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鄉土性與國家化:新鄉土德治的理論來源、現實困境與實踐路徑探究

2024-10-01 00:00:00鄧謹馬千里

摘 要:鄉村文明是中華文明史的主體,而鄉土德治締造了農耕文明的基因。新鄉土德治是鄉土性與國家化相結合產生的鄉村德治新形態,其理論生成來源于“根脈”與“魂脈”的統一,是鄉村德治重釋文明與重塑認同的產物。新鄉土德治的核心問題是要處理好鄉土性與國家化的關系,讓傳統道德賡續民族血脈,傳承文明基因,體現鄉村德治的民族特色、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讓國家化成風化俗,正心明道,賦予傳統道德以現代性力量。在鄉土社會的現代性變遷中,新鄉土德治面臨德治價值之困,德治規范之散,德治權威之尷等系列現實困境,沖擊著鄉村德治的價值、結構與秩序。基于“以何治-如何治-誰來治”的邏輯,從基因傳承、制度支撐和結構化權威方面探究了新鄉土德治的實踐路徑,實質是“歷史-文化-政治”維度的價值共生,是傳統與現代德治元素的共契共治。只有如此,新鄉土德治才能實現為鄉村振興培“根”鑄“魂”的治理目標。

關鍵詞:新鄉土德治;國家化;鄉土性;村規民約;新鄉賢

中圖分類號:C912.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24)05-0085-09

收稿日期:2023-12-05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4.05.10

基金項目: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9B003)

作者簡介:鄧謹,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村基層黨建與鄉村治理。

*通信作者

引 言

鄉土社會的現代性變遷是新時代“中國之治”的顯著特征。鄉村正處于傳統向現代的轉型期,國家主導的工業化、市場化、信息化和社會化正在波瀾壯闊推進,現代性的社會因素和技術要素不斷涌入鄉村,改變了鄉村原有的生產關系、利益關系和交往關系,傳統鄉土社會日益式微,吸納了現代性因子的“新鄉土社會”正在興起。在傳統與現代交替的關鍵時刻,新鄉土德治“何謂-何緣-何問-何為”成為鄉村治理研究的重點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鄉村道德建設,深入挖掘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進行創新,強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導農民愛黨愛國、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1總書記的講話為新鄉土德治提供了基本遵循,并將重點指向鄉村傳統道德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內涵了新時代鄉村德治“傳統-現代”的共契共治,本質是要建構鄉土性與國家化的復合治理共同體,本文稱之為新鄉土德治。何謂新鄉土德治?其鄉土性,是鄉村德治的傳統性維度,指鄉村熟人社會維護村落共同生產、生活和交往的道德規范、準則及實踐路徑,是鄉村傳統治理的道德觀念、道德關系、道德準則和道德實踐的總和,屬于“文化-歷史”范疇。其國家化,是鄉村德治的現代性維度,指用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倡導的道德規范整合鄉村生產、生活和交往關系,提升農民的道德素養和鄉村文明程度,形成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是一個“政治-社會”范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鄉土德治集中體現為彼此相異、彼此相契又彼此相成的兩個方面:一方面,基于“文化-歷史”的維度,深入挖掘農耕文明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以及道德規范,傳承鄉土德治的文明基因,發揮傳統德治智慧在凝聚人心、淳化民風、增進社會認同方面的功能;另一方面,從“政治-社會”的維度,強化國家意志對鄉村道德規范的整合,加強黨建引領,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功能,鞏固鄉村德治領導權,實現鄉村基層社會運轉穩定有序。新鄉土德治的核心問題就是要處理好鄉土性與國家化的關系,讓傳統道德規范賡續民族血脈,體現鄉村德治的民族特色、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讓國家化成風化俗,賦予傳統道德以現代性力量,在傳統與現代結合中創造鄉土德治的新形態,為鄉村振興提供新型的道德規范和準則。

一、緣何:新鄉土德治的理論生成來源

新鄉土德治理論既根植于中國傳統鄉土德治實踐的智慧,又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農民道德教化的思想,還承續于中國共產黨鄉村德治的歷史演進,體現了鄉土性與國家化的統識,是根脈與魂脈的有機統一。

