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黨的十九大以來,鄉村振興戰略與“健康中國”戰略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聚焦在鄉村康養上,鄉村康養景觀設計也應運而生?,F如今,盡管鄉村康養產業蓬勃發展,但為了旅游開發、商業盈利、市場認可,相繼出現千篇一律的鄉土景觀,致使諸類鄉村缺乏地域特色,形成“去原生性”鄉村。文章以零塬村為例,結合“五感康養”理念,針對當前鄉村存在問題,提出基于五感康養理念的鄉村景觀設計策略,以打造原真性的特色鄉村康養景觀。
關鍵詞:零塬村;五感康養;景觀改造設計
1 前言
隨著“美麗鄉村”及鄉村振興戰略的蓬勃開展,各地政府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大力建設鄉村,發展鄉村,打造生態宜居的鄉村生活。與此同時,快節奏的城市生活,導致人們壓力日益增大,人體亞健康問題更普遍存在。此時此刻,相比城市人造環境,人們更傾向原始自然植被、地貌和傳統文化所營造出的獨特鄉村風貌,致使景觀設計在鄉村如火如荼地開展。
文章和設計實踐以“憶舊煥新”為主題,從形式到概念,結合“五感康養”理念解決零塬村景觀空間的存在問題,以村民的根本利益與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行景觀改造設計。從景觀感知角度出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與鄉土植物及特色景觀小品合理搭配,布置景觀節點。同時,每個空間差異化設計,健全村落基礎設施,增加體驗性及觀賞性,構建完整的景觀空間序列,打造專屬的景觀記憶空間。
2鄉村五感康養景觀相關概念
2.1鄉村康養
鄉村康養是以鄉村空間為基礎,以健康產業為核心,集健康療養、養生養老、休閑度假等多種功能于一體[1]。
鄉村康養景觀則是結合相關的康養理念,分析村落場地現狀,利用村落自然資源、人文資源[2],根據相關原理,融入康養元素,將理念推廣至鄉村景觀設計中,最終完成景觀營造[3]。文章結合五感康養理念對零塬村景觀空間進行改造設計。
2.2“五感療法”
“五感療法”是園藝療法的一種,是一種非藥物治療手段,通過營造能夠刺激人們五種感官即視覺、嗅覺、觸覺、聽覺、味覺的環境,讓身處其中的亞健康人群心情舒暢,壓力得到排解,從而達到醫療養生的目的[4]。“五感康養”則是在鄉村康養的基礎上,結合“五感療法”理論形成的一種新型康養模式。“五感療法”適用于各種人群,具有保健作用[5],將其融入景觀營造中,可豐富空間層次,提升空間多樣性、沉浸性、體驗性。
3零塬村概況
3.1區域概況
零塬村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零口鎮,東鄰零河水庫,西鄰董廟村,南鄰代王街辦高寨村,北鄰零口村,距兵馬俑約9公里,往北24公里是零口收費站。全村共有10個村民小組,586戶,2400人,坐落在關中平原之東,四周被桃林環繞,村落房子呈“房五排街四列”樣式,規整統一,東側梯田地貌、零河水庫,優越的自然資源為康養景觀的營造奠定了基礎。
3.2零塬村存在問題
3.2.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經調研,零塬村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缺乏公共性設施。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分析,對兒童、青少年來說,缺乏娛樂活動設施;對成年人來說,缺乏休憩休閑場所;對中老年人來說,缺乏健身設施。同時,整體空間功能布局上,結構單一,缺乏地域特色。目前僅提供生活的住宿功能以及農田的種植功能,無法滿足村民的其他需求,如功能需求方面,缺乏靜養休憩、休閑活動區域、植物觀賞區域;地面鋪裝方面,沒有明確劃分,內部道路與縣道材質一致。
3.2.2梳理空間景觀序列
由南向北,村落入口到出口,由東向西,村委會到零河水庫,景觀軸線未形成,缺少景觀節點供人們觀賞,植物配置單一,缺乏空間層次感,都是簡單的空間形態。
3.2.3環境污染較為嚴重
