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構游戲中教師的觀察與評價能有效推動幼兒展開深度學習。如何有效觀察、指導和評價幼兒在建構游戲中的學習性游戲行為成為教師的一道難題。“觀察什么”“怎么觀察”“如何解讀幼兒行為”“如何指導幼兒參與建構游戲”成為教師在游戲觀察與指導中的主要困惑。聚焦幼兒的數學核心經驗,提出了有目的、有方向地觀察與指導幼兒參與建構游戲,提高幼兒建構水平的策略。
關鍵詞:幼兒;建構游戲;數學核心經驗;觀察;指導
作者簡介:俞半晴(1984—),女,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郭巷實驗幼兒園。
建構游戲具有豐富的教育價值,是幼兒園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游戲之一,它是指幼兒把低結構的木質積木作為主要材料進行的象征性結構游戲活動。“核心經驗”是幼兒理解和掌握知識和技能至關重要的素養和能力。幼兒通過建構游戲感知空間方位,物體形狀、大小等,積累有關數的概念,包括組合、堆積、排列等,增強對幾何圖形的理解和認識。
一、“數”能生巧—讓核心經驗在建構游戲中生根發芽
(一)關注數學核心經驗,有目的地觀察記錄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幼兒在對自然事物的探究和運用數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不僅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充分發展形象思維,而且初步嘗試歸類、排序、判斷、推理,逐步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為其它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教師通過建構游戲,從具象化的建構中提煉出更有價值、更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數學知識,能讓幼兒在真實的游戲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驗應用數學知識的樂趣。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梳理數學核心經驗的主要模塊,便于有針對性地觀察和指導幼兒,進而提升自身的觀察力[1]。
在建構活動中,幼兒的數學核心經驗主要包括數的概念、分類、比較、測量、排序,幾何圖形,空間方位等。把握數學核心經驗的主要內容,能為教師進行有效觀察提供支持。教師要運用多種感官觀察幼兒,與幼兒的核心經驗對標,結合幼兒的數學核心經驗,設計不同的觀察記錄表,記錄各年齡段幼兒在建構游戲中的表現情況。例如,中班幼兒在建構“沖鋒槍”的游戲中利用模式與對稱、量的比較等核心經驗。分析各年齡段幼兒各核心經驗的出現頻率可知,出現最多的數學核心經驗是模式與對稱,其次是空間方位、數的分類等,出現較少的是數字符號表征、測量、數量比較等,計數、量的比較這兩類數學核心經驗在各年齡段的建構游戲中出現的頻數都處于中等。
(二)關注建構水平,有層次地觀察
幼兒的建構水平是幼兒在建構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技能狀態。分層指導是滿足幼兒個性化需求的一個重要措施,教師在觀察幼兒的建構游戲之前,要先掌握和分辨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建構水平,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對幼兒數學核心經驗發展狀況進行觀察和評析[2]。具體如表1、表2、表3所示。
通過以上記錄可以發現,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建構興趣、水平、能力存在較大差異。幼兒數學核心經驗的生成與教師的觀察和指導密不可分,教師在觀察過程中需要分層指導幼兒的建構活動。
二、“建”證成長—基于幼兒數學核心經驗的指導策略
(一)觀察先行,感知幼兒的數學核心經驗
教師必須明確“觀察”和“用眼睛看”的區別,觀察側重有目的、有方法、有計劃地看、聽、感受幼兒的行為,有效捕捉關鍵信息,了解幼兒建構行為的意義。
1.定點觀察,提升幼兒建構水平
在游戲中,教師可使用定點觀察的方式,在固定的時間、地點觀察幼兒的游戲行為,了解幼兒在建構活動中的動態,如幼兒選擇的材料、建構的主題、在游戲中的分工與合作等,以提高幼兒的建構水平,發展幼兒的數學核心經驗。教師要著重關注幼兒在建構游戲中數學核心經驗的發展。
幼兒會在建構過程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與挑戰,因此,教師需通過定點觀察,及時發現問題,幫助幼兒梳理問題的核心,引導幼兒遷移生活經驗、數學經驗去解決問題,以提升幼兒的建構水平。如在大班幼兒海洋館主題建構活動中,幼兒運用對三角形的邊、角的認識,建構了三角形、方形的“海洋館屋頂”,并運用已有的幾何圖形、量的比較、空間方位等數學核心經驗,完成橢圓形、愛心形等各種造型“屋頂”的建構。教師通過定點觀察參與幼兒游戲,引導幼兒不斷地運用排列、對稱、排序等方法豐富建構主題,完成不同造型的建構作品,能發展幼兒的數學思維,豐富幼兒的數學核心經驗,提高幼兒的建構技能,推進游戲的進程和發展。
2.持續觀察,改變幼兒的行為
