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合陽面花是陜西省合陽縣民間食祭禮俗文化的重要內容,是一種由小麥加工而成的色彩艷麗、造型夸張、做工精細的“饅頭藝術”。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法,對合陽面花的歷史淵源、發展演變進行了系統梳理和分析;從民俗應用的角度出發,深入挖掘了合陽面花背后的深層文化意蘊,探討了其在不同社會儀式中的象征意義和情感表達功能,旨在展現合陽面花藝術所傳遞的豐富情感價值。
關鍵詞:合陽面花;民俗視角;文化意蘊;情感表達
面花藝術,在中國北方小麥種植區域尤為盛行。它以小麥為原料,通過一系列精細的加工步驟——揉制、發酵、捏制、上色,將普通的面粉轉化為造型豐富、色彩艷麗的面花。這些面花不僅是食物,更是承載著深厚文化內涵的藝術品。合陽面花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的瑰寶,已被評為陜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得到了官方和社會的廣泛認可。
合陽面花常出現于人際交往、祭祀禮儀等社會活動中,是合陽縣人民歷經千年文化積淀而形成的審美意象和情感表達。這些面花作品融合了當地人質樸純粹的情感,體現了對美好生活的無限祈盼和追求。合陽面花是合陽縣人民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禮贊和對未來的憧憬。
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沖擊下,合陽面花面臨著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的碰撞與融合。如何保護和傳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成為我們亟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筆者將從民俗學的角度出發,深入探討合陽面花的文化意蘊和情感表達,以期為這一傳統藝術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
一、合陽面花的文化探源及表達形式
(一)合陽面花的文化淵源
合陽縣位于陜西省渭北地區,地形多樣,溝壑交織,地理風貌獨特,被譽為“一灘二溝七分塬”。該地區屬于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干濕變化明顯,降水量自東南向西北遞增,年際波動顯著。
受獨特地理環境的影響,合陽縣以農業為主。西北地區地表水資源相對匱乏,旱地作物種植成為主流,其中小麥的廣泛種植為面花藝術的興盛提供了物質基礎。合陽面花的產生與發展,與合陽縣的地理優勢和人文底蘊緊密相連,其藝術特色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演變,成為中國民間美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洽川,是合陽縣的古稱,曾名為莘國。《詩經·大雅·大明》中記載:“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在洽之陽,在渭之涘。”這不僅描繪了周文王迎娶莘國之女的情景,也標志著合陽與詩經文化的深厚淵源。被譽為“詩經文化之鄉,中華情詩之源”的合陽,在歷史的沉淀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禮儀習俗。
合陽面花作為民間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合陽縣人民的情感與寄托。面花的造型多樣,源自民眾對吉祥圖案的喜愛、對原始圖騰的敬仰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從元宵節的“插花娃娃”到清明節的“燕燕饃”,再到誕辰禮的“魚兒變娃”,合陽面花在歲時節慶和人生禮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被賦予了豐富的象征意義和情感表達。這些面花不僅是合陽群眾內心深處共同的審美追求,更是千百年來合陽人民精神文化傳承的生動體現。
(二)合陽面花的表達形式
合陽面花從造型上大致可分為貼花型、單體型、插花型三類。貼花型以水為黏合劑,將裝飾貼到餛飩饃上;單體型都是具體塑造的單體形象,可單獨成為面花,也可用作插花部件,多為夸張變形的動物形象;插花型是以插花餛飩為主,將形態各異的小型面花插在竹簽上對餛飩饃進行裝飾。
