以李冰父子為主題人物的廟會活動。此時,李冰已經是四川萬民景仰、享受祭祀的祖先神靈了,成為歷朝歷代四川人心目中的“川主”。這個時候,距修建都江堰已經過了七八百年了。
回望歷史,滄海桑田,大浪淘沙,李冰的形象愈加清晰。在修建都江堰之后的七八百年的歷史上,李冰先是無名無姓,到《史記·河渠書》上有名無姓,到《蜀王本紀》中有名有姓但無修建都江堰事跡,再到《漢書·溝洫志》上有名有姓有事跡,再到東漢時期成為水神,再到東晉時期《華陽國志·蜀志》上有名有姓而且事跡全面,最后到南朝時期崇德廟上享受專祭,名耀中華,成為都江堰象征、水利行業象征、水利人象征、四川人心目中的“川主”和特定文化符號。李冰還是中華世紀壇40位雕塑名人之一,被認為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科技進步作出杰出貢獻的歷史名人。
二
“名高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是碑。”李冰在歷史上的成名過程雖然漫長而且特殊,但深刻地揭示了歷史的本質和奧妙。
首先,李冰在歷史上的成名過程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表面上看,李冰在歷史上的成名過程是一個治水官員由模糊到清晰、由寂寂無聞到名滿天下、由人到神的過程。從本質上看,它體現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一以貫之的民族價值觀:那些愛民如子、教化百姓、清正廉潔、建功立業的官員和仁人志士具有超越時空的魅力,永遠活在人民心中,照耀千秋,流芳百世。
其次,李冰在歷史上的成名過程體現了鮮明的歷史邏輯:人的名聲不是靠生前的榮譽地位,也不是靠樹碑立傳,而是靠人民大眾的口碑。
最后,李冰在歷史上的成名過程體現了中華民族崇尚英雄的民族情感。倘若英雄無名姓,何處安放民族情?中華民族歷來就有崇尚英雄的傳統,統一萬方的軒轅、嘗百草的神農、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以及后來無數的治水人物,人民都會永遠記住他們。即使當時的歷史沒有記載他們,人民也不會忘記他們。
直到今天,我們都沒有準確的資料直接證明是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也不知道修建都江堰的詳細情況,更不能準確地知道李冰的生卒年月、籍貫和詳細事跡。但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李冰是都江堰象征、水利行業象征、水利人象征,是都江堰的靈魂,是巴蜀兒女飲水思源的膜拜對象,是四川人民心目中永遠無可替代的“川主”,是中國人民心目中繼大禹之后安民富國、不畏艱險、科學創新、鞠躬盡瘁的治水英雄的集體人格形象!是巴蜀人民用兩千多年塑造出來的理想化人格形象!是中華民族飲水思源、感恩祖先、崇拜英雄、承前啟后的民族情感的寄托!都江堰歷經2200多年的洪流沖刷和風云變幻卻能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已經說明了一切,無可辯駁,無須多言。都江堰是中國古代劃時代的水利工程、中華民族最具歷史和文化意義的水利工程、世界上最成功的無壩引水工程、世界優秀水文化的鼻祖,是世界文化遺產、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記憶。截至2024年,都江堰已經發展成為橫跨岷江、沱江、涪江流域,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154.8萬畝、覆蓋7個地級市40個縣(市、區)的特大型灌區,就是對李冰、對無數治水人物無聲的頌歌、無字的豐碑、無言的記憶,就是對李冰最好的紀念!
三
“但將沼澤變樂土,從此西蜀重乾坤。風云不改秦時水,日月同鑒太守心。”李冰在歷史上的成名過程啟示我們思考幾個問題:如何對待人民、如何對待歷史、如何對待水利,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首先,要相信人民。
人民不僅是一個政治概念,也是一個歷史概念,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涵。從歷史上看,人民這個概念始終包含著絕大多數的、處于社會最底層的大眾。人民有時候就是特指底層民眾。人民是最苦難的社會群體,單個成員力量弱小、平平常常,最容易被忽視,最容易受侵犯。他們的要求是最基本的,他們的感情是最純樸的。一般而言,順應人民大眾的也是順應歷史潮流的。人民沒有掌握權力,不能直接書寫歷史,但是,人民是歷史的主人,是歷史人物的最終評價者。他們始終有一個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是否為人民作出了貢獻、是否對人民有益。
歷史上流芳千古的人物,或發展生產、造福人民,或促進統一、保家衛國,或戰勝災難、拯救人民,或管理社會、倡導教化,或改革創新、推動進步,或繁榮藝術、豐富生活,或品德高尚、廉潔奉公,等等。這些人物都對人民作出了貢獻、對人民有益,所以人民就記住他們。這一點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體現得很充分。全國各地都有很多紀念名人的地方,就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李冰在當時只是秦國的蜀郡守,也就是一個地方官,從國家層面而言不算一個很大的官員。在當時秦國征戰四方、兼并天下的情況下,巴蜀遠離斗爭前線、偏安西南一隅,幾乎處于蠻荒化外之地,與那些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的君王相比,與那些統率千軍、攻城略地的將領相比,與那些縱橫捭闔、調和鼎鼐的宰相相比,與那些游說君王、舌燦蓮花的策士相比,李冰的事跡不精彩、不跌宕、不耀眼。也許正因為如此,李冰的事跡讓當時的君王和史官都不屑一顧。甚而至于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寫成的《史記》中,記載了3000多年廣闊社會歷史,詳細記述了200多位有名的人物,對都江堰及其主持修建者卻寥寥數語、有名無姓,著實令人不解,留下千古之謎。但人民心中自有一桿秤。郡守天天有,人民偏偏就記住了李冰。盡管當時沒有記載,但人民不斷地豐富他的事跡、完善他的形象,而且給了他崇高的、無以復加的禮遇。就是因為他主持修建的都江堰給成都平原人民創造了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而且功效巨大、經久不衰。就這么簡單!
