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作為寧夏群眾愉悅自我、怡情解悶、吐納情感的一種自娛性山野民歌,飽含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風味,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寧夏花兒俗稱干花兒、山曲子、野花兒、山花兒,是廣泛流傳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一種代表性民歌。2009年,花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本文試圖通過工作實踐中的見聞、調查研究和實踐總結,探討如何在寧夏實施對非遺項目花兒的保護,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民族傳統鄉土文化,展現寧夏花兒的獨特魅力和時代風采,以期助推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一、寧夏花兒保護傳承的現狀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寧夏花兒多以群眾生產生活為主題,數量多、流傳廣、質量高,充分展現了寧夏地區豐富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通俗樸素,風趣感人,生活氣息濃郁,具有很強的敘事性和抒情性,已成為宣傳寧夏文化旅游的一張亮麗名片。近年來,寧夏在傳承中與時俱進、在實踐中創新探索,致力于培養花兒傳承人群體、開展花兒田野調查、整理花兒詞集曲譜、創新拓展傳承空間、增加互動交流演出、提升理論研究成果、建立保護傳承機制等重點工作,提升其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推動寧夏花兒保護傳承煥發旺盛的生機與活力。
(一)傳承人保護傳承情況
目前,寧夏有花兒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4人,其中有3人已故;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36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41人;縣級代表性傳承人58人。
一是花兒傳承人群體不斷擴大。傳承人群體主要來自固原市、銀川市、吳忠市、中衛市各縣(區),有專業演員、學校教師、學生、機關人員、單位職工、農民等不同職業的人員,演唱形式有獨唱、組合唱、表演唱、合唱等多種形式,其中獨唱最多。歌手的演唱情感、對花兒內涵的理解、服裝的色彩搭配、演唱臺風穩健程度等各方面都有了明顯進步。
二是舉辦花兒傳承人群體培訓班。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館(自治區非遺保護中心)于2022年1月舉辦了“非遺進萬家·文旅展風采”寧夏花兒傳承人及愛好者培訓班,來自寧夏全區各市、縣(區)的80位寧夏花兒非遺傳承人、愛好者參加了培訓。培訓通過理論+實踐、課堂+展演、實地教學+座談交流等形式開展,培訓內容通俗易懂、生動有趣,培訓形式別出心裁、靈活多樣。通過培訓增強了傳承人的保護傳承意識,提高了傳承人的理論水平和演唱技能,為全區的花兒傳承人及花兒愛好者提供了學習交流平臺。
三是搭建培養花兒歌手的平臺。固原市舉辦的“花兒唱響六盤山”2023年花兒傳承人及愛好者培訓班結業展演在六盤山國家森林公園涼殿峽精采舉行,60多名花兒傳承人及愛好者激情獻唱六盤山,現場展示花兒藝術,為花兒歌手搭建展示、交流、互動、學習的平臺。另外,海原縣文化館選拔了綜合素質較全面的民間花兒歌手,不定期舉辦花兒培訓班,同時成立了海原縣花兒藝術有限責任公司,為歌手提供演出的機會和平臺,使花兒在群眾中得到了傳承發揚。
(二)花兒傳承基地保護情況
近年來,寧夏把普查花兒資源數量、分布情況、存續狀況、建庫存檔作為工作常態,為科學保護、高質量保護夯實工作基礎。以花兒的富集區——寧夏六盤山地區為重點,建立六盤山花兒文化生態保護區。同時,以縣(區)、鄉村傳承人居住地為核心,通過“以獎代補”形式,扶持建立花兒保護傳承基地17個,恢復延續自然傳承鏈條,構建生態傳承空間,激活自然傳承能力。
一是開設花兒大課堂。精心打造“非遺大課堂”“非遺視頻直播”等文化品牌活動,促進現代科技與非遺融合。積極探索線上線下融合的新形態,以線上教學為主,寧夏文化館為傳承人開展非遺線上遠程教學,精心制作了花兒教學片,通過學習強國、微信公眾號、文化館網站、快手、抖音等多種傳播平臺,加強線上培訓和展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民間鄉土藝術的魅力展現給大眾,更好地引導和帶動廣大群眾認識非遺、了解非遺、喜歡非遺、保護非遺、傳承非遺、發展非遺。
二是花兒進校園活動成效顯著。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與自治區教育廳聯合印發的《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計劃實施綱要》中提出,實施“綠芽計劃”,組織花兒代表性傳承人進校園,編寫《花兒十講》《花兒綜藝》等校本教材進課堂,將花兒傳習融入學校素質教育,促進花兒傳承在校園落地落實,使傳統的民間藝術之根新發“綠芽”。固原市開通了“原州花兒”微信公眾號,為花兒傳承人、愛好者提供線上學習、交流、展示的平臺。固原市西南新區馬得榮花兒傳承工作室積極開展青少年花兒培訓工作,利用寒暑期在原州區各村組織開辦了“花兒聲聲頌黨恩”非遺傳承興趣小組,培訓青少年1000人次。