《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指出,要支持和拓展每一個幼兒的學習,構建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關系。持續性的觀察對教師判定幼兒行為表現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有助于判定幼兒在建構過程中的行為是偶發行為還是常見行為。持續觀察幼兒在使用平鋪、疊高、圍合、架空、對稱、橋式結構、表征等建構技巧時的表現,有助于提高幼兒技能,使幼兒獲得更高水平的發展。教師與幼兒分享他們在游戲中表現出色的時刻,詢問幼兒做出某個行為的原因,有助于準確判斷幼兒的游戲水平,提煉出在建構游戲中幼兒的價值取向與思考。以此為切入點,教師可以延長觀察時間,收集更多實例,描繪出幼兒數學核心經驗的發展軌跡,促進幼兒數學素養發展。
(二)啟發式提問,多元表征促進空間方位的判定
發展空間感不僅有助于幼兒理解自己所在的世界,還能促使他們學習數學。在建構活動中,發展幼兒對空間方位的感知能力是提升幼兒建構水平的關鍵。幼兒在平鋪、疊高、圍合等建構游戲中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這時,教師可通過啟發式的提問幫助幼兒在建構過程中梳理解決困難的思路,豐富幼兒的數學核心經驗。
如筆者組織幼兒搭建“寶帶橋公園”前,先帶領幼兒參觀了寶帶橋公園,并讓幼兒記錄寶帶橋公園周邊的燈塔、運河、草坪的樣子。由于幼兒站的位置不同,記錄的內容也不同。教師嘗試用錄音的形式記錄下幼兒在參觀寶帶橋公園的過程中對寶帶橋外形特征的描述,便于幼兒后續開展建構活動。回到幼兒園后,幼兒自主開展了搭建“寶帶橋公園”的專題活動。幼兒以平鋪的方式搭建“寶帶橋”的“臺階”,但積木數量不夠,這時,筆者提出問題:“臺階是不是只有用平鋪的方式才能建成?有沒有什么省積木的辦法?”幼兒馬上想到了把積木立起來搭建的方法。但是搭到最后,幼兒發現搭建“臺階”的積木數量仍不夠,這時,筆者繼續通過提問引導幼兒尋找省積木的方法。最終,幼兒用大的長方形積木搭建“橋面”,用小的正方形積木建構“橋坡”,省出了多余的積木,順利完成“臺階”的鋪設。這時還剩下一些小正方形積木,筆者讓幼兒想一想寶帶橋上還有什么。結合之前參觀的記錄表,幼兒想起來橋面上還有許多石獅子。幼兒結合參觀經驗,將積木平均放在橋面的東西兩側,并用半圓形積木進行裝飾,畫一些獅子貼在半圓形的積木上。
筆者通過自主觀察、表征記錄、啟發式的提問等一系列活動來引導幼兒開展建構活動;幼兒通過自主探究、教師引導、聯系經驗等方式,從平面搭建拓展到立體搭建,建構水平有所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進行示范,引導幼兒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幼兒的空間感知能力,使幼兒逐步形成立體思維能力。
(三)分析解讀,優化教師的數學核心經驗評價
教師的數學核心經驗是為幼兒數學能力的發展服務的,教師的專業化程度會影響幼兒數學核心經驗的發展。在園本培訓方面,我園開展過有關數學核心經驗的專家講座,后續開展的數學教研活動也引導教師如何在建構游戲中關注幼兒的數學核心經驗發展。在園本教研過程中,我園教師分享身邊的案例,分析幼兒的行為,用思維導圖梳理指導策略,通過思維碰撞提升自身的評價與指導能力。
在日常工作中,教師可自主拍攝幼兒參與建構游戲的片段,并每周撰寫觀察記錄,解讀幼兒的建構行為,在多看、多聽、多思考中提升自身能力。幼兒園可組織專家講座進校園活動,讓教師提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對比《指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相L7Ok+MBeizK4NZeItyG/YuLQEkm+u56k9Ty96M3sa30=關內容以及幼兒的年齡特征等,以年級為單位討論后續如何開展教學活動。另外,還可以通過開展讀書分享會等活動,提高教師的數學核心素養。教師需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積累理論和實踐經驗,雙管齊下,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靈活運用,促進幼兒數學思維的發展
幼兒的學習方式是從具體形象的學習過渡到抽象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邏輯思維和數學表達能力會不斷提高。開展建構游戲是一種很好的將幼兒從具象化學習過渡到抽象化學習的方式。教師可以借助建構游戲實例,解析幼兒感興趣的具象化的作品,生成有趣的探索課程。以規律為例,幼兒在建構游戲中會發現“半圓形—三角形”的規律,掌握歸納規律的能力。基于“最近發展區”,幼兒也能通過這一規律發現其他的規律。在操作之前,我們可以告訴幼兒“圖形像‘半圓形、三角形’這樣一組又一組重復出現三次以上排序”的數學核心經驗叫作規律。之后的發散思維和操作過程也是幼兒試錯和積累經驗的過程。那么,在之后的建構游戲中,幼兒又會將掌握的有關“規律”的核心經驗帶入建構作品中,融會貫通,讓數學學習充滿樂趣。
三、總結
文章通過整理案例與分析幼兒在建構活動中數學核心經驗、建構水平以及探索能力的發展情況,提出了合理的評價與指導策略,旨在促進師幼的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黃武雄.童年與解放[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02.
邱學青.學前兒童游戲[M].4版.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