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8日,小米SU7智能電動車正式發布,熱度遠超想象,讓我如在夢中?;仡欉^去1000多個日日夜夜,小米汽車發生了太多跌宕起伏的故事。
小米造車其實源于一個意外,2021年的1月15日早上7點多,我接到一個朋友的電話,他說:“雷總,你們被美國制裁了!”
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我們馬上召開緊急董事會,商量如何應對。一個董事問:“假如手機不能做了,你們三四萬人怎么辦?”另一個董事建議我:“你們要不要認真考慮一下造車?”
造車風險太大,我們需要認真做個調研。于是,我們組成了一個6人的調研組,花了70多天,馬不停蹄地去了10多個城市,調研了85場,面訪200多人。
隨著調研的不斷深入,我越來越感受到智能電動車的趨勢已經不可阻擋,小米必須干!
如果要造車,首先要有長期打算,其次一定要奔著全球前五去。這就意味著要準備燒很多的錢,我們當時認為最少需要100億美元。
董事們經過激烈的討論后決定——支持造車,但是由于投入過大,雷軍本人必須帶隊親自干。
當時的小米正處在多事之秋:上市兩年半,公司正處于轉型期,特別痛苦;小米手機的高端化剛剛開始,千頭萬緒;而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一位培養多年寄予厚望的年輕高管離職了,這給了我當頭一棒。
所有事情交雜在一起,讓我內心亂成了一團麻,自己要不要帶隊造車?
每一個深夜,我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決定大干一場,第二天早晨醒來,太陽升起的時候,我又迷茫了。我反復問自己:創業這么苦,我真的還要從頭再干一遍嗎?而且風險這么大,萬一輸了,我這輩子就這么灰溜溜地收場嗎?我真的有足夠的體力、精力殺入一個全新的行業嗎?
那一個星期,我每天都在焦慮之中度過。
2021年3月30日我正式回復了董事會:如果這件事情小米必須干,如果大家覺得我合適,為了小米,我愿意挺身而出。
當時我的心中只有7個字:“雖千萬人,吾往矣。”縱使面對千萬人的質疑和阻攔,我也要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當晚,我們舉辦了發布會,正式公告:小米下場造車。
那天在臺上,我沒有給自己留任何退路,我斬釘截鐵地說:“這是我人生最后一個創業項目,我愿意壓上一生的聲譽和成就,為小米汽車而戰?!?/p>
那場發布會對組建團隊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很快,一群熱愛汽車的人,從五湖四海走到了一起。短短半年時間,就組成了超過1000人的團隊。而今我們汽車部門已超過了7000人,聚集了1000多位技術專家。
這就是小米造車的起點。如果不是遭遇美國制裁這樣意外事件的巨大沖擊,我們不會貿然進入汽車這么復雜的行業。
所以,無論面對何等巨大的危機,都不能被嚇倒,破釜沉舟的勇氣才是我們沖出重圍的關鍵。
汽車行業每年發布兩三百款新車,是一個卷得不得了的行業。
作為一個新來者,第一輛車非常重要,我們該怎么造車?我們該做一輛什么樣的車呢?
剛開始,團隊找了一大堆報告,寫了上百頁的分析材料。我忍不住潑了盆冷水:各位不要想這么復雜,我們能不能先造一輛小米工程師們都想買的車?如果我們自己都不想買,那個車造出來也沒用。
那問題來了,小米工程師們到底想買輛什么樣的車呢?大家的第一反應是找個調研公司,花幾個月整份報告。我再次提醒大家,別浪費時間了,100份報告也替代不了與一個真實用戶面對面溝通。
于是,我動員所有人,約小米工程師一個一個聊,兩三個星期,我們就聊了300多人。我們還跑到小米每個辦公區停車場,看大家開什么車。這個方法看起來土,但是簡單、直接、有效。
很快,我們就知道大家買的品牌、車型和價格段,比如,轎車和SUV各占一半。從研發角度來說,高端車容易,低端車難做,所以大部分車企都是先從相對容易的SUV做起。
但我的觀點不一樣,我們決定不走尋常路,先從最難的純電轎車做起,等轎車做好了,再做其他車型就容易多了。
中國的產業鏈非常成熟,攢一輛車還是比較容易的。當時很多人勸我,趕緊出車,找代工就可以了,不要什么事情都自己干。但我們決定不走捷徑,不收購、不代工,從核心技術做起,10倍投入,認認真真造一輛好車。
