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公眾場合,不難展現自己無私的品性。畢竟有那么多人盯著,他人的觀感總會帶來一種潛在的壓力。真正難的是,在沒人注意的時候,還能保持節操,不斷完善自己,一步步抵達人格純粹之境。
說到自我“看守”,不能不提蔡元定。蔡元定,福建建陽人,幼從父學,青年時投入朱熹門下。他博覽群書,深究義理,潛心著書立說,對天文、地理、樂律、兵陣等都有精深研究。朱熹對蔡元定的學問,可不是一般肯定。蔡元定初拜師時,朱熹與之聊天,借以考察其功底。聊著聊著,朱熹不覺大驚,說:“這是我的老朋友,不應當列在弟子隊伍里。”從此,兩人日夜對榻,講論諸經奧義。碰到各地向自己求學的人,朱熹總要他們先與蔡元定進行論辯。
南宋慶元年間,朱熹遭權臣排擠,蔡元定也受到牽連,被貶至湖南道州編管。朱熹與從學者百余人為其餞行,大家都流露出傷感之情,蔡元定卻泰然自若,不異平時。臨行時他賦詩曰:“執手笑相別,無為兒女悲。輕醉壯行色,扶搖動征衣。斷不負所學,此心天所知。”
蔡元定名氣很大,即使被貶,依然“遠近來學者日眾”。史書記載:“有名士挾才簡傲,非笑前修者,亦心服謁拜,執弟子禮甚恭。”朋友們擔心他樹大招風,勸他送走學生,蔡元定卻說:他們要跟隨我學習,我怎么忍心拒絕呢?若真的有災禍,也不是閉門塞竇所能逃避的。此后,蔡元定依然熱心授徒,直至離世。
蔡元定的一生,用一句話來概括,那便是“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
沒有他人監督,還愿意守護自己靈魂的人,一定是真心認為個人操守非常重要。在他們看來,操守不是用來做給別人看的,更不是為了換取利益,而是為了讓自己內心獲得寧靜。蔡元定聲名赫赫,原可避災遠禍,卻為了傳播學問自愿承擔禍事,顯然,是為了給內心一個交代。
很多時候,面對各種誘惑,不是說幾句豪言壯語便可掉轉身去。只有視野開闊、意志堅定的人,才能有不凡的眼光、氣度,也才能長久地忍耐、堅持下去。
倘若“獨行”時能做到“不愧影”,試問這世間還有什么東西可以將他擊倒呢?
選自《河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