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親自然教育理念逐漸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焦點。以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橋幼兒園特有的環境資源“嬉樂園”為例,探討幼兒園如何利用特有的環境資源生成親自然活動,并提高教育指導的科學性和針對性,保證教育活動的高效、順利開展。
關鍵詞:親自然;幼兒園;指導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十四五”課題“‘親自然’理念下嬉樂園百‘味’活動生成的策略研究”(編號:TZGH/2021/14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曹甜甜(1988—),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橋幼兒園。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指出:“我們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這不僅僅是對自然的向往,更是對幼兒全面發展的深刻洞察。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橋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附近有一片名為“嬉樂園”的綠地,可當作親自然活動的教育場所。在嬉樂園中,幼兒可以觸摸到各種植物,感受生命的脈搏;可以近距離觀察小動物,了解生命的多樣性;還可以參與到各種自然游戲中,體驗自然的奧秘。然而,要讓親自然教育真正落地生根,還需要教師在實踐過程中總結一些行之有效的路徑,引導幼兒共同進入真實的自然中,感知百味活動[1]。
一、提高教師素養,聚焦親自然活動核心經驗
在進行親自然活動之前,教師需要提高自身的素養,擺脫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聚焦活動的核心經驗,解析親自然教育理念,形成對自然環境、對幼兒心理發展、對親自然活動目的和意義的基本認識,以更好地引導幼兒體驗和探究自然。
首先,教師需要深化對自然環境的理解。自然環境是幼兒學習和發展的重要資源,它不僅可以提供豐富的物質材料,還可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創新思維。教師需要了解自然環境的特點,認識到自然環境對幼兒發展的價值,從而更好地利用自然環境開展教育活動。
其次,教師需要明確親自然活動的目的和意義。親自然活動不僅僅是讓幼兒接觸自然,更重要的是通過自然環境中的探索和體驗,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教師需要明確活動的目標,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和活動形式,從而更好地引導幼兒在親自然活動中獲得有意義的經驗。
最后,教師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以應對親自然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例如,教師需要了解基本的生態學知識,熟悉本地自然環境和動植物的分布情況,掌握戶外安全知識和技能,以確保活動的順利進行和幼兒的安全。
二、啟發幼兒探索,提升親自然活動開展深度
(一)以嬉樂園為基礎,培養幼兒與自然的親密關系
部分幼兒園開展的親自然活動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不能讓幼兒與大自然產生親密關系[2]。嬉樂園是一個可以讓幼兒自由玩耍、探索和體驗自然的環境。我園借助這一獨特的環境資源,引導幼兒走出活動室,走進大自然,在這個廣博、自由的空間中盡情探索,接觸植物、動物,觀察自然現象,積極與大自然互動。
例如,教師帶領幼兒來到沙池,用小鏟子、小桶等工具,堆沙堡,挖溝渠,幼兒在活動中感受到了沙子的細膩與水的流動,學到了關于地質、水循環的自然知識;或是來到草坡上,讓幼兒席地而坐,并用稚嫩的畫筆捕捉大自然的色彩;或是讓幼兒手持風箏,在微風中感受自然的活力;帶著幼兒穿上小雨衣,在水池中舀水、打水仗,幼兒體驗到了水的清涼,明白珍惜水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帶領幼兒在種植園里播下種子,定期澆水、施肥,讓他們在種植過程中了解植物如何生長,體驗生命的奇跡,培養幼兒的耐心和責任感。把“自然”融入幼兒的游戲、學習中,讓幼兒把親身體驗轉化為生動的、鮮活的自然認知,把知識內化為情感、態度、價值觀。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與大自然的關系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他們開始關心自然,學會保護自然,愿意與自然和諧共處。這種親密而和諧的聯結,正是我們所追求的教育培養目標。
(二)以自主學習為核心,激發幼兒對自然的探究興趣