(一)根脈之緣:傳承中國鄉土社會德治實踐的智慧

鄉土社會是“禮治社會”,“所謂禮治就是對傳統規則的服膺。……維持禮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權力,而是在身內的良心。……在鄉土社會的禮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禮’,就成了撒野,沒有規矩,簡直是個道德問題,不是個好人”[2]89-91。傳統中國,皇權不下縣,鄉村屬于自治領域,宗族鄉紳是鄉村社會德治的權威主體,體現“家庭-家族-宗族”關系的血緣倫理是德治紐帶,維持社會秩序的手段是教化,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國權不下縣,縣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倫理造鄉紳”[3為特征的傳統基層自治制度。熟人社會的“差序格局”,決定了鄉村德治的內容、特征和實現路徑。在“差序格局的社會,是由無數私人關系搭成的網絡。這網絡的每一個結都附著一種道德要素,因之,傳統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個籠統性的道德觀念來,所有的價值標準也不能超脫于差序的人倫而存在了”[2]49。“社會范圍是從‘己’推出去的,而推的過程里有著各種路線,最基本的是親屬:親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線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仁’這個觀念只是邏輯上的總合,一切私人關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2]54-55。因而“克己復禮”“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是鄉村德治的出發點,通過儀式操演和共同經驗的習俗培養,發揮德治教化功用。如周代的鄉飲酒禮通過“請迎客賓、進酒禮節、奏樂禮節、旅酬、無算爵”[4等社交儀式的規范演繹,使參與者“懂得尊長養老的道理,以培養他們孝悌的行為”[5,調節感情偏差,營造祥和氛圍。再如秦漢時期的鄉舉里選,把民眾的道德水準和執政能力作為選舉要求,實現“窮居側陋之士言行必達”的效果[6,既能對民眾起到教化規勸作用,也能夠確保國家政令暢通無阻。宋代鄉約制在鄉村德治方面更是具有經典價值。為了實現以“禮”教化鄉民的理想,北宋藍田呂大鈞“受張載所提倡的禮學觀念的影響”[7,制定《呂氏鄉約》,由“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懲式、聚會、主事、答伯兄”七個部分構成[8。作為鄉村德治的公共話語譜系,《呂氏鄉約》不僅刻畫了當時鄉村的社會關系,還將人們置于治理的不同地位,并據此發展出了“由鄉賢、鄉紳主導,基于地緣和血緣關系而形成的,以勸勉和道德教化為主的鄉村基層組織形式”[9,推動了藍田地區乃至關中地區的民風日益淳樸。南宋朱熹為了“及約冠昏喪祭之儀,削去書過刑罰之類,為貧富可通行者”[10,對《呂氏鄉約》進行修改與發展,打通了“鄉約”和“鄉儀”兩個部分,改聚會為月旦集會讀約之禮,形成了《增損呂氏鄉約》,更加貼近百姓的實際生活,滿足了他們的精神寄托。鄉約“借文教道德精英之領導而建設穩固的、自我規束管理的地方社群,它鼓勵自修、互敬、互助、自愿和為整個社群提供所需的禮”[11,具有自治權力與倫理權力的雙重性特征,體現了鄉村治理德法兼顧的優勢。

鄉土社會,作為群體本位的一種歸屬結構,其德治的關鍵是定位好成員的身份角色和行為界限,并通過情感紐帶聯結,擁有共同準則、共同信仰、共同愿景,形成了彼此依賴、彼此認同、彼此忠誠的團契秩序,因而被稱為“共同體”[12。在這種“共同體”中,一個人,只要履行了他在“共同體”中“身份”定位的職責,就會獲得安全感、信任感和秩序感,這種共同經驗的治理益處在于:“一個人自動認識到他在他的家庭或社會中所處的地位。他有一種安全感,因為他知道,如果他履行了指定給他的那部分職責,他可指望這體系內的其他成員反過來也對他履行應盡的職責。”[13因而,在鄉土社會的德治智慧場域中,鄉村和諧有序,家風清正,民風淳樸,鄉土社會獲得了安寧。中國鄉土德治蘊含著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家國同構的治理思想、向內凝聚的統一追求、重視人倫的道德規范、義利兼顧的致富倫理、天人合一的生態觀念、守中致和的思維方式、講信修睦的德性訴求、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是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在鄉土德治層面的突出表現,具有跨越時代的歷史價值和文明縱深,為新鄉土德治提供了德治智慧,是新鄉土德治的文化底蘊和根脈所在。

(二)魂脈之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農民道德教育思想及中國共產黨鄉村德治的百年歷史經驗