零塬村存在鄉村普遍的“五堆十亂”問題,雖具有天然的地形地貌以及豐富的康養資源,但空間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村民的居住感受,一定程度上影響康養療愈的效果,可能危及老人和兒童的健康生活與成長。
4零塬村景觀空間改造設計實踐
4.1設計策略與目標
4.1.1設計策略
(1)留住歷史,以新配舊。首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現和保留地域特色及優勢,解決問題;其次,“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遵循在地性,提取元素;最后,加以沿用與再現、改造與利用以及融合與創新。
(2)引入理念,煥新空間。運用“五感康養”,以“一對一”原則解決問題。每個空間景觀營造時,介入兩種及兩種以上的五官感知,營造沉浸性景觀空間,刺激人的“五感”,引發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感受,調動五感,增強景觀體驗感[6],起到康養作用。
(3)點線面的空間營造。運用“點、線、面”手法進行空間營造,“點”——景觀節點的創造設計,“線”——街道空間的改造設計,“面”——景觀空間區域的功能布局。按照景觀空間序列有序展開,對空間內部深入細化,進行動靜態空間形態和景觀細部空間改造設計。
4.1.2設計目標
喚醒過去記憶,增添簇新生活,吸引在外務工人員歸鄉常住,避免村落淪為留守村或空心村;改善村落環境狀況,創造健康生活環境,煥新村落景觀空間,提供新體驗;健全村落基礎設施,滿足村民需求,合理功能布局,構建清晰完整的景觀序列,讓空間各處皆有景可觀。
4.2設計構思
4.2.1村落入口設計
入口景觀設計主要運用“視、嗅、聽、味”景觀感知,創造新空間——村史館處于景觀空間序列的首位。除此之外,打造零塬村農產品銷售點,售賣特色農產品,喚醒家鄉味蕾。
4.2.2休閑廣場設計
運用“視、嗅、聽、觸”感知,串聯“點、線、面”空間。第一,利用小篆“桃”字作為廣場內部的道路布置;第二,將“桃”字化作梯田紋理劃區,以地域文化為“營養供給”,打造休閑廣場;最后,根據人的行為活動,發揮場地價值,傳達“休閑娛樂煥新健康生活”思想,無限蔓延,層層遞進,回憶往昔,煥然一新。
4.2.3梯田棧道設計
因零塬村景觀空間結構單一,所以可以充分利用梯田地貌,向村落東部延伸,設置木棧道,融入“嗅、視”感官,打造新空間——梯田棧道,村民置身于大自然中,感受田野風光,實現其生態養生的康養價值。
4.2.4親水空間設計
有山有水,風景秀麗。零河水庫沿岸設計親水區域,營造親水平臺、親水棧道,結合“視、嗅、聽”感知,方便村民近距離游玩。
4.3具體設計實踐運用
山東建筑大學的李成教授認為,鄉村康養是以鄉村的自然環境為基礎,利用自然,為居民提供舒緩心情、健康身心的自然環境。設計遵循在地性原則,結合五感康養,留住青山綠水,記住鄉情鄉愁。
4.3.1入口景觀
入口景觀代表著鄉村的第一印象,蘊藏著鄉村文化底蘊,承載著鄉村的精神文明,是連接村落內部與外部的重要節點,也是村落景觀節點之一,更是整個景觀空間序列的開始,需要明確的標識,用以標示,便于識別。但零塬村入口無標識,無法準確判斷是否出入村落。因此,注入理念,設置景觀節點,逐次形成新空間。
(1)村史館
每個村落都有屬于自身的文化與歷史,需要被記錄、被了解、被發揚。村史館便是記錄村史沿革、村落文化、民俗風情的最佳載體,凝聚鄉愁記憶。
零塬村村史館設計,搭配“視、嗅、聽”景觀感知,起到療愈養生效果。村史館被桃花林以及油菜花田包圍,其靈感源于當地“兩塬一谷”的地形,層疊的梯田地貌。村史館與桃林,新與舊結合,緊扣主題,成為村落景觀空間的門面,成為鄉愁的開始,成為記憶的匯聚地,一觸即發,喚醒歸鄉人的情愫。
(2)零塬村農產品銷售中心
零塬村種植業發達,可將花椒樹、小麥、水蜜桃等農產品轉化為康養資源,形成零塬村農產品銷售中心。利用203縣道橫穿村落的交通優勢,帶動當地產業發展,吸引人流駐足品嘗,刺激味蕾,增添味覺享受,放松心情。
3.3.2零塬村特色街道及休閑廣場
(1)零塬村特色街道
街道是空間中的線性景觀,需要凸顯生活性和地域性的同時,滿足鄰里之間的人為活動。其采用視、嗅感知,及院前“退兩米”的策略,為村落提供更寬敞的街道空間。
