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是官方發布權威信息的重要平臺之一,其文章標題是影響文章點擊率和傳播效果的關鍵因素。《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巧用各類指示詞語,同時在標點符號的選取上也耐人尋味。本文從語用指示視角出發,對標題中的指示詞語和出現頻率排名前兩位的嘆號、引號進行考察,發現其具有突出文章重點、增強互動性、表達情感態度、設置懸念等作用,達到了吸引讀者注意力的語用效果。
關鍵詞:語用指示;《人民日報》;文章標題;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是現今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人民日報》作為主流媒體,在公眾號平臺也極具代表性,是大眾參與、溝通、記錄時代的重要渠道。新聞的標題是對新聞事實和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肩負著報道與評論事實、傳達與評判信息的任務,所以對標題加以關注并研究具有重要意義。[1]
一、研究對象及分析
筆者搜集了《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2023年7月的所有標題,共407條,因每日推送的文章“來了!新聞早班車”31條標題固定,所以不納入研究范圍,以剩余的376條作為研究對象。《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每日發布的文章涉及多領域、全方面,既有國家層面,也有與大眾息息相關的社會新聞。將文章標題大致分為時事政治類、社會民生類、文體娛樂類、心靈情感類、歷史緬懷類5類,分別有67條、243條、29條、30條、7條標題。
由此可見,《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每日發布的文章,涉及社會民生的占絕大部分,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人民日報》貼近人民、服務人民,在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等方面起到了導向作用。
二、標題中的指示詞語
指示詞語表示指示信息的詞語,以說話人為中心組織起來,涉及語言結構和語境的關系。索振羽在《語用學教程》一書中指出,指示詞語分為人稱指示、時間指示、地點指示、語篇指示和社交指示。[2]
《人民日報》公眾號文章標題中含有大量的指示詞語,這些指示詞語在充分體現經濟性原則的同時,還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拉近了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五種指示詞語的數量和占比情況如表1所示。
由此可知,人稱指示在文章標題中使用頻率最高,其次是語篇指示,時間、地點和社交指示占比很少。
(一)人稱指示
人稱指示指交談雙方用話語傳達信息時的相互稱呼,分為第一、二、三人稱。[3]通過對376條文章標題的進一步考察,筆者發現人稱指示所占比重較大,并且第一、二、三人稱指示現象都存在,其中第三人稱所占比重最大,占66.25%;其次是第二人稱,占20%;數量最少的是第一人稱,占13.75%(如表2所示)。三種人稱中,第三人稱使用最頻繁,相比于第一、二人稱能夠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外,第三人稱不受時空的限制,能夠自由靈活反映客觀事物。[4]
1.第一人稱
第一人稱“我”出現了7次,在標題中的情況不一,其中最常見的形式是編輯對說話者話語的直接引用。例如:
(1)“等我病好了,我還要幫著他們上大學”(7月13日)
這個標題是對原話語的直接引用,可以增強新聞的真實性,更能讓讀者感受到說話人所流露出的情感。
(2)因為“背帶褲”,我專門開了一場班會(7月17日)
編輯對第一人稱“我”進行直接采用,讓讀者置身于說話人的視角去看待新聞本身,產生了互動感,可以增強新聞的活力。讀者在閱讀時,將自身代入角色,“我專門開了一場班會”,讀者可能會潛移默化地將自己代入“我”的角色,并產生疑問,“我”到底是誰,通過閱讀文章一探究竟,使標題更加生動形象。
復數“我們”共出現了4次,使用“我們”可以將編輯和讀者連接起來。用“我們”來總括,可以順勢而為建立一種親密關系,增強感染力,使雙方產生一種共感。例如:
(3)77年了,我們永遠懷念……(7月15日)
2.第二人稱
第二人稱“你”和“你們”共出現16次,通常指聽說雙方中的聽話人,但在標題的運用中不再局限于聽話人。它可以指新聞報道中的主人公,但具體所指對象也分兩種情況,一種是不在標題中明確指出,另一種是明確指出。例如:
(4)96年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你(7月4日)
例(4)中沒有出現第二人稱“你”所指的具體對象,要想知道標題中的“你”到底指誰,讀者需要點開文章閱讀。這時,“你”就起到了設置懸念、激發讀者閱讀興趣的作用,這樣設置標題可以更大程度上提高新聞的點擊率和閱讀量。
(5)陶守武,你被拍下來了!(7月20日)
例(5)中出現了第二人稱“你”所指的具體對象,即陶守武。此時“你”所發揮的設置懸念的作用會降低,它更多起到一個強調的作用,強調前面已經出現的對象。
3.第三人稱
第三人稱出現頻率最高,被廣泛使用。在日常交際中,人們多以“我”“你”第一、二人稱形式展開對話,但在網絡交際中,恰當地使用第三人稱可以制造懸念,利于新聞的傳播。例如:
(6)“她那么愛笑,為什么還會得抑郁癥?”(7月6日)
例(6)未在標題中指明主人公的身份,而是用第三人稱“她”代替,耐人尋味。“笑”和“抑郁癥”產生強烈對比,“笑”往往代表樂觀積極,愛笑的人怎么會得抑郁癥,引發讀者好奇。類似例子還有很多,在標題中通過使用第三人稱來設置懸念,提高新聞點擊率。
(二)語篇指示