新鄉土德治的國家化訴求體現在黨對鄉村德治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兩個方面,具體表現為堅持黨建引領,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價值觀激活傳統鄉土德治的文明基因,形成鄉土德治的現代化新形態。其實質不是對鄉土傳統德治的簡單回歸,而是對鄉土德治的辨證揚棄,在德治領導權、德治指導思想和德治結構方面進行再造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農民道德教育的思想是以唯物史觀為基礎,以“整個無產階級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14為旗幟,本質是實現農民自由而又全面的發展,體現了道德教育的階級性、革命性、組織性和集體性,突出了德治的領導權。馬克思曾指出:“為了奪取政權,這個政黨應當首先從城市跑到農村,應當成為農村中的力量。”[15無產階級政黨要向農民宣傳并實踐自己的政策綱領,動員廣大農民支持無產階級革命,形成鞏固的工農聯盟,進而奪取政權。同時,馬克思恩格斯也認識到農民生產方式的分散性導致了農民道德的突出缺陷,就“好像一袋馬鈴薯是由袋中的一個個馬鈴薯所集成的那樣”[16,“他那根深蒂固的私有觀念,暫時還阻礙他這樣做”[17。因此,馬克思認為:“共產黨人并沒有臆造什么社會對教育的影響;他們僅僅是要改變教育的性質,要使教育擺脫統治階級的影響。”[18列寧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農民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礎上,結合俄國實際,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這一思想。列寧認為:“在一個小農國家里,只要絕大多數居民還沒有覺悟到必須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無產階級政黨就決不能提出‘實施’社會主義的目的。”[19并且,列寧將爭取和教育農民作為極其重要的問題,強調要“把階級斗爭和政治覺悟的種子散播到千百萬農民群眾中去”[20,引導農民樹立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用共產主義新道德取代傳統舊道德,進而引導農民認同和擁護社會主義。

在鄉村德治方面,中國共產黨百年德治始終從農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以政黨初心和國家意志切實回應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著眼于鄉村的穩定、和諧與發展,為新時代鄉土德治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早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就深刻認識到“誰贏得了農民,誰就會贏得中國”[21,黨將鄉村德治與土地革命緊密相聯,引導農民接受了自由、平等、公正等現代價值觀,深刻改變了鄉土社會的價值基礎。在此時的鄉村治理體系中,中國共產黨與農會等組織共建共治共享,徹底打破了以地方宗族勢力為依托的宗法自治。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將鄉村德治納入國家治理之中,用社會主義德治權威代替了“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為核心的傳統德治權威,推進了國家化的德治進程,培養農民形成團結、友愛、互助的社會公德意識,樹立社會主義道德新風尚,徹底改變了鄉村德治的內容、性質和結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規范了鄉村德治,在生產、生活和交往方面都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體系。與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農民的主體意識、開放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不斷增強。同時,國家通過實施惠農強農譜系政策,增強了農民對于黨和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弘揚新風正氣,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22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這對規范與引導新鄉土德治,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何困:新鄉土德治的現實困境

從鄉土性與國家化視角分析新鄉土德治,需要基于治理的目標、手段和傳統建構起分析框架,并運用這一框架研究鄉村德治的現實困境。首先,從目標層面分析,治理指向秩序和價值。“‘治理’通常指在政治系統的特定范圍內行使權威,對政務或公共事務作出有效的安排,以達到維護政治秩序和維護正義價值的目的”[23。其次,從手段層面分析,制度是治理的根本性問題。“對于國家治理來講,制度問題具有長期性、穩定性和全局性”[24;治理“既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制度和規則,也包括各種人們同意或以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制度安排”[25;“制度意味著一種社會秩序或模式”[26。最后,鄉村德治是一個歷史過程,新鄉土德治必須關注村莊內生的“主體性權威”。基于鄉村德治的傳統結構分析,鄉紳是“中國傳統社會中所特具的一種人物”[27]81,是精英治村的內生權威,已經凝固成為鄉村德治的結構化傳統,這種結構化力量本身就是鄉土社會記憶的關鍵部分,不同時代更替的是精英身份,傳承的是精英治村的結構化傳統。基于以上三個方面的認識,本文從“價值-制度-結構”三位一體的方面建構新鄉土德治的分析框架,其中,價值是鄉村德治的基礎,制度是德治秩序的保障,結構生成德治的權威力量,在新鄉土德治中具體表現為“傳統優秀德治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村規民約-新鄉賢主體性權威”三個方面,鄉土性與國家化貫通其中。因此,新鄉土德治面臨的現實困境不是抽象的,是社會變遷問題在“價值-制度-結構”方面的具體呈現。從德治的歷史傳承分析,傳統鄉土德治的“差序格局”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血緣地緣紐帶正在式微,友愛信任、勤儉節約和尊崇倫理等傳統價值的認同基礎受到沖擊。從德治的制度化問題審視,村規民約作為鄉土德治的共同規范和準則,其權威性和有效性正在原子化。從鄉村德治的結構化力量分析,新鄉賢參與鄉村德治的主體性尚未充分調動起來,嚴重影響了新鄉土德治的治理效應。