在親自然教育活動中,讓幼兒自由自主地進行探索,這對于他們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3]。幼兒對自然的探究興趣是他們內在驅動力的重要表現。作為教師,首要任務是尊重和保護這種興趣,而不是機械地管理幼兒,限制他們的探索。因此,我們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幼兒對自然進行全方位探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遞者,而是成為幼兒探索自然的引路人。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幼兒思考;也可以提供材料,讓幼兒親身體驗;還可以創設情境,讓幼兒感受自然的魅力。
例如,在嬉樂園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讓他們自己動手種植,體驗生命的奇跡;也可以帶領幼兒觀察動物的生活習性,讓他們自己嘗試與動物互動,了解動物的世界;還可以引導幼兒探索自然現象,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將過去的“教師牽引、被動探索”轉變為“興趣啟發、主動摸索”,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幼兒創造一個充滿趣味的自主探索空間,不僅可以使幼兒獲得豐富的知識,還可以培養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幼兒形成正向價值觀,實現個性化發展。
(三)以多元為途徑,深化幼兒對自然的情感體驗
為了深化幼兒對自然的理解與情感,教師需要設計多樣化的活動,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激發幼兒的潛能。
1.根據幼兒特征,開發親自然活動
在開發親自然活動時,教師要尊重幼兒自然天性及發展規律,確保其內容與幼兒的年齡和發展水平相契合。活動的規劃應當細致入微,確保各個環節條理分明,逐步深入,能夠有效地提升幼兒的認知技能,培養他們對自然的熱愛,激發他們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
對于小班幼兒,活動內容應著重激發他們對自然的好奇心。教師應當給予幼兒足夠的自由探索時間,讓他們通過觀察、觸摸、嗅聞等感官體驗了解基本的動植物特征。教師通過引入簡單的模型,適時提供引導以及設計感官游戲,可以幫助幼兒初步建立起對自然界的直觀認識。
對于中班幼兒,活動可以逐步深入,引導幼兒關注自然環境的細微之處及其內在的聯系。在感官體驗的基礎上,增加實踐活動,讓幼兒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發展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當鼓勵幼兒提出問題并表達自己的看法,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溝通技巧。
對于大班幼兒,活動內容應更加全面,強調探究活動的重要性。通過創造性的活動、親身體驗和實踐,幼兒將能夠深化對自然知識的理解,學會發現問題,尋找答案,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發現,并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同時,這些活動還能有效提升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進一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2.結合領域要求,生成親自然活動
(1)在自然的懷抱中閱讀,啟迪心靈
選擇關于動植物、季節更替、山川河流等自然主題的繪本,引導幼兒在自然的懷抱中閱讀。這樣的閱讀不僅能夠增長他們的自然知識,還能培養他們對自然的情感。例如,幼兒可以閱讀一本講述季節變換的繪本,在公園的樹林中實地觀察自然界的變化,通過親身體驗來理解季節的變換,感受自然的美妙。
(2)在自然的啟發下繪畫,培養審美
攜帶畫板和顏料,帶領幼兒走進自然,讓他們用自己的畫筆記錄下觀察到的自然景物。幼兒分散在嬉樂園的各個角落尋找靈感,認真描繪自己眼中的自然。無論是五彩斑斕的花朵、自由飛翔的小鳥,還是郁郁蔥蔥的草地,每一幅畫都充滿了幼兒對自然的愛。這樣的寫生活動促使幼兒仔細地觀察自然,發現自然之美,同時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
(3)在自然的探索中實驗,激發思維
選擇一些簡單的自然現象,如植物的生長、水的浮力等,讓幼兒親自動手做實驗。這樣的探索活動不僅能讓幼兒了解自然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還能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和探索精神。例如,讓幼兒親手播種、澆水,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記錄下植物的成長變化,了解植物生長的奧秘,從而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實踐力。
(4)在自然的樂趣中游戲,增強體驗