三是傳承傳播形式凸顯特色。策劃實施寧夏歌曲進景區、上旅游大巴推廣活動。精選以“唱響寧夏山河川”為主題的寧夏花兒、寧夏原創歌曲等36首優秀曲目下載至U盤,免費為旅游景區、組團社、旅游大巴、公交運輸公司、文化大院、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非遺傳承基地和非遺就業工坊等提供并面向公眾播放。活動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和推廣寧夏花兒及原創歌曲,讓更多外地游客了解和認識寧夏,感受寧夏的特色文化,努力提升寧夏的美譽度和對外影響力。
(三)保護傳承活動開展情況
創新“非遺+節事”模式。通過“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進景區”“文博會”“非遺大集”“花兒傳唱大賽暨花兒歌會”以及各類非遺展示、展演等系列活動,組織花兒歌手演出,以此提供了交流平臺,提振了傳承信心,展示了非遺魅力。
一是提升歌會品牌,助力傳承傳播。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指導、寧夏文化和旅游廳協同西部11個省(區)、市文化旅游部門共同主辦的“中國西部民歌(花兒)歌會”已形成唱響西部、享譽全國的重要活動品牌。先后有漢族、回族、藏族、壯族、苗族、侗族、彝族、蒙古族等20多個民族、2000余名優秀民歌(花兒)歌手參賽表演,擴大了交流互鑒空間,增強了寧夏花兒的影響力、傳播力和美譽度。在歌會的影響帶動下,全區各級傳承人積極組織創辦“固原西海子花兒交流會”“花兒漫六盤”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花兒唱響新原州原生態花兒歌會”等群眾演唱活動,為寧夏花兒的傳承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二是打造精品劇目,擴大影響力。全區各級保護單位、花兒傳承基地先后創作推出舞蹈《花兒十八》、舞劇《花兒》《月上賀蘭》、花兒劇《大山的女兒》、廣播劇《六盤山花兒留住你》、音樂劇《王洛賓與五朵梅》、歌舞《花兒故鄉》《春涌六盤》《海風吹綠黃土地》、廣場舞《幸福花兒開》等一批高質量文藝作品,通過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演出,使寧夏花兒得到了傳承和推廣。
三是“非遺+”模式,促進文旅融合發展。緊緊圍繞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促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需要,不斷創新非遺保護開展形式,注重將非遺文化送到基層。利用“我們的節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送戲下鄉”等文化活動,積極推進花兒進景區、進鄉村、進機場等,形成寧夏花兒融合發展、多維傳播的成熟路徑;組織傳承人創排花兒文藝節目,走進鎮北堡西部影城、沙坡頭、沙湖、賀蘭山巖畫、六盤山旅游區、將臺堡紅軍會師紀念碑等旅游景區表演,成為吸引游客觀賞、互動體驗的亮麗風景;組織“文藝輕騎兵”基層巡演走進銀川河東機場,精心編創寧夏花兒演唱節目,搭建機場與旅客互動交流的平臺,展示寧夏色彩斑斕的美景和獨特的人文魅力;組織開展了“春雨工程”寧夏文化志愿者福建行展演活動,參加廈門第十六屆海峽兩岸旅博會,唯美動聽的花兒演唱充分展現了寧夏文化旅游資源和人文風情,讓全國各地朋友感受到寧夏人民的深情厚誼,共享文化旅游發展成果。
(四)保護傳承成果研究情況
近年來,全區各級非遺保護部門搶救性搜集整理民間花兒,開展搶救性記錄保護工程項目,注重寧夏花兒理論研究和花兒藝術創作推廣。相繼編輯出版 《寧夏花兒精粹》 《花兒的淺釋與賞析》《花兒綜藝》等圖書;組織各級保護部門的研究者撰寫發表《花兒十講》《花兒鄉土文化與學校教育傳承方式的思考》《原生態民歌的文化價值及保護方法》《花兒進課堂調查報告》《讓花兒盛放——寧夏山花兒的傳承與保護》《寧夏“山花兒”的文化內涵及特征管窺》《花兒的數字化保存與利用》等論文,不斷提升理論研究成果。
二、寧夏花兒保護傳承存在的主要問題
多年來,寧夏在以花兒為載體,開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實踐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花兒的發展也面臨新的挑戰,一些問題也日益顯現出來。
(一)傳承人文化素養不高,創新發展水平有待提高
就寧夏回族自治區花兒傳承人而言,傳承人專業水準參差不齊,年齡結構不均衡,傳承人老齡化現象嚴重。年長者擁有專業領域的藝術創作經驗和藝術成果,但創作理念不夠新穎,傳承力不足;中青年傳承人才匱乏。部分市、縣傳承人四級體系名錄不夠健全;項目傳承人大多是農民,整體學歷層次偏低,文化涵養不足,作為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文化素養制約了作品的創新創造力。
(二)傳承方式比較單一,線上線下融合的新形態不夠
花兒傳承大多以現場教學為主。雖然花兒也設置了線上課堂,但大都是以示范教學、講解表演為主,傳播方式比較單一,缺少互動交流,沒有增加線上直播方式向廣大網民尤其是年輕群體介紹非遺文化,讓更多人更直觀地感受到寧夏花兒的魅力,吸引他們實地打卡。
(三)傳承展示平臺比較少,與旅游融合發展還不夠充分
非遺項目的內涵展示缺少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寧夏花兒進入景區展示、表演、體驗、融合得不緊密,只是在一些節日期間或文化旅游宣傳推介期間組織展演展示,熱鬧一陣子,未能常態化開展相關展示、演出活動。對于沉浸式旅游體驗、花兒演唱與游客互動交流等方面與旅游景區的文化資源、服務結合不夠。非遺傳承人群尚未把非遺融入旅游作為新的傳承實踐方式,在探索與鄉村旅游接軌、開辟經常性展演新空間等方面還缺少具體辦法和措施。