(一)德治價值之困:傳統鄉土文化式微

費孝通認為:“文化是依賴象征體系和個人的記憶而維護著的社會共同經驗。”[2]27作為鄉村共同體的精神寄托,鄉土文化是鄉村德治的根脈,它所蘊含的鄉土倫理深刻影響著農民的價值取向,能夠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價值定向和精神動力。然而,在傳統向現代轉型期,伴隨著鄉村“離土”潮流,熟人社會的血緣地緣紐帶式微,出現了農戶空巢化、農民老齡化、文化空心化的突出問題,村民已經不再把傳統道德權威放在心上了。傳統鄉土文化的生存空間不僅受到擠壓,而且在與城鎮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日益邊緣化。“毋庸置疑,大城市就是進步的中心。城市總是孕育著各種新的觀念、時尚、道德和需要,然后流傳到其他地區。所謂社會變化,就是對城市的追隨和效仿。”[28]253“人們不再能感覺到時間所帶來的團結性,因為代際之間的持續聯系也不再需要物質表現。當然,人們還能感受到早期教育的影響,但它的力度卻大大地降低了,因為維持它的基礎已經不存在了。”[28]252城市的市場化、工業化、信息化和社會化不僅改變了青壯年農民工的職業選擇,其快速變化的品味、信仰和時尚也改造著他們祖祖輩輩延續著的傳統價值觀,解構著鄉村德治賴以存在的基礎,成為新鄉土德治之“困”。更應該引起重視和反思的是,一些村莊“形雖在,神已散”,傳統道德與公序良俗失效。鄉土社會崇尚的美德在現代化過程中被當成了流弊,善與惡,榮與辱,美與丑,真與偽的價值觀甚至出現了顛倒,傳統價值、道德信仰、生活習俗和社會關系的認同空間不斷趨狹,主體性日益式微。如“拜物教”的“物本”價值觀擁有相當空間,農民在市場邏輯和財富法則主導下,日益走向世俗化、物質化,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成為一些農民的唯一價值標準,甚至不擇手段、為所欲為,結果出現了“人際交往‘商品’化、‘利益’化,為了‘利益’和‘好處’,道德感、羞恥感、榮辱感正在逐漸褪去的現象”[29。這些突出問題,既容易引發和激化鄉村社會矛盾,也不利于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鄉村文明程度。

(二)德治規范之散:村規民約治理效應碎片化

治理有效的根本在于制度供給。村規民約是鄉土最具特色的制度支撐,是鄉土性與國家化的德治復合體,對于處理鄉村公共事務,規范村民日常行為,完善鄉村治理體系與推動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都有著重要意義。然而,村規民約在治理方面出現了各種問題,歸結起來就兩個字“離”與“散”。從國家化視角分析,村規民約在治理過程中缺乏主流價值觀引領,部分村規民約只停留在道德倡議層面,缺乏規制性和約束力,形同虛設。村民對村規民約比較淡漠,言行游離于規范之外,非必要不遵守,或者處于對自身利益的維護,擇時擇機偶爾遵守,村規民約的治理效應趨向碎片化。村規民約治理低效的原因一是在制度供給方面,缺少對鄉土美德、公序良俗、價值觀念等傳統德治資源的深度挖掘,村規民約正在失去鄉土德治的滋養和浸潤。二是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對村規民約的引領虛化、弱化和邊緣化,缺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村規民約的規范與整合。三是對于鄉村道德失范的突出問題缺少關注。如在鄉村社會,“不孝父母、不管子女、不守婚則、不睦鄰里等現象增多,紅白喜事盲目攀比、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盛行。比如,鄉土社會的血緣性和地緣性減弱,農民組織化程度低、集體意識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普遍存在,鄉村秩序的基礎受到沖擊”[1]9。解決這些問題應該成為村規民約制度供給的重要任務和重要內容。比如,關于德治向善的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倡導的“友善”,與傳統的“百善孝為先”中的孝道是相承相續的,體現了國家化與鄉土性的統一,對于農村孝道失范,尤其是婆媳關系的道德失范具有針對性治理的意義,必須以制度化形式寫進村規民約中,并以評選好婆婆、好媳婦的文化活動促成落實,形成向善向正,孝老愛親的濃厚氛圍和價值觀,發揮德治在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方面的作用,借此樹立村規民約的權威性。

