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節之際,“2024南京長江民樂匯”演出如期舉行,11個專業民樂團體帶來的3場高規格、高標準、高質量的演出,讓觀眾領略了豐富多元的長江文化,用民族音樂奏響了“我們的節日”。
青海省演藝集團平弦劇團參展的平弦“花兒”劇《繡河湟》在舞臺上亮相的一剎那,成功吸引了全場觀眾的目光。相比起規模宏大的民樂合奏陣容,該節目只有1名身著灰布長衫、腳踏圓口青布千層底鞋的青海平弦藝人和4人小樂隊登臺表演,雖然舞臺略顯空曠,氣勢有點單薄,但當盧吉儒用純正的西寧方言字正腔圓念出道白的一瞬間,“河湟文化”的魅力與內涵就被深深烙刻在了南京觀眾心上。
河湟小調前奏之后,琴弦和鳴,盧吉儒金嗓頓開:“陽光照在小路上,小路上走來了美繡娘……”他明亮的嗓音似乎與滾滾長江的濤聲相互交織、相得益彰,全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息。《南京日報》評論道:“平弦‘花兒’劇《繡河湟》旋律委婉綺麗、優美動聽,唱詞對仗工整、嚴謹典雅,展現了勞動人民蓬勃的朝氣。”
盧吉儒,出生于1967年,是青海省西寧市城中區總寨鎮總南村人。他自幼喜愛青海地方曲藝、民間小調,尤其受到父親熏陶,對秦腔藝術鐘愛有加。青年時期,他嗓音高亢明亮,唱腔優美,吐字清晰,扮相英俊,表情生動,眼神顧盼生輝,擅于表演,是村里秦腔業余劇團的后起之秀。
盧吉儒勤奮好學,興趣廣泛,刻苦鉆研,演唱風格獨具特色。現如今,年過半百的他依然活躍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非遺項目的各種場合,穿梭于社區、學校、省內外的舞臺上。多年的耕耘,長期的堅守,讓盧吉儒成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青海省曲藝雜技家協會會員、西寧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西寧市戲曲家協會會員、湟中區戲曲協會常務理事。2018年3月,被認定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傳統音樂(青海漢族民間小調演唱)代表性傳承人。
多年來,盧吉儒投入大量資金,把自己的家改造成了文化活動室,一直免費給村民以及廣大曲藝愛好者提供排練和培訓場地,還積極配合省委宣傳部、省文聯、省曲協的重大主題活動以及城中區文化館和鄉鎮、村里組織開展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各類文藝演出活動,據統計,演出場次達600多場,觀眾達20余萬人次,得到了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
盧吉儒不僅吹拉彈唱樣樣在行,還能作詞、編曲,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全家老少齊上陣就能輕輕松松搞定一臺節目。河湟谷地的農家素有家族性民間藝術傳承模式,而像盧吉儒這樣高素質、高投入、高產出的家庭實屬不多。
盧吉儒作為有文化素養的新生代農民,他眼光長遠,舍得為文化投入。他的兄弟、妻子都是村里的文藝骨干,他將兩個兒子、侄女送進藝術院校學習,畢業后均在專業劇團供職,兒媳也是專業演員。很多時候,專業劇團都會邀請盧吉儒一起演出,因此父子、夫妻、兄妹同臺演出更是常事,也成為精采看點,深受觀眾喜愛。
盧吉儒在參加市、縣曲藝團體開展的文藝演出過程中,長期深入各鄉鎮,為基層群眾送去文化服務項目,先后得到劉延彪、張永清、張瑞清、張學奎等曲藝名家的悉心指導,使他演唱青海平弦、越弦、賢孝、打攪兒的水平得到了突飛猛進的提高。
2004年,盧吉儒初次參加西寧市曲藝大賽,便獲得青海平弦演唱優秀獎。2005年,在湟中縣曲藝大賽中榮獲平弦演唱一等獎;同年5月,兄弟二人參加了陜西電視臺舉辦的“秦之聲大叫板”演出。2007年,盧吉儒被西寧市精神文明辦授予“市級文化中心戶”稱號。2008年,在西寧電視臺舉辦的家庭才藝大賽中榮獲“最佳家庭才藝獎”。
自此,盧吉儒便帶著自己質樸純正的青海地方曲藝作品陸續登上了省委團拜會、青海廣播電視臺舉辦的新春聯歡晚會、“文化動車——絲路情”西北五省(區)鄉村文化大聯動展演等活動的舞臺。2020年11月,隨團前往北京恭王府參加了青海非遺項目展演,現場觀眾達千萬多人次。除此外,還積極創編了快板賢孝《老百姓笑了》《脫貧致富謝黨恩》、西寧賢孝《十謝共產黨》、青海漢族民間小調《黨的政策實話好》、青海道情《二十大報告暖人心》等一系列接著地氣、冒著熱氣、連著民心,宣傳黨的政策,弘揚時代風尚的曲藝作品。這些群眾喜聞樂見的地方曲藝節目架起了黨和群眾之間的連心橋,畫出了民族團結進步的同心圓,唱出了弘揚河湟文化的奮進歌。盧吉儒通過高質量的曲藝作品向人們展示著青海形象,講述著青海故事,傳播著青海聲音。經過不懈努力,2024年3月,盧吉儒獲得城中區“優秀文藝志愿者”光榮稱號。
除了密集的下鄉演出,近幾年,盧吉儒成立的城中區金韻曲藝隊,將搜集的河湟地區社火小調整理、錄制成12集青海漢族民間小調視頻,在青海地方曲藝平臺播放,得到了120多萬人的關注點贊。
盧吉儒長期從事建筑工地水利測量工作,扎根泥土是他得天獨厚的創作源泉。“紅白事,從簡辦,勤儉節約美德傳;不亂伐,不亂砍,青山綠水是金山;講衛生,不亂扔,保護生態是根本……”這樣朗朗上口,“沾泥土、帶露珠”的句子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
一份份沉甸甸的榮譽,一步步走來堅實的腳印,都化作盧吉儒以旺盛的精力和飽滿的熱情奔走在公共文化服務道路上的不懈動力,他認真履行著“文化中心戶”肩負的責任,在歌頌新時代鄉村新面貌、奮進“三農”新征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進程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用純樸的真誠和由衷的熱愛,自覺踐行文化傳承,用滿腔熱情回報著河湟谷地——這片養育了他的高天厚土!
(作者簡介:朱嘉華,女,青海省曲藝雜技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作家協會會員。)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