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到郊外去”項目式學習活動為例,結合小學音樂學科與美術學科的內在聯系,提出了確定項目主題、設計核心問題、推動項目實施、展示項目成果等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的基本方法,指出要注重在音樂探索目標中融合美術元素,引導學生思考音樂與美術的關聯,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音樂與美術的交融,在交流中領悟音樂與美術的碰撞。
關鍵詞:小學音樂;小學美術;跨學科;項目式學習
作者簡介:倪瑾(1978—),女,江蘇省蘇州楊枝小學校。
音樂和美術都是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之間存在天然的聯系。跨學科學習打破了傳統單一學科的教學框架,能將音樂和美術知識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目前,國內在小學音樂與美術跨學科項目式學習領域的研究仍存在一些挑戰。通過教學實踐探索其應用機制,不僅可以推動這一領域的研究不斷向前發展,也是響應國家教育政策導向,落實素質教育,實踐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體現[1]。
一、確定項目主題:在音樂探索目標中融合美術元素
確定項目主題是項目式學習的第一步。一個明確且有趣的主題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到項目中來。融合了音樂學科與美術學科的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同樣需要明確的項目主題。這個主題是整個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活動的核心,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共同的探究目標。只有確保項目主題清晰、有深度,才能為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堅實保障。音樂和美術雖然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但它們在情感表達、節奏韻律、空間結構等方面有很多相通之處。在音樂探索目標中融合美術元素,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全面的藝術感受力,還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藝術的普遍規律。教師可以在深入理解音樂與美術學科特性的基礎上,尋找二者的交融點,設計或選擇能夠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來探索音樂與美術交融之美的項目主題,確保項目主題既符合教學目標,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
以蘇少版小學音樂教材為例。該版本教材的內容涉及許多與大自然相關的內容,如三年級下冊的《嘀哩嘀哩》《春天來了》《旅行之歌》《郊外去》,四年級下冊的《我們的田野》《五月的夜晚》等。無論是音樂作品還是美術作品,其中有不少是對自然界的藝術化再現。大自然中的聲音、節奏、色彩、形態等元素,既是音樂創作的靈感源泉,也是美術創作的生動素材。教師可以將美術元素融合在音樂探索目標中[3],將項目主題設定為“到郊外去”,讓學生通過音樂與美術的結合,更深入地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此外,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是小學生天性的一部分。他們對大自然中的花鳥蟲魚、山水風光充滿了好奇。“到郊外去”這一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活動,契合學生的情感需求,可以促使學生放飛心靈,讓他們在感受音樂與美術融合的過程中,深入了解大自然的奧秘,尋找音樂與美術的交匯點。這種預置情境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讓他們在實踐中更好地理解音樂與美術的交融之美。
二、設計核心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音樂與美術的關聯
核心問題是項目式學習的中心議題,引領學生探究的整個過程。在小學音樂學科與美術學科的跨學科項目式學習中,設計核心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明確學習路徑,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促使他們主動投入跨學科的學習探索。引導學生思考音樂與美術的關聯,可以使他們更全面地感知藝術作品,將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相結合,從而獲得更加全面的藝術審美體驗。在設計問題時,教師應突出跨學科特點,強調音樂與美術的關聯,引導學生思考二者在表現形式、創作手法、審美價值等方面的聯系,并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提出獨特的見解。
例如,為了引導學生思考音樂與美術在表現形式方面的共性,教師可以結合蘇少版小學音樂教材與人美版小學美術教材的相關內容,將核心問題設定為“大家能不能試著畫一幅畫,把歌曲《小星星》中星星閃爍的感覺表現出來呢?”這樣,學生就能通過視覺藝術的形式去捕捉音樂所傳達的意境。他們需要聆聽《小星星》的旋律,感受其輕快的節奏和星星閃爍的意象,并嘗試使用色彩、線條、形狀等美術元素將這種感受具象化并展現在畫紙上。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鍛煉了審美感知力,也能進一步認識到音樂與美術都是人類情感表達的重要載體,它們在節奏、韻律、動態變化等方面有著相似的藝術表現手法。此外,這個活動還可以讓學生體驗到不同藝術形式之間是如何相互交融的。又如,為了引導學生思考音樂作品中的音符與美術作品中顏色的關聯,教師可以結合《嘀哩嘀哩》這首歌的旋律和歌詞,將核心問題設定為“當唱到‘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的時候,大家腦海中會浮現哪些美麗的郊外景象呢?如果要畫一幅關于春天郊外景色的畫,你會選擇什么顏色呢?”這樣,教師就能通過引導學生將歌曲與視覺藝術相結合,以一種更加直觀的形式對歌曲主題進行再創造,使學生既享受了歌唱的樂趣,又在跨學科的項目式學習中深化了對音樂知識的體驗[4]。
三、推動項目實施:在實踐中感受音樂與美術的交融
項目實施是實現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目標的關鍵步驟。只有付諸實踐,學生才能真正參與到音樂與美術的跨學科學習中,體驗兩者的交融。參與項目實施能夠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努力是如何轉化為具體的成果的。通過親身體驗,學生可以更直觀地理解音樂與美術之間的關系。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表現,提供及時反饋,并根據學生的需要進行必要的調整。
(一)提供資源支持
小學音樂學科與美術學科的跨學科項目式學習要求學生接觸多種藝術表現手法,需要大量教學材料。資源支持是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的重要基礎,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只有給予充分的資源支持,才能確保項目式學習順利進行。教師應積極開發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創造豐富、多元、有趣的學習環境。