(三)德治權威之尷:新鄉賢治理面臨主體性困頓

新鄉賢既是傳統德治主體的結構性傳承,又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價值的意識形態特征,在鄉村德治方面具有道德表征的類化性。這種類化性體現在新鄉賢代表的不是道德個體,而是鄉村治理美德的群體形象。新鄉賢作為鄉村美德權威的人格化,他們本身所具有的示范性、榜樣性力量對于鄉村德治具有無可比擬的結構優勢、道德權威優勢、道德規勸優勢和道德動員優勢。從鄉村德治的經驗觀察,新鄉賢作為鄉村社會精英,具有高于一般村民的個人天賦、人格魅力、道德素質、人際關系和動員能力,在鄉村熟人圈子具有很高的社會聲望,兼具“村民-干部”雙重代理人的身份,在鄉土性與國家化中穿針引線,是鄉村治理的內生權威主體,對于帶動鄉村發展、化解鄉村矛盾、引領鄉村風尚、和諧鄉村秩序具有重要作用,新鄉土德治必須發揮新鄉賢的主體性權威。然而當前對新鄉賢在鄉村德治權威方面的主體性作用發揮不夠,表現在“尷”和“倦”兩個方面。其一,新鄉賢的文化精英面臨德治之尷。部分鄉村選拔新鄉賢人才時,基于工具理性,過多偏重創業成功的經濟精英。擁有人脈資源的黨政精英,對于村莊道德模范、科教文衛等文化精英重視不夠。從村民對于新鄉賢的期盼分析,過分關注新鄉賢能夠為村莊帶來大投資、大收益,忽略了新鄉賢在社會教化、民風淳化和文化傳承等方面帶來的德治效應。其二,缺少規范的吸納機制。部分鄉村對于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缺少相應的組織建設,如沒有理事會、議事會、參事會等新鄉賢組織,參與的實踐渠道不暢,難以為新鄉賢建構起與之相配套的制度化環境保障,新鄉賢的主體性權威面臨困倦之頓。

三、何為:推進新鄉土德治的實踐路徑

新鄉土德治作為鄉土性與國家化結合產生的新形態,其實踐路徑必然體現傳統與現代德治元素的共契共治,為鄉村振興培“根”鑄“魂”。關鍵是如何讓鄉土德治因子擁有現代力量,實現德治的現代性轉型;使國家倡導的道德價值、道德規范擁有文明基因,具有民族特色、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實現傳統與現代在“歷史-文化-政治”維度的價值共生。具體講,新鄉土德治的基因密碼、制度支撐和權威主體內蘊了“以何治-如何治-誰來治”的邏輯,必然成為推進新鄉土德治的實踐路徑。

(一)以何治:厚植根基,深度挖掘鄉土德治的基因密碼

鄉土德治的現代化轉型不是“歷史性斷裂”,更不能數典忘祖,這一邏輯決定了新鄉土德治必然包含了鄉村德治基因的傳承賡續。鄉村文明是中華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鄉村文明的載體。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而鄉村德治締造了農耕文明的血脈基因。推進新鄉土德治,必須傳承根脈,做好鄉土德治基因密碼的生產與再生產。

首先,汲取好鄉土道德知識圖譜中的精神養分。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鄉土文化深深烙在了中國人的骨子里,形成了鄉土獨具特色的系列道德知識圖譜。如天下為公、人倫情理、質樸誠信、勤勞節儉、重義守信、天人合一、睦鄰善友等道德觀念,強調秩序、平衡、和合、包容,體現了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和人文精神,是系統的鄉村德治規范準則,具有深厚的道德價值和德治養分,對于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拜金主義、自私自利、人倫式微、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具有針對性治療的意義,需要宣講好、倡導好,汲取好,以提振鄉村的精氣神。