設計一些與自然相關的游戲,比如:在海棠樹下和幼兒開展“扔樹葉”游戲,設置不同距離的目標,讓幼兒嘗試用不同的力度和角度扔出樹葉,這不僅能鍛煉他們的手眼協調能力,還能讓他們在游戲中感受風的力量和樹葉的輕盈;讓幼兒在雨后的嬉樂園中踩踏水坑,培養他們的觀察力,促進他們對水的認識。
這些游戲讓幼兒更加主動地與自然互動,激發創造力和想象力,增強對自然的感知和熱愛,并從自然之中汲取能量,為自身的成長和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
3.基于場地特點,進行常態化活動
為了讓幼兒更好地親近自然,我園根據嬉樂園的場地特點,設計了一系列常態化活動,豐富幼兒的日常生活,幫助他們在自然環境中得到全面的發展。例如,在嬉樂園中進行“叢林探險”,設置一些障礙,讓幼兒在游戲中鍛煉自己的勇氣和毅力;在草坡上組織自然尋寶活動,讓幼兒尋找隱藏的自然物品,增強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團隊合作能力;利用嬉樂園的水池,組織幼兒制作手工小船進行比賽,讓他們更深入地了解水的特性和生態。此外,還邀請專業人士來園給幼兒講解自然知識,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
三、促進家園聯動,延伸親自然活動教育范圍
家庭與幼兒園的攜手合作是推動親自然活動深入開展的關鍵所在。為了加強家園合作,教師應當積極構建家園溝通的橋梁,比如通過微信群聊、定期家訪等手段,促進信息的及時傳遞和雙向互動。這樣一來,家長就能了解幼兒在園所參與的親自然活動的最新動態,并給予適時的支持。同時,定期舉辦家長會能讓家長全面了解親自然活動的規劃與實施狀況,并提出寶貴的反饋與建議,這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活動的品質和成效。
此外,幼兒園要鼓勵家長參與親自然活動。家長可以與幼兒一起走進嬉樂園,開展親子自然觀察、環保手工制作等活動,這不僅拉緊了家長與幼兒間的情感紐帶,還能使幼兒將親自然的體驗轉化為更深入的科學知識學習。通過這類活動,幼兒在家長的引導下學會尊重和保護自然環境,培育優秀的科學素養,增強對動植物的關愛之情。
四、構建評價體系,確保親自然活動教育質量
在親自然活動實施過程中,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是保證活動質量的關鍵。幼兒園不僅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發展,還要對活動的設計和實施進行全面的評估。
(一)觀察與記錄:洞察幼兒,深化指導
在親自然活動中,教師需要敏銳地捕捉幼兒的活動細節,記錄幼兒與自然的互動、同伴間的合作以及情緒的變化,了解幼兒在自然探索中的真實體驗與收獲,以精準地把握幼兒的學習需求,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例如,當發現幼兒對某一自然現象特別感興趣時,教師可以組織專題活動,引導幼兒深入探討這一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或是發現幼兒在合作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可以介入引導,幫助他們有效溝通,解決問題;如果幼兒遇到一些挫折或困難,教師也可以通過積極的反饋和肯定,幫助幼兒建立自信心,克服困難,繼續前進。
(二)反饋與完善:傾聽幼兒,升華活動
幼兒是親自然活動的主體,他們的感悟體驗是衡量活動質量和成效的關鍵。教師可通過設計調查表、展開“一對一傾聽”等策略捕捉幼兒內心深處的聲音。
教師可以在調查表中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了解幼兒對活動的喜好程度、幼兒在活動中的參與感受、幼兒對自然環境的認知和感悟等,獲得幼兒對活動的直接評價和意見。而在一對一交流中,教師要耐心傾聽。幼兒可能會分享他們在活動中的發現、困惑、喜悅和成就等,這有助于教師捕捉幼兒的真實需求,有針對性地完善活動方案。通過收集幼兒的反饋,不斷優化活動內容和方法,教師能夠更好地滿足幼兒的學習需求,提升他們的認知水平和情感體驗。
(三)評估與優化:反思教育,優化資源
活動的反思是對教育品質的深度審視。在親自然活動的尾聲,教師需從活動目標的實現、幼兒的參與度、資源的運用等多個維度,對整個活動的效果進行反思與全面評估。通過評估活動效果,教師可以發現活動的優點和不足,據此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活動材料投放的精準性、活動流程的科學性,確保親自然活動能夠持續、有效地進行。
總之,幼兒園要以科學的指導策略為引領,以幼兒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圍繞親自然教育的根本目標和深層內涵,結合環境資源設計親自然活動,助力幼兒各個領域的能力發展。
[參考文獻]
[1]徐美華.幼兒親自然生態教育的策略[J].新教育,2014(12):62-63.
[2]郭春妮.親自然教育課程從文本走向實踐的有效管理策略[J].亞太教育,2022(21):76-79.
[3]王莉,陳知君,何蓉娜.基于兒童天性的幼兒親自然課程的探索與實踐[J].早期教育,2021(51):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