三、寧夏花兒保護傳承的思考
“文以化人,旅以聚人”,通過“旅”把游客聚合起來,讓非遺增添旅游的文化內涵,促進旅游的發展。寧夏花兒需要守護傳承,更需要創新發展,如此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機。
(一)多措并舉,加大花兒人才培養力度
著力構建以專業人員、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及民間文化人才為主體的“區市縣鄉村”五級保護和傳承體系。進一步創新傳統師徒承襲模式,鼓勵傳承人收徒傳藝,讓民間文化傳承后繼有人,培養壯大民間中青年傳承人隊伍。啟動“花兒大講堂”“花兒直播表演”,不斷壯大非遺傳承人、民間愛好者隊伍,提升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能力。采取整理傳承人口述史、建立田野調查資料檔案、數字化記錄保護等多種方式,加強對年事已高或身體狀況欠佳的代表性傳承人進行建檔。全區各級非遺保護管理機構加大培訓力度,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等多種形式,分級分批對參與保護工程的管理人員、業務人員、優秀花兒歌手及花兒傳承人進行專業培訓,大力培養花兒保護與研究的專業人才,為花兒的傳承、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二)彰顯特色,擴大花兒傳播影響力
進一步創新思路,立足本地歷史和文化,深入挖掘寧夏花兒深厚的文化內涵、獨特的表現形式、鮮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著力打造出一批彰顯寧夏特色、蘊含文化內涵、展示寧夏魅力的花兒文藝精品。創新實施“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交流展演、“文藝輕騎兵”巡演、文旅宣傳推介路演、“非遺進萬家 文旅展風采”非遺創意大賽等活動,加強省際文化交流,進一步提高花兒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形成保護、傳承、創意、研發、傳播的良性循環圈,構建融合發展的立體平臺和空間,推動寧夏花兒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三)激發活力,推動“非遺+”融合發展
以“非遺+”多種方式推動非遺轉化發展,尋求“非遺+文旅”的新道路。持續做好“非遺+旅游”“非遺+產業”“非遺+商圈”等“非遺+”的文章,在融合發展的深度、廣度、高度上下功夫。通過研培對話、觀摩學習、活動帶動、典型引領等辦法,厚植保護“土壤”、擴大傳承“平原”、累積研發“高原”、打造融合“高峰”,依托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特色小鎮、旅游民宿、紅色旅游景點等特色文化資源和良好生態環境,引入花兒演唱、非遺民俗文化大集、非遺研學游、花兒精品劇目展演等項目,鼓勵在旅游景區和節會中展示寧夏花兒等優秀鄉土文化,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和吸引力。
四、結語
優秀傳統鄉土文化需要守護傳承,更需要創新發展,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我們既要關注傳統花兒的文化價值和其傳承方式,又要進一步激發花兒的內生動力,發掘和培養本土文藝人才,著力打造寧夏花兒藝術品牌,使民間藝術花兒綻放芬芳,展現寧夏花兒的獨特魅力和時代風采,充分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服務社會的作用,推動新時期寧夏花兒的傳承、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花兒(寧夏回族山花兒)保護實踐總結[EB/OL].https://www.ihchina.cn/#page1,2019-12-25.
[2]馬慧玲,雷侃.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增補本)[M].寧夏: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3]馬慧玲,馬家媛.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錄[M]. 寧夏: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4]范靜波,陳瑜.淺談“海原花兒”的特點、現狀和傳承[A].武宇林,靳宗偉,雷侃. 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C].寧夏:黃河出版傳媒集團 ,2015.66-68.
[5]文化和旅游部.關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EB/OL].https://www.mct.gov.cn/,2023-02-22.
(作者簡介:季妍,女,現任寧夏人民劇院副主任。職稱: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文化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理論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