合陽面花在個體塑造上多采用夸張對比的手法,以突出動物某一部分的雕飾來強調生動性。如“老虎頭花饃”,將胡須捏制成形似花瓣的線條來進行裝飾。合陽面花也講究形態的對稱美學,如單體無法對稱,則會成對制作。插花面花也會呈現出對稱的形式美。在插花單體塑造時,除了采用動物形態,也會借鑒花鳥蟲草對主體進行裝飾,從而使整體層次更加豐富,營造濃厚的喜慶氛圍。
起初,裝飾面花用的是帶有顏色的谷物雜糧,如黑豆做眼睛,棗做嘴巴。可食用色素普及后,手藝人逐漸用色素對面花進行裝飾。合陽面花多采用紅、綠、藍、黃四種顏色,色彩艷麗,凸顯其夸張形象。
除固定制作方法外,手藝人也會根據自身審美進行面花制作。合陽縣在端午節時流行送“艾艾饃”,其底部為綠葉形狀,在上面點綴花卉瓜果或動物,體形普遍較小。一般是娘家母親為出嫁女兒贈送,傳達對出嫁女兒的關心。
二、合陽面花的民俗應用
在合陽縣,面花伴隨民俗產生。在重要場合,隨處可見合陽面花的身影,無論是歲時節慶還是人生禮儀,都需要蒸制面花來傳達情感。作為民俗文化的載體,面花為每一場民俗活動增添了文化色彩。
(一)歲時節慶中的合陽面花
合陽人非常重視對傳統節日的慶祝,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乞巧節、中秋節是其中最重要的六個節日。在這六個節日里,花饃的表現形式也是多樣的,不同的節日里面花的造型各不相同,所傳遞的情感也不同。
合陽人一般從臘月開始為過年做準備,婦女也在這個時候蒸制面花。年節面花一般分為祭祀和送禮兩種類型。大年初一時,家中母親為天地諸神敬獻“神桃饃”以祈求天神庇佑;“銀子行行”是指家中甕里滿載銀子,敬灶神“銀子行行”以求家中財源滿貫、灶火興旺;土地爺是家宅六神之首,送土地爺“積積饃”和“籠籠饃”以祈求五谷豐登。合陽人非常注重禮儀文化,晚輩給長輩拜年最不可缺少的就是“調和饃”。“調和饃”是在饃里包上芝麻、鹽、油等,送“調和饃”表示對長輩的敬重與孝順。送其他親朋好友則用和“調和饃”內餡一樣的“餛飩饃”,但在制作上更加精致。
元宵節是當地俗稱“老看小”的節日,一般是長輩帶著“娃娃饃”去晚輩家里。“娃娃饃”以黑豆做眼睛,紅豆做嘴巴,制作者再用手捏制出形狀各異的耳朵、鼻子等,造型十分有趣。若是給新婚的女兒女婿,娘家母親則要送一對“插花娃娃饃”以表達對新人的祝福。“插花娃娃饃”中男娃娃頭上佩戴的是相公帽,女娃娃佩戴的是花冠,其上各有一只龍、鳳,寓意早生貴子。合陽婦女將對家族人丁興旺的希冀寄托在“娃娃饃”中,在蒸制面花時加入自己的想象,用杏仁做心臟,胡蘿卜絲做肚腸,辣椒面做血液。正月十五時,為保來年家宅安寧,家中母親還會在水缸中放入“魚饃”,寓意水源充足;在糧倉中放“鱉饃”,寓意糧倉富足;在磨子上放“尾虎”,有辟邪、守護之意。
在清明節,最重要的就是祭祖活動。合陽縣家家戶戶都要蒸制“蛇蛇饃”“燕燕饃”敬獻祖先,這也有萬物復蘇、迎接春天之意。除此之外,還要送給出嫁女兒“娃女子”,一般在出嫁后的第一個清明節,娘家要給女兒送去五個“娃女子”,一直放到孩子出生為止。“娃”指男孩,“女子”指姑娘,“娃女子”性別特征明顯,也映射出了合陽縣民眾的生殖崇拜風俗。
自古以來,端午節都有掛艾葉驅蟲辟邪的風俗。五月初五同樣也是“老看小”的時候,娘家母親會帶著“艾艾饃”送女兒,代表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
農歷七月七日時,為求子祈福,要敬奉送子娘娘。除了送神桃,婦女也會送硯臺或笸籃形狀的面花以代表對生男孩生女孩不同的期望。
中秋節時,合陽人家家都會做“月餅饃”,餡料與“調和饃”基本一致。溝南地區的人們則會做棗糕,面與餡料層層疊加,寓意步步高升。
(二)人生儀禮中的合陽面花
在合陽縣,面花伴隨著一個人一生中所有的重要場合,是情感傳遞的依托。
誕生禮,是迎接新生命的開始,從孩子出生到周歲有一系列的儀式活動。新生兒滿月后,娘家要給女兒送“壓心糕”,寓意給女兒安心定神,“壓心糕”代表女兒因孕育生命保持緊張的心終于可以安定下來。周歲時,小孩的外婆家會根據性別為小孩送上面花,男孩是蒸一對“牛軛斗”,寓意勤奮能干,寄托著外婆對于外孫肯吃苦耐勞的期盼;女孩則送一對“魚兒變娃”,寓意活潑可愛。
婚禮,是成人之后最重要的一場儀式。親朋好友送來形態各異的面花,為新人送上最真摯的祝福。娘家母親在女兒結婚時要蒸制“插花餛飩”,一般為“龍鳳呈祥”“雙鳳朝陽”“老虎饃”等樣式,借此表達新婚夫婦互相登對、幸福美滿。
在合陽,為六十歲的父母祝壽,也是每個子女的責任。祝壽時,一般送壽糕或者“插花餛飩”,有希望長輩長命百歲、福壽安康之意。“插花餛飩”的底部是餛飩饃,在上方插上壽桃、菊花等進行裝飾,中間插上面花做的“壽”字或“福”字,特征明顯,可以清楚辨別出是祝壽面花。