例如,蘇少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下冊中的《旅行之歌》符合“到郊外去”的學習情境。在小學音樂學科與美術學科的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旅行之歌》的音頻資源,讓學生充分感受歌曲的旋律、節奏和抒發的情感。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分析歌曲的曲式、和聲等音樂元素,幫助學生從專業角度理解這首歌曲。由于視覺材料可以為課堂帶來生動的視覺體驗,教師可以廣泛搜集有關郊外風光的美術作品。在篩選資源時,教師應特別關注連綿起伏的山巒、靜謐的湖泊、蔥郁的森林等與《旅行之歌》意境相符的景象,從而直觀地展現歌曲中描述的旅行場景,幫助學生建立與歌曲的情感共鳴。在展示這些視覺材料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歌曲的旋律和歌詞,引導學生觀察美術作品中的色彩、光影、構圖等細節,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兩個維度感受歌曲所描繪的旅行場景,進一步加深對歌曲的感悟。通過提供美術作品資源,教師既能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旅行之歌》的意境,又能夠幫助他們深入理解音樂和美術的融合之美。
(二)引導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或方式,在探索音樂與美術交叉領域的過程中獨立思考,從而更深入地感受音樂與美術的交融。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求,設計一些趣味性較強的學習任務,從而有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例如,蘇少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下冊中的《我們的田野》符合“到郊外去”的學習情境。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融合美術元素的音樂學習任務,以有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具體來說,可以設計音樂節奏與繪畫線條融合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聆聽《我們的田野》后,嘗試使用繪畫中的線條來表現音樂的節奏變化,從而引導學生思考線條與音樂節奏之間的關系;可以設計音樂色彩與畫面情感匹配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分析《我們的田野》中的情感色彩,并嘗試將這種情感通過繪畫的色彩表現出來,讓學生感受音樂與色彩之間的關聯;可以設計音樂旋律與繪畫構圖相呼應的學習任務,和學生一起分析《我們的田野》的旋律特點,并讓學生嘗試將這種旋律通過繪畫的構圖表現出來,從而更好地理解構圖與旋律之間的關系;還可以設計創作故事的學習任務,讓學生結合《我們的田野》的詞曲,創作一個與歌曲意境相符的美術故事,并通過繪畫的形式來呈現這個故事,同時融入自己對歌曲的理解。這些學習任務均要求學生在探索音樂與美術交叉領域的過程中獨立思考,可有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三)促進團隊合作
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習過程,對學生的藝術素養要求較高。作為兩個不同的學科領域,音樂與美術具有各自獨特的表達方式。團隊合作可以促進知識技能的融合,有利于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的推進。教師應提供必要的團隊指導,幫助學生建立有效的協作方式,從而有效地促進團隊成員間的合作。
例如,蘇少版小學音樂五年級下冊中的《藍色多瑙河》符合“到郊外去”的學習情境。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完成項目式學習任務,教師可以先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然后給每個小組分配任務,如創作一幅與《藍色多瑙河》相呼應的美術作品。接著,教師再告訴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大家要一起商量如何畫、怎么分工、怎么合作。如,有的學生擅長畫畫,就可以負責畫畫;有的學生對音樂有獨到的理解,就可以負責把自己對音樂的感受闡述給同組的其他學生,方便他們把意象融入畫中。教師還要教學生學會怎么更好地合作,如怎么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地告訴其他人,怎么聽取別人的意見,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團隊協作。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應密切關注小組的團隊合作過程,一旦發現問題,要及時指出,并給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通過以上措施,教師可以有效提供團隊指導,幫助學生建立有效的協作方式,從而促進團隊成員間的合作。這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跨學科項目式學習能力,還能夠培養他們的綜合藝術素養。
四、展示項目成果:在交流中領悟音樂與美術的碰撞
展示項目成果能幫助學生回顧整個學習過程,反思自己在音樂與美術結合上的探索、創新與實踐。通過展示,學生可以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這有助于他們深入理解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的意義,體會不同藝術形式間的關聯性。與他人交流的過程可以給學生提供批判性地思考項目成果和從不同視角觀察項目成果的機會。教師應通過營造氛圍、設計話題、利用科技手段等方式來促進學生的交流學習,幫助他們更深入地理解音樂與美術之間的密切聯系。
例如,蘇少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下冊中的《森林水車》符合“到郊外去”的學習情境。為了促進學生的交流學習并深化學生對音樂與美術之間聯系的理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前往郊外,帶上錄音設備記錄鳥鳴、溪流聲、風吹樹葉聲等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音,并引導他們觀察山水、動植物等自然界中的各種景象,搜集美術創作的素材。同時,在郊外播放《森林水車》或者其他描繪大自然的音樂,讓學生閉眼聆聽,感受音樂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聯系,并嘗試模仿這些聲音,用自己的嗓音重現自然之音。回到教室后,教師可讓學生根據郊游時觀察到的景象以及記憶中的聲音,創作與大自然相關的畫作,同時在畫作旁邊配上簡單的文字說明,描述音樂與自然景色帶給他們的感覺。在項目成果展示環節,教師可以舉辦一次別開生面的戶外音樂畫展,讓學生將自己的美術作品展示出來,每位創作者都可以向參觀者講述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他們在“到郊外去”活動中收獲的體驗。教師還可以將此次活動的過程及作品拍照、錄像,上傳至學校網站或班級微信群里,讓更多人能夠欣賞到這次項目式學習的成果。觀眾可以在作品下面發表自己的評論,從而增進彼此的交流。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深入體驗大自然,還能將音樂與美術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實現跨學科融合,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吳麗娟.以項目化學習推動小學生音樂素養落地[J].教學與管理,2021(23):69-71.
[2]黃曉云.新課標下小學音樂學科融合實踐研究[J].亞太教育,2022(14):136-139.
[3]周雨嘉.美育視角下小學音樂教學探析[J].當代音樂,2019(4):90-92.
[4]肖春玉.例談小學美術與音樂教學的整合[J].藝術科技,2018,31(1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