下了這個決心,我們投入非常堅決。一上來就做了三代電機,兩套大壓鑄,包括智能駕駛、激光雷達,我們很多技術都是這么干的。
比如電池包,可能一般人覺得很簡單,實際上特別復雜,一個電池包做下來差不多需要十幾個月幾千萬元的投入。所以,行業里開發一輛新車一般做兩個電池包,多的做三個。大家知道SU7做了多少個嗎?我們做了10多個電池包,甚至為了把電池包的技術搞明白,我們還自建了一個電池包工廠。
回想起來,我們選擇做最難的純電轎車,選擇從核心技術做起,這些都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決心。因為我們深信,只有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情,我們才能走得更遠,小米汽車才能真正成功。
2023年8月16日,第一輛市場車緩緩從產線上駛出來,現場所有人都激動不已,經歷了這么多的峰回路轉,我們小米SU7如期交付了。我還記得在下線儀式結束后,大家散去了,我一個人圍著這輛車轉了一圈又一圈,最后打開車門又在里面坐了很久。
真的不敢相信我們的車真的造出來了,在那個時刻真的百感交集。
過去3年,我琢磨最多的是,我怎么能把車做好?后來發現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懂一行,愛一行,才能做好這一行。所以,要想把車做好,我一定要懂車,一定要愛車。
之前我有專職司機,自己很少開車。但當我決定造車的那天起,我就下決心自己開車。重新開車就有點像新手上路,手忙腳亂,我花了好幾天才慢慢適應。
接著,我決心要試駕足夠多的車,迅速彌補信息的鴻溝。在把周圍朋友的車都借來開了一遍之后,我決定把各個品牌的4S店都逛一遍,每次去我都戴著帽子、墨鏡,全副武裝,但沒啥用,很快就被認出來了,特別尷尬。
后來我找了一個好辦法,我在小米的地下車庫轉,看見沒開過的車就讓助理借。
借到車后,我特別喜歡跟車主聊天,一般我會問3個問題:這輛車的優點和缺點是什么?你當時為什么要買這輛車?假如你要換車,你會換一輛什么樣的車?認認真真開個一兩天,再去網上找這輛車的所有相關資料,看各種各樣的評論,這樣我對一輛車的認知就完整了。然后我再加滿油,洗好車后還回去。
3年下來,我試駕了170多輛車,筆記和資料寫了20多萬字。為了補課,我還專門看了很多汽車巨頭的傳記,甚至把看過的賽車電影全找出來重看了一遍。
以前主要是看明星、看劇情,這次主要看車,看完后特別感慨:為什么人家法拉利、保時捷做得好?你看看人家的創始人都是賽車手。我就想,我能不能成為國內車企老板里開車最好的人之一?我能不能去開賽車?
要開賽車,先要考個賽車駕照。我那個賽照是夏天學的,夏天車里有快60攝氏度,跑下來全身濕透,就像洗了一次桑拿。
新手學賽車,一不小心就沖出賽道,撞上了防護墻,老司機管這叫上墻,每個墻上好幾遍,你的賽車才能開得好。而且賽車是沒有保險的,被撞了的話只能自認倒霉。
為了把車學好,我買了一個很高級的7軸模擬器,在家偷偷練。吃了不少苦,最后我終于拿到了賽車駕照。
我不僅自己練,還逼著小米的團隊去練,我們的管理團隊和工程師中,有超過100人拿到了賽車駕照。因為我相信,只有真心熱愛汽車的團隊,才能真正把車做好。
之前我從來沒有開過地板油、地板剎,我也不知道什么叫轉向精準、什么叫操控、什么叫指哪兒打哪兒,開完賽車以后全明白了,更深地理解了什么叫人車合一。
2023年1月,我們開展了整個行業最大規模的路面測試。當時,有網友評價說,你們小米汽車行不行,就看你們高管敢不敢自己開。
小米高管立刻全體響應,全部參與了測試,我們要用自己來證明SU7是靠譜的。我自己測試了10多次,累計5000公里。最難忘的一次,是今年從北京到上海,早晨6點到晚上9點,15小時,一個人開1276公里。
3月28日小米SU7發布,預訂量4分鐘破1萬輛,27分鐘破5萬輛。那一剎那,一切都如此美好。3年來所有的艱難與委屈,全部煙消云散。
回顧3年多來的種種,我的體會是:小米SU7成功的背后凝聚著巨大的勇氣。
勇氣并非沒有恐懼,而是面對恐懼時,依然堅定不移;勇氣來自堅定的信念,奔涌不息的熱情,還有每一步的腳踏實地。
勇氣,就是人類最偉大的贊歌。
(本文節選自小米公司總裁雷軍2024年度演講,本刊有刪節,豆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