語篇指示指在說話時選擇恰當的詞語來傳遞話語中的某種指示信息。人稱指示在標題中出現的頻率最高,其次是語篇指示。考察中搜集到的新聞標題中使用語篇指示“這”的有39條。例如:
(7)建議多把這類食物當主食,理由都在這里了……(7月31日)
由上例可以看出,“這”起到了引導讀者繼續閱讀的作用,標題中提到了“某一種食物”,建議大家當主食,還提示理由很多,讀者會好奇到底是哪種食物,又有哪些理由,“這”引導讀者進一步閱讀文章。此外,“這”還體現了經濟性原則,理由不能在標題中一一列舉,用“這”簡單概括,使得標題更加凝練。
除指示詞“這”以外,符號“→”也發揮了同樣作用。例如:
(8)00后姑娘夏思凝,冠軍!她的目標是→(7月24日)
《人民日報》公眾號的每日新聞推送是以圖文結合的形式進行的,左邊是新聞標題,右邊配以相關的圖片,符號“→”指向圖片,起到了導向作用,吸引讀者點開文章閱讀。在標題中使用特殊符號,可以使標題更生動有趣,更引人注目。文字、符號和圖片的結合,還可以使新聞各個要素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
(三)社交指示
社交指示指語言結構中能反映語言使用者身份和相對社會地位的詞語和語法范疇。社交指示語與人們聯系密切,目的在于順應或調節人際關系。《人民日報》公眾號標題中,社交指示使用較少,只有兩條。例如:
(9)謝謝您,“魚爺爺”!(7月17日)
上例中“您”指中國魚類育種專家金萬昆,獲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現已滿頭白發,仍忙碌于崗位上,有著令人敬佩的精神。標題中采用“您”體現了編輯對主人公的情感態度。
(四)時間指示、地點指示
時間指示指通過話語傳達信息的時間關系,以說話人的話語時間為參照。地點指示指通過話語傳遞信息的空間位置。這兩種指示語在標題中很少出現,其中時間指示有2條,地點指示有1條。例如:
(10)今晚,一起點亮成都大運會!(7月28日)
(11)這里是成都!(7月28日)
例(10)是時間指示,在言語交際中,時間指示語的直接功能是指示時間,有學者根據說話人不同的交際目的,將指示時間信息的功能進一步細分為指示時間定位、指示時間計量和指示時間本體。[5]時間定位指示即對說話人提及的事物或事件進行時間定位。這一功能主要由時間指示詞語承載,例(10)出現了“今晚”,是一種指示時間定位,直接點明新聞發生的時間,使標題簡潔明了。例(11)是地點指示,“這里”直接點明新聞事件所要報道的地點,出現在標題中具有指引性和宣告性。
三、標題中的標點符號
在新聞標題中,除了各類指示詞語發揮作用外,標點符號也具有很強的指示性。《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標題在標點符號的使用上形式多樣,各類標點符號的具體使用情況如表3所示。
(一)嘆號
為了突出標題的語意重點,使受眾在極短的時間中獲得重要信息,嘆號被大量使用。嘆號可以把創作者對所報道事件的主觀情感表現出來,并引導受眾體驗和理解。比如在報道令人驚訝、震撼的新聞時,可以借助嘆號將情緒表達出來,使標題更具感染力。[6]例如:
(12)中國女足,贏了!(7月29日)
例(12)中的嘆號表達了編輯強烈的喜悅之情,能帶動讀者的情緒,產生共鳴。
嘆號還可以深化主題信息,強調新聞事件。媒體在表達立場觀點的同時,使用嘆號可以加強語氣,起到強調作用。例如:
(13)汲斌昌被“雙開”!(7月27日)
當報道政府官員違紀違法通報時,相關標題會采用嘆號,一是表達媒體的堅定立場,二是起到強調警示作用。
(二)引號
引號在標題中的使用,常常是對文章內容的直接引用,這樣既可以保證標題的真實性、科學性,又可以使讀者提前獲知新聞內容的重點,引號內的內容往往是對新聞事件的總結。例如:
(14)“他強任他強,你是覃海洋!”(7月30日)
上例是對文章中話語的直接引用,也是主要內容的概括。文中報道了中國游泳選手覃海洋的戰績,標題正是網友們對他的評價和祝福。
引號出現在標題中,有時是對含有特殊含義或特別需要指出的內容的標示。[7]筆者對使用引號的89條標題進行考察,發現對有特殊含義進行標示的有25條,對特別需要指出的內容進行標示的有38條,余下的26條是對文章內容的直接引用。可以看出,對特別需要指出的內容進行標示的標題數量較多。用引號對重點內容進行標明,可以節省讀者的閱讀時間,符合當今快速化、碎片化的閱讀習慣。例如:
(15)“山河大學”引熱議,教育部回應(7月6日)
“山河大學”并不是一所真正的大學,其具有特殊含義,源于網友的一場玩笑——山東、山西、河南、河北4個省份的考生共同打造出一所四省交界的綜合性大學。“山河大學”玩笑的背后其實反映了高等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情況。
四、結 語
當今信息時代,想讓讀者在最短時間內接收到有效信息,標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巧用指示詞語和標點符號,使得標題簡潔凝練、重點突出、生動自然,以達到最好的傳播效果。在語用指示視角下,分析各類指示詞語和嘆號、引號等標點符號在具體標題中的運用,發現其發揮著突出文章重點、增強互動性、表達情感態度、設置懸念等作用。
(喀什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彭朝丞.新聞標題的內涵及應掌握的要點[J].新聞前哨,1995(1):7-8.
[2] 索振羽.語用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14.
[3] 任崇芬,王淑怡.語用學簡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4] 陳令君,馬坤.人稱指示的語用投射及其交際功能[J].北方論叢,2006(1):63-66.
[5] 曲銳.基于俄漢語言特點的時間指示語分類問題研究[J].中國俄語教學,2022,41(1):41-49.
[6] 李裘.政務微信標題中標點符號的用法及功能[J].新媒體研究,2019,5(17):35-38.
[7] 韓延展.新聞標題中標點符號的特殊用法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