其次,傳承好鄉土農事活動中的德治智慧。鄉村德治不僅反映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還體現人與自然的關系,并且基于“農業巨系統”的思維認知,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理性統一到生產系統中。中國特色的農事節氣,用陰陽二氣的消長關系來反映天地運行、四季轉換,內蘊了天序四時,地孕萬物,人治百業的德治系統,蘊含了“行其數、循其理、平其私”的德治規范,體現了鄉村德治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承載著生生不息的文明基因,是中華文化的鮮明標簽,應該以文本宣傳和儀式活動反復刻畫和常態操演,成為刻骨銘心的鄉愁記憶。

最后,操演好“生-逝-再生”道德基因的生產與再生產。鄉土社會中,人的生命歷程不是直線的過程,而是“生-死-再生”的循環往復。“生”包括結婚和生子,是紅事,喜事;“逝”主要是人的去世,是白事,是哀事。如果說生離死別是生命實體性的過程,“再生”則是對生命價值的一種心理體認,是通過實體化儀式再造出來的一種對“善”“榮”“真”“美”的喚起、重構、固化與刻寫,是傳統德治基因的生產與再生產。無論是關于“生”的慶祝儀式,還是關于“逝”的祭奠活動都集中體現了鄉土社會的世界觀,是人生價值的象征性表達,且傾向于道德的程式化評價,成為鄉村德治的“操演語言”,從情感和心理上容易喚起村民向上向善的道德認知,已經日用而不覺地成為鄉村風俗習慣。這種儀式本身所內蘊的道德因子,重意義、重人倫、重情感,與高價彩禮、厚葬薄養、人情攀比、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的重金錢、重面子、重享樂是截然不同的,對于鄉村德治移風易俗,淳化民風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二)如何治:價值引領,實現村規民約的國家化再造

費孝通認為:“各個社會都為其成員的生活方式規定著一個譜法。”[2]158而村規民約無疑是鄉村社會中“譜法”的重要體現,作為新鄉土德治的制度建構,處于根本性地位,發揮著支配性作用,從整體上體現鄉土性與國家化的共治,對于新鄉土德治是具有長期性、穩定性和全局性的規范和準則。

首先,加強黨對于鄉村德治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1]190“圍繞讓農民得到更好的組織引領、社會服務、民主參與,加快構建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30加強黨對于鄉村德治的領導,是國家化再造的本質特征和首要維度。在村規民約的制定、執行和修訂中,基層黨組織要把方向、把程序、把執行、把效果,使村規民約合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民道德的基本規范,合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合乎傳統優秀德治文化的守正創新,合乎地方制度的合法程序,合乎執行有效的實踐要求,以保障村莊德治的政治方向和價值遵循,為村莊德治提供堅強的政治領導和組織保證。基層黨組織還要發揮基層自治和社會網絡的作用,堅持自治為基,完善引領好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村民監事會、紅白理事會和鄉賢理事會在村規民約制定和執行中的功用,堅持共商共建共享,使村規民約成為各方有責、各方盡責、各方享有的鄉村德治共同體。

其次,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堅持主流意識形態對村規民約的引領,是國家化再造的核心維度。社會結構的變遷必然會導致社會道德的變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承載著當代中國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必然構成新鄉土德治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成為村民生產生活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1]125村規民約在整體上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村民的生產、生活和交往中,成為村民日用而不覺的道德準則與行為規范,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政治引領、思想引領和價值引領。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重在落實落細,需要通過系列道德實踐活動,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評價、道德規范和道德養成作用。如開展系列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德治積分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好媳婦、好兒女、好公婆等評選表彰活動;開展尋找最美鄉村教師、村官、醫生、法官、家庭等道德模范活動,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還必須處理好德治與法治的關系。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需要將法治精神與公共精神嵌入村規民約之中,增強村規民約的約束力。一方面,引導村規民約沿著法治道路前行,維護法律權威,培養村民的法律意識,堅持依法辦事、依法維權,推動村規民約與法律銜接融通。另一方面,要讓公共精神融入到村規民約之中,增強村民的責任意識,培育村民的健全人格,涵養村民的社會道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素養,為法治進村創造和諧環境,減少法治成本。