縱觀歷史,即使是當時受到打壓甚至被冤死的人物,比如屈原、蘇武、馬臻、韓愈、范仲淹、蘇軾、岳飛、文天祥、于謙、袁崇煥、林則徐、丁寶楨等,人民也會記住他們。
屈原忠君愛國、才華卓絕,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歌開創者,雖然報國無門而投江,但人民永遠記住他,年年都在端午節祭祀他。
蘇武作為漢朝使臣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19年不改其節,被傳為忠君愛國的模范。
東漢時期會稽太守馬臻,創建了當時江南最大的蓄水灌溉工程——鑒湖(又稱鏡湖、長湖),大大促進了紹興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遺憾的是因修筑鑒湖淹沒部分田園墳冢,蒙冤被殺。但紹興人民并沒有忘記他,將其遺骸從洛陽遷回山陰,安葬于鑒湖之畔,并立廟祭祀。
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韓愈,晚年因為上表反對唐憲宗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在任僅8個月時間,他在潮州驅除鱷魚、興修水利、關心農桑、贖放奴婢、延師興學,使荒涼落后的潮州迅速進步。潮州人民世世代代感恩韓愈,為他建祠,一些山、水、路、學校還以他的姓氏來命名。
北宋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廉潔從政、安定邊關、推行改革、關心民生、設置義莊義田。盡管改革失敗了,但人民永遠記住他,稱頌他“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憂樂關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蘇臺”。朱熹更稱贊他是“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蘇軾一生三次被貶,顛沛流離,但他才華橫溢、樂觀曠達,提倡教化、發展水利、關愛百姓,幾乎是中國最有影響的文化名人,只要他走過的地方就成為名勝。后人稱贊他:“江山何幸,但經宦轍便千秋。”
南宋高宗年間,岳飛被害,無人收尸。但都城臨安的獄卒隗順,冒著生命危險連夜將他的尸體背出城外,偷偷埋在了九曲叢祠旁。因為他相信岳飛是好人、是英雄。岳王廟中有一副對聯非常直白地反映了人民的感情:“正邪自古同冰炭,毀譽于今判偽真。”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狀元。當國破家亡之時,他散盡家財,招募士卒抗元。后失敗被俘,他被囚三年,屢經威逼利誘,誓死不屈,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正氣名言,一直激勵仁人志士為理想、為國家、為人民而奮斗終身。
明朝土木堡之變時刻,國難當頭,于謙保衛京師,挽救了大明江山,然后賑濟災民、治理黃河、處理事務,兩袖清風卻被冤殺,萬民垂淚。后被平反加封,立廟祭祀。
明朝末年,袁崇煥是抗擊后金的一員大將,但被崇禎皇帝當成內奸殘忍處死。有一戶佘家人收葬了袁崇煥的尸骨,此后390年間世世代代為袁將軍守墓,一直隱姓埋名、不回老家、不當官。因為他相信袁崇煥是個好人、是對人民有功勞的人,是被冤死的。
林則徐虎門銷煙,喚醒清朝政府和民眾,后來被當作替罪羊。但人民是公正的,尊他為民族英雄。他留下的名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一直激勵無數中華兒女舍身報國。
清朝光緒年間,四川總督丁寶楨革除弊政、大修都江堰,造福人民,卻受到報復被連降三級,后來官復原職,最終在任上鞠躬盡瘁。但人民知道他的委屈,謳歌感恩,破例為他在都江堰二王廟旁修建了生人祠。
如此等等,在中華民族歷史上不可勝數。新中國成立之初,福建省東山縣委書記谷文昌勇于探索,帶領人民治理風沙、共建美好家園。今天,當地人民仍在懷念他、祭祀他,以至于形成了一個習慣:清明節來了先敬谷公,再敬祖宗。
其次,要相信歷史。
歷史是一條長河,也是一個過濾器,最終留下值得記憶的人和事。歷史上有兩種名人,一種人生前富貴,另一種人死后風流。而人民對這兩種人也體現了兩種鮮明的態度,生前富貴草頭露,死后風流陌上花。草頭露,瞬間即散;陌上花,一年一開。孰輕孰重,孰褒孰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死后風流的,就是像李冰這樣有貢獻于人民、有益于人民的人,而不是因為生前的榮譽和地位。正如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的感嘆:“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有很多人物的價值是在身后才體現出來的,所謂“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孔子生前崇尚“禮仁”但不被重用。周游列國,路過陳蔡面有饑色,到鄭國時被描述為“喪家之犬”,去世時默默無聞。他生前開壇講學、廣收弟子,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去世300多年后到漢武帝時期才受到重視。此后,孔子一直被奉為圣人,直到今天仍然被尊為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杜甫一生憂國憂民、詩歌傳世,被尊為“詩圣”,雖然顛沛流離,至今仍有“月白風清一草堂”,很多地方都有他的紀念館。