中國自古重視喪禮,在當今合陽地區,參加葬禮的人要帶上“獻貼”以慰藉亡靈。“獻貼”是在“大餛飩”上插上仙鶴、四周用小花裝飾的花饃,意味著亡者駕鶴西去,希望死者靈魂可以升天。
(三)社會生活中的合陽面花
特定的區域環境和傳統的風土人情讓合陽縣形成了獨特的風俗信仰。每年農歷六月初六的“看忙罷”,筑房時的“上梁”都是合陽縣自給自足的農業生活的體現。
“看忙罷”是夏季農耕結束后,女兒帶著“調和饃”去看望父母的一種習俗。“麥登場,女看娘”,合陽人注重親人間的密切聯系,即使女兒已經出嫁,也不忘時常孝敬父母。
蓋房在農村也是一件大事,給房子上梁時,親朋好友要帶“神桃饃”拜訪,以敬天地神靈,祈求安定。在上梁即將結束時,要放鞭炮舉行祭祀之禮。
除此之外,還有“跌痂”。早期天花病毒肆虐,小孩打過牛痘疫苗的地方傷疤脫落稱為“跌痂”。大人祈求孩子健康平安,就會帶“野狐子”面花看望孩子,認為這種動物可以為孩子帶來免疫力,抵抗疾病。“野狐子”是由各種寓意吉祥的動物身體組成,被合陽人賦予新的寓意。這種習俗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條件的改善已經逐漸被拋棄。
三、合陽面花的情感表達及價值傳遞
在過去經濟不發達時,面粉是合陽人最珍貴的東西,面花的傳贈是合陽人最直接的情感表達方式。直至今天,合陽人民依舊用這項傳承千年的習俗繼續譜寫著屬于他們的故事,其中蘊含的不只是繁復的禮儀文化,更是合陽人民亙古不變的最純樸的情感表達。
不同的場合中,合陽面花的造型不同,所含寓意也各不相同。每一個面花都有其存在的意義,作為情感傳遞的依托,面花承載著每個送禮者真摯的祝福。
合陽面花突出精神層面的表達,人的主觀創造性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面花制作中,自然界的生物可以超越空間隨意組合,合陽人擺脫一切限制,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出擬人化形態來表達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比如“魚兒變娃”這一造型,夸張卻也不失真實。合陽面花體現的是人們對于吉祥圖案的喜愛,對于自然界萬物以及生殖的崇拜,表達了合陽人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四、結 語
傳統文化復興的熱潮不斷興起,公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日益增加。在這一背景下,合陽面花作為合陽地區的文化符號,成為研究該地區獨特文化傳統的重要窗口,具有不可替代的時代價值。它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合陽人民情感表達、社會交往和文化傳承的紐帶。
合陽面花,這一蘊含著中國民族基因的文化現象,正以其獨有的魅力吸引著國內外人民的目光。它不僅向本國人民展示了合陽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向世界證明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現代活力。作為合陽勞動人民智慧與創造力的結晶,合陽面花承載著世代相傳的工藝技巧和文化記憶,體現了民俗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持續生命力和創新潛力。
(西京學院設計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彭璐.合陽面花的民俗學闡釋[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023.
[2] 史耀增.合陽面花的藝術特色及民俗應用[J].民藝,2020(3):105-108.
[3] 王瑤.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合陽面花研究[D].咸陽:西藏民族大學,2020.
[4] 袁華祥,肖芬.中國傳統文化在合陽面花中的形式美表達[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9(8):338-340.
[5] 周曉.簡論合陽面花的藝術風格[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3(9):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