最后,守好村規民約的鄉土本色。賡續傳統,體現民族風格、民族特色和民族氣派,是國家化再造的基礎維度。其一,保留與創新以道德議事會、紅白理事會為代表的傳統自治制度,充分發揮其社會教化、調節社會矛盾等功能,推動鄉村德治組織化、規范化與制度化。其二,把特色風俗習慣制度化。在村莊,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講,就是風俗習慣。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養育一方習俗。涂爾干認為:“許多規章都是從我們共同具有的道德情感中產生的。”[28]25作為“歷史-文化”范疇,風俗習慣是鄉村道德元素的集中展現,已經滲入地方百姓的血液和骨子里,凝聚了傳統德治的精華,形成了百姓祖輩信仰的德治譜系,包括民族風俗、節日習俗、傳統禮儀等,對于村莊成員具有非常強烈的制約和引導作用,必須在村規民約中形成制度化規范。

(三)誰來治:權威重構,創新鄉賢治理的吸納機理

當前完善鄉村德治建設最急需解決的問題在于鄉村人才缺乏,而新鄉賢作為一支德才兼備的人才隊伍,“有助于國家有效地整合鄉村社會的發展資源,優化鄉村社會治理資源的結構”[31,對鄉村德治的倫理示范和賢能教化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鄉村人才振興要可操作、可持續,需要在“傳統-現代”的兩重維度上去重構新鄉賢德治的權威性。一方面是現代的國家化吸納機理,存在于制度層面的指導性符號系統;另一方面是傳統的鄉土性機理,內化于價值層面的經驗性符號系統。

首先,國家嵌入性吸納。新時代,鄉村治理主體表現為國家層面和社會層面的多元共治,關系性成為鄉村德治的根本屬性,如何把國家治理和鄉村自治兩套系統鏈接在一起?在對這一問題的思考中,國家在制度層面確立起了一種新的治理思路,就是把新鄉賢納入鄉村治理的軌道。但是,這種制度性嵌入既不是傳統文化權威主導下的士紳德治,也不是集體化時期政治權威主導下的國家大一統德治,而是通過體制和組織吸納,把新鄉賢嵌入國家化治理中,形成“基層黨組織-新鄉賢-村民”多元共治的德治格局。其一,通過體制性吸納,確立新鄉賢參與德治的合法性。習近平總書記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講話中強調“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新鄉賢文化,發揮其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1]13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規定“積極發揮新鄉賢作用”。除了中央文件的合法性定位,體制性吸納還包括把新鄉賢作為村莊干部隊伍的重要來源進行培養和使用。其二,通過組織性吸納,建立新鄉賢德治的組織化載體。成立鄉賢理事會、鄉賢參事會、鄉賢參事聯合會、鄉賢聯誼會等組織,并且把這類組織載體納入鄉村自治組織體系,與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村民監事會成為一體化的基層協商組織,在鄉村德治方面發揮村規民約建構、文化活動實踐和道德示范與評價作用。

其次,鄉土經驗性吸納。鄉土社會的德治權威來源于道德、習慣、感情和信仰,體現了文化權威治村。這種文化權威的主體性重構,體現在桑梓情誼和社會網絡兩個方面,屬于經驗性吸納的通道。其一,通過桑梓情誼喚起新鄉賢參與村莊德治的主體性意愿。意愿是愿意治理的強烈愿望,是喚醒德治內生動力的重要途徑。費孝通先生認為“人和地在鄉土社會中有著感情的聯系,一種桑梓情誼,落葉歸根的有機循環中所培養出來的精神”[27]163。“中國落葉歸根的傳統為我們鄉土社會保持著地方人才。這些人物即使躍登龍門,也并不忘本;不但不損蝕本鄉的元力,……而且對于根源的保衛和培養時常看成一種責任。”[27]165這種德治文化的人才傳承是鄉土社會的內生機理和路徑依賴,成為一種記憶性的經驗吸納。其二,通過社會網絡展開德治。新鄉賢生于鄉土,長于鄉土,是鄉土位育的社會精英,與一般村民具有關系、情感、道義上的深厚關聯,因而在鄉土熟人網絡中能夠發揮示范和帶動作用。如基于自身的社會聲望和人格魅力,結合村民的需求、欲望和偏好,在生產、生活和交往領域,有針對性的宣傳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解讀好村規民約,以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村規民約在村莊的德治權威;基于孝道文化,展開道德養成實踐,發揮其道德楷模、孝賢標兵等德孝示范作用;通過關注和奉獻村莊公共利益,招商引資、參與村莊治理決策、投資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帶動和培養村民的公共道德意識,再塑集體主義精神;通過德高望重的社會地位和為人處世的經驗,秉持講信修睦、親仁善鄰、以和為貴的智慧,依靠親情、友情、鄉情協調與化解社會矛盾,和睦家庭和鄰里關系,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不斷提高村莊文明程度。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125.