北宋抗金英雄岳飛,被害20年后平反,被追贈加封,受到萬世景仰。明朝于謙也是類似遭遇。巧的是,岳飛和于謙兩人的墓都在西湖,而且兩人都被封為“少保”。至今人民永遠記住他們:“賴有岳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即使歷史上的個別被認為是負面色彩很重的人物,隨著歷史的推移,人民也客觀地承認他們的歷史貢獻,比如秦始皇、隋煬帝、左宗棠、白起。秦始皇進行政治改革,統一六國,推行標準化措施,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進步,被稱為“千古一帝”。隋煬帝修大運河,連通南北幾省、溝通五大河流,促進了歷史進步和貨物流通。晚唐文學家皮日休充分肯定隋煬帝修大運河的貢獻:“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又比如左宗棠,雖然他鎮壓過太平天國起義,但是他兩次入疆,抬起棺材上戰場,維護了國家領土完整。后來的歷史也充分肯定他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有詩稱贊他:“大將籌邊尚未遠,湘湖弟子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他當年所栽的柳樹也被稱為“左公柳”。還有春秋時期的白起。公元前279年,白起攻打楚國鄢城,從南漳縣武安鎮旁攔河修渠,引水灌城,攻破了城池。后人利用這些渠道,發展灌溉。最令人感慨的是,盡管白起修建渠道的初衷是為攻城殺人,但戰事遠去之后,當地老百姓依然用白起渠(長渠)來稱呼這個水利工程,充分肯定白起的貢獻,真是“干戈銷盡恩仇盡,仍有長渠濟蒼生”。那些禍國殃民、倒行逆施的人,終究會受到歷史和人民的批判,比如岳飛墓前的4個小人,一跪近千年,永遠起不來。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殘害忠良、禍國殃民,而且阻礙了歷史進步。
再次,要熱愛水利。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水利首先是一項重要的民生事業,它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的類型都是農耕文明,而農耕文明的前提就是水利文明。早期人類歷史在自然方面幾乎就是一部治水的歷史,就是一部與水相生、與水斗爭、與人相和、興水利除水害的歷史。《山海經》里面的描述和許多神話故事傳說都與江河湖海、風云雷電、水旱災害有關,都揭示出中華民族悲壯曲折的發展歷程。以至于中華民族記載了一種能夠呼風喚雨、主宰江河的生物——龍,并且將它作為圖騰。中國歷史上,全國各地了除了文廟、武廟外,恐怕最多的就是龍王廟。
從古至今,水利與安邦治國、政權興衰息息相關,水利事業是社會安定、人民康樂、國家強大的基礎,也是與人民密切關聯、得到人民高度認可的事業。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國家早就實現了民眾“不愁吃”的目標。但我們仍要保持憂患意識,充分認識到“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絕不能因為太平時節而忽視農業、忽視水利,否則就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特別是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更要居安思危、有備無患。中國歷史上關于這方面事例較多、教訓深刻。
今天,二王廟巍然屹立、香火鼎盛,就充分證明了水利的重要性,充分體現了人民對治水英雄的感情。即使在高度發達的今天,一旦社會上關于安全穩定方面有任何風吹草動,大家首先想到還是囤積糧食和水,也印證了水利的重要性、基礎性。這也啟示我們千千萬萬的水利工作者要弘揚李冰精神、熱愛水利事業,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始終堅持水利的民生功能,永遠把水利事業的公益性、服務性放在首位,讓人民用好水、吃好飯。
最后,要爭取做一個對人民有貢獻、對人民有益的人。
人是什么?人活著要干什么?這個問題沒有統一的答案。我認為,人有兩種生命,一種是物質和自然意義上的生命,另一種是精神和社會價值上的生命。人活著既要養身,也要養心,尤其是當養身的物質條件具備后,要爭取做一個對人民有貢獻、對人民有益的人。
當然,對絕大多數人而言,不可能成為像李冰那樣的治水英雄。但我們可以學習李冰治水興邦的執政理念,以及他的敬業精神、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奉獻精神,通過服務人民和謀事創業來體現自身價值,做一個有貢獻于人民、有益于人民的人。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但我深信,李冰在歷史上成名過程所體現出來的中華民族價值觀永遠不會變,并且會激勵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英勇奮發、攻堅克難,建功立業、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