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老腔是皮影戲的一種。唱戲人在后臺是皮影戲,唱戲人跑到前臺吼唱就是老腔,只需5人便可撐起一臺戲,劇里的“生旦凈末丑”一樣也不缺。華陰老腔剛直高亢、磅礴豪邁,感染力強,充滿陽剛之美,被譽為黃土高坡上最古老的搖滾,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今天,我們就來揭秘這項古老藝術的前世今生。
在西岳華山腳下,有一個名叫“雙泉”的小村莊,村子里世世代代表演皮影戲。皮影戲在陜西一帶并不少見,但雙泉村的戲班子卻有一種叫做老腔的獨特唱法。據說,早在西漢時期,這里是一個軍事糧倉所在地,漕運直通當時的都城長安,帶頭船工為了加快運輸效率和統一大家的劃槳動作,一邊喊著船工號子,一邊用木塊敲擊船幫,這便是老腔的由來。華陰老腔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蘊藏著太多不可思議的歷史故事。
作為一門藝術,老腔皮影一貫是家族傳承,且傳男不傳女。華陰老腔由當地民間說書藝術發展而成,伴奏以鼓、板、鑼為主要樂器,獨設檀板的拍板節奏,形成了獨特的音樂風格。演出內容豐富多彩,落音又引進渭水船工號子曲調,采用一人領唱、眾人幫和的拖腔唱法,聲腔粗獷豪邁,聽起來頗有關西大漢詠唱大江東去之氣概,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表現力。
老腔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本身代表的陜西民間淳樸的風格特色,沒有華麗的服飾,沒有浮夸的作詞,沒有復雜的唱腔,有的只是當地人民的熱情與淳樸。老藝人們都是地道的農民,在沒有演出的時候就下地干活,也常常會在田間地頭放開嗓子吼上幾句,表達他們的心聲與情感,展現了勞動人民的精神風貌,也為當地增添了藝術氣氛。
當今,華陰老腔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張喜民。他回憶當年學唱老腔時說:“當時家里條件不好,想多學門技藝,多個糊口的營生。老腔又是家傳的,那時候根本不知道啥叫傳承,只是到了農閑的時候就跟著父親唱,到了我這一代已經是第10代了。”據他介紹,最初華陰老腔是皮影戲“只聞其聲”的幕后唱腔。老腔保護中心原主任黨安華認為,華陰老腔具有獨特的感染力,可以探索將其從皮影戲中衍生出來,走到臺前進行展演。經過一次次嘗試,華陰老腔終于在2003年渭南市抗洪救災文藝匯演期間一鳴驚人。在這場匯演中,黨安華排演的老腔新劇《古韻鄉趣》取得廣泛好評,并被報送參加陜西省文藝匯演,一口氣拿下了7個一等獎。華陰老腔真正受到全國關注,是與話劇《白鹿原》合作開始的。2005年,陳忠實把華陰老腔推薦給話劇《白鹿原》的導演林兆華。隨著話劇《白鹿原》的爆火,華陰老腔《將令一聲震山川》《太陽圓月亮彎都在天上》等12個唱段成了經典。自此,華陰老腔開始頻繁登上中央電視臺。
華陰老腔在國內走紅后,逐漸走向國外。從2009年開始,張喜民與老腔藝人們先后應邀前往美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演出,廣受好評。張喜民回憶起第一次出國時說:“在美國的演出中,觀眾基本沒有華人,外國人雖然聽不懂陜西方言,但是他們無一不被這來自黃土高坡的唱腔所震撼。在美國的演出門票都要提前預訂,不然都買不到。”
“八百里秦川,千萬里江山。鄉情唱不盡,故事說不完。扯開了嗓子,華陰老腔要一聲喊。伙計,抄家伙!”2016年除夕夜央視春晚的舞臺上,張喜民懷抱月琴一聲吼,隨即幾位老藝人手持板胡、二胡,還有獨特的“打擊樂器”長板凳,發出鏗鏘有力的應和聲“哎”。華陰老腔聯袂譚維維亮相春晚,演唱《華陰老腔一聲喊》,剛直高亢、粗獷灑脫,那種震懾人心的吼唱讓人熱血沸騰,驚艷了全國人民。
讓人頗感意外的是,“土氣”的華陰老腔與“時尚”的現代搖滾相結合,完美實現了民族戲曲音樂和現代搖滾樂相融合的創舉,引領了新時代的音樂潮流。華陰老腔始終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將這一民族戲曲推向主流音樂圈,也為華陰老腔的傳承和發展找到了一條新路子,使古老的華陰老腔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展示出了新的風貌。
華陰老腔要傳承,就要培養傳承人。“非遺進校園”促使華陰老腔走進學校開展傳習活動。華陰老腔藝人們走進課堂,講授華陰老腔的歷史、淵源、樂理、唱腔等知識,現場為師生們傳授華陰老腔的表演方法和唱腔技巧,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如今,在老藝人們的精心指導下,學生們的演唱技藝不斷提升,還自編自演了《家鄉美》《日子越過越紅火》《奮斗新征程》等節目,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贊揚。
近年來,華陰老腔以精湛的技藝和精彩絕倫的演出斬獲大獎無數,多部電影運用了華陰老腔的音樂旋律,國內外邀約演出不斷。華陰老腔的創新發展和廣泛傳承,使這朵民間藝術奇葩再度綻放異彩。
(渭南市文化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