[2] 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89-91.

[3] 秦暉.傳統十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8.

[4] 姚偉鈞.鄉飲酒禮探微[J].中國史研究,1999(01):12-22.

[5] 楊巧.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傳統社會的教化之道——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儀式研究[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4):138-143.

[6] 魏征.隋書,卷33[M].北京:中華書局,1973:981.

[7] 楊開道.中國鄉約制度[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27-42.

[8] 陳俊民.藍田呂氏遺著輯校[M].北京:中華書局,1993:563-568.

[9] 劉學智.理學視域下的《呂氏鄉約》[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3):19-26.

[10] 朱熹.朱子全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458.

[11] 狄百瑞.亞洲價值與人權:儒家社群主義的視角[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58.

[12] 張鳳陽.政治哲學關鍵詞[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213.

[13] 費正清.美國與中國[M].張理京,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24.

[1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

[1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66.

[1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9.

[1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9.

[1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86.

[19] 列寧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

[20] 列寧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82.

[21] 斯諾.斯諾眼中的中國[M].王恩光,申葆青,許邦興,等.譯.北京:中國學術出版社,1982:47.

[22] 習近平.論黨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168.

[23] 張鳳陽.政治哲學關鍵詞[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311.

[24] 徐勇.關系中的國家(第一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24.

[25] 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3.

[26] 羅納德·杰普森,郝文杰,余士軍.制度、制度的影響與制度主義[M]//薛曉源,陳家剛.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265.

[27] 費孝通.鄉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1.

[28] 埃米爾·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渠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253.

[29] 李元勛,李魁銘.德治視角下健全新時代鄉村治理體系的思考[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02):70-77.

[30] 習近平.論“三農”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17.

[31] 吳蓉,施國慶,江天河.鄉村振興戰略下“新鄉賢”治村的現實困境與紓解策略[J].寧夏社會科學,2019(03):130-138.

Locality and Nationalization:Research on the Theoretical Source,Realistic Dilemma and Practical Path of the New Rural Moral Governance

DENG Jin,MA Qianli*

(School of Marxism,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Abstract:Rural civilization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and the rural moral governance creates the gene of farming civilization.The new rural moral governance is a new form of rural moral governance produc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locality and nationalization.The theoretical generation comes from the unity of “root vein” and “soul vein”,which is the product of reinterpreting civilization and reshaping identity of rural moral governance.The core issue of the new rural moral governance is t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ity and nationalization,so that traditional morality can keep the blood of the nation alive, inherit the civilized genes,and embody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national manner and national style of rural moral governance which the country improves social atmosphere and upgrades the social situation,carries forward the correct principle and presides over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and endow traditional morality with modern power.In the modern changes of rural society,the new rural moral governance faces a series of realistic dilemmas,such as the dilemma of the value of rural moral governance,the dispersion of norms of rural moral governance,and the embarrassment of authority of rural moral governance,which impact the value,structure and order of rural moral governance. Based on the logic of “relying on what to govern-why to govern-how to govern”,the paper reveals the practical path of the new rural moral governance from the aspects of gene inheritance,institutional support and structured authority,which is essentially the value symbiosis in the dimension of “history-culture-politics”,and is the common agreement and co-governance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elements of rural moral governance.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new rural moral governance achieve the governance goal of cultivating “roots” and casting “souls” for the countryside.

Keywords:new rural moral governance;nationalization;locality;village rules and regulations;new rural sage

(責任編輯:馬欣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a毛片基地免费大全|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h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你懂得| 亚洲精品片911|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华人在线亚洲欧美精品|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国产一级裸网站| 丝袜亚洲综合|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国产日本视频91| 国产精品一线天|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无码aaa视频|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色网站在线视频| 色婷婷成人|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小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欧美午夜精品| 欧美在线三级| 久久成人免费|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在线免费a视频| 亚洲美女一区|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碰|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四虎亚洲精品| 色成人亚洲| 欧美色图第一页| 青青极品在线| 五月天在线网站|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欧美精品高清| 亚洲一区毛片|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欧美激情福利|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播放的|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欧美国产精品拍自|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九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欧美不卡二区|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