視覺感知方面,“房前屋后,種瓜種豆”才是村民所需,因此種植當地以觀果、觀花為主的農作物于花壇中,可以在增加季相變化的同時貼近民生。
嗅覺感知方面,種植殺菌、凈化空氣、外療型藥用功能植物,如大蒜、生姜等,為環境起到殺菌、抑菌、消炎的作用,為村民日常身心健康起到保健作用,提神醒腦。
(2)零塬村休閑廣場
廣場是村民進行交流溝通、休閑活動的主要媒介和場所。通過五官感知中“視、嗅、觸、聽”營造多功能空間,滿足不同人群對象的需求,營造放松心情、健康生活的自然環境。
①視覺感知方面。第一,植物造景,改變植物色調,不同的植物給人不同感受;第二,觀景平臺,俯瞰零河水庫,欣賞“兩塬一谷”之景,使人心曠神怡;第三,鄉土文化科教區,提供精神層面的療愈,豐富內心世界。②嗅覺感知方面。主要是合理配置芳香植物,散發香氣,沁人心脾。③觸覺感知方面。觸覺是最基本的體驗方式,所以地面鋪裝采用鵝卵石等肌理性材質,增加觸感,起到按摩療養功效。景觀小品在材質上采用木質的天然材料,如防腐木,具有調溫調濕以及易被人接受的良好觸覺特性。④聽覺感知方面。第一,喬灌木搭配,縱向形成高低錯落的植物層次,營造立體感十足的隔絕效果,也可以配置如銀杏、桂花等具有降噪功能的植物來隔離噪音,提升空間私密性,為村民提供放松的、安靜的私密空間。第二,利用雨擊、風吹的自然之聲營造聽覺景觀,舒緩情緒,平靜內心。
4.3.3零塬村梯田棧道景觀
為了連接塬上和溝谷,方便村民務農,保障村民安全,采用“嗅、視、聽”打造梯田棧道,穿梭于油菜花田、金色麥田、特色花椒田,清香撲鼻,是嗅覺的景觀感知康養;其呈現出的季相變化,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享受田園風光的視覺盛宴,釋放壓力,是視覺的景觀感知康養;風吹小麥田,發出沙沙聲,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帶來屬于鄉村的舒適感,是聽覺的景觀感知康養,由此合為一體,營造零塬村的特色生態養生康養,如圖1所示。
4.3.4零塬村零河親水空間
為了豐富零塬村景觀空間,利用零河水庫,為村民營造“聽、視、嗅”景觀感知新空間——親水空間。聽覺感知方面,搭配蘆葦、菖蒲,利用自然聲營造聽覺景觀,村民置身于此,可以聽到樹葉被風吹過發出的聲音,以此達到舒緩情緒,緩解緊張不安的心理狀態;視覺感知方面,拉近與水庫的距離,水面可以使人冷靜,讓人內心感到平靜舒適;嗅覺感知方面,空氣彌漫荷花清香,沁人心脾,如圖2所示。
5結論
希望通過五感康養對鄉村景觀空間的營造,對人們的心理和身體進行康養療愈,釋放壓力,舒緩心情,營造健康的養老環境和成長環境,也希望五年或者十年之后,鄉村景觀空間還保留著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和原真性的人文環境。
參考文獻
[1]韓周林,江南,龍艷萍.鄉村田園康養綜合體規劃設計研究[J].山西建筑,2018,44(20):3-4.
[2]李成,祁哲瑋,閆雨,等.鄉村康養景觀規劃設計——以泰安市北石槽村為例[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20,35(4):86-93.
[3]文平.基于恢復性環境視角的鄉村康養旅游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22(5):98-100.
[4]張莉萌,楊森,孔倩倩,等.基于五感療法理論的休閑養生農業園規劃設計[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4):538-541.
[5]公蕾,時薏,秦琦,等.基于五感療法的森林康養型植物景觀規劃設計探究[C]//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20年會論文集(下冊).杭州園林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2020:7.
[6]李怡凡.森林村康養景觀規劃設計——以泰安市東門村為例[D].山東工藝美術學院,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