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自然通訊》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革命性的癌癥治療方法,即一種比傳統化療更具靶向性、有效性且低毒性的替代策略,這種新方法不僅能改善治療效果,還能明顯減少癌癥治療所需要的藥物劑量。
這次研究揭示了一種新穎的藥物遞送機制,為開發癌癥患者的新型臨床治療路徑點亮了希望之光。其核心在于巧妙利用細菌與癌細胞間的自然親和力,實現化療藥物的直接腫瘤靶向遞送。所謂前體藥物,就是能夠在體內特定條件下(如腫瘤部位的低氧或高酸環境)轉化為活性藥物的惰性物質,確保了藥物僅在癌變區域被激活,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對健康組織的附帶傷害。盡管前體藥物的概念旨在提高治療的針對性,但現有策略往往受限于靶向特異性的不足及對大型載體的依賴,這不僅限制了藥物的精準分布,也增加了其代謝清除的復雜性。
為破除既有障礙,科研團隊創新性地設計了一種前體藥物遞送策略,利用一種經過改造的乳酸菌株,該菌株能通過識別癌細胞表面的一種特定分子——硫酸乙酰肝素,實現對腫瘤細胞的精準鎖定。這種工程菌如同特快專遞,攜帶著前體藥物SN-38直達腫瘤位置,并在那里精準轉換為活性化療藥物。在針對鼻咽癌的臨床前模型測試中,該策略展現了非凡的效果:改造菌株能精準入駐腫瘤內部,并在局部釋放化療藥物。結果顯示,其對腫瘤增長的抑制成效為67% , 同時藥物效能提高了54%。

此項研究的亮點在于其廣泛的應用潛力——所選乳酸菌株對多種癌細胞具有特異性結合能力, 預示著這一方法可能成為跨癌癥類型治療的新范式。沈浩生( 音) 博士指出, 科研團隊正利用細菌與癌細胞間的天然吸引力, 徹底改變化療藥物的遞送方式。他們積極篩選不同的微生物菌株與多種癌細胞系進行匹配,旨在創建一個通用型的微生物遞藥系統,能精準投遞化療藥物至諸如結直腸癌、膀胱癌、胃癌、口腔癌、肺癌等多種黏膜癌癥病灶。
癌癥治療通常會讓患者付出巨大代價。此項研究朝著開發更具靶向性且低毒性的方法來抵御癌癥的方向上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科研團隊希望研究結果能幫助他們開發出更溫和且有效的抗癌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