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
您好!我習慣了中學校園的生活,習慣了三點一線,習慣了不用與人溝通交流,只干自己喜歡的事情,但是,上了大學后,作為班干部之一,我需要被迫與很多人溝通,需要協調好與同學的關系,同時也要洞察輔導員的情緒,我感到心累。輔導員是典型的女強人類型,她一直鞭策我們要多往辦公室跑,多認識一些系部老師,但是作為剛步入大一的新生,我真的很煩惱,我害怕與老師交流,怕自己說錯做錯。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大一新生
同學:
你好!
能想象得出,對于一個習慣并享受單純的人際環境的人來說,要去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處理更復雜的人際關系,確實是一件讓人心累的事,也許你不止一次地想過逃避。不過,既然你寫來這封信,我想,你可能還是暗暗抱著希望,希望能找到辦法讓自己在關系中更舒服一些。
不著急,我們先來看看,這個煩惱背后到底有些什么。
不喜歡和人溝通交流,你可能覺得這是性格使然,自己就是一個比較內向的人,是“社恐”。
先別急著給自己貼標簽。所謂內向,所謂“社恐”,除了性格的先天因素,和后天的成長經歷也有很大關系。
想象一下,我們正在看一部你主演的電影。影片中,你正站在輔導員的旁邊,暗中觀察著她的神情,揣摩著她的情緒。那一刻,你感覺有些緊張、有些不自在,很想跑掉。
我們在這里按下暫停鍵,仔細來看看,這一刻,你的內心發生了什么?你在擔心什么?
也許,在老師面前,你很擔心自己說話不夠得體、做事不夠妥當,總之,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那樣的話,老師對你的印象就不好了,就會對你有挑剔甚至嫌棄,可能就不喜歡你了。為了避免這個糟糕的結果,你需要小心翼翼、察言觀色,有意無意地取悅對方,糾結一句話要不要說、該怎么說……這時候,表面上你也許一切如常,但內心早已兵荒馬亂。
這其實是很多“社恐”的內心戲。
這樣的內心戲往往意味著兩個問題。
一方面,也許我們在潛意識里把對方看作是不易取悅的、容易生氣的,或者容易受到傷害的人。和這樣的人相處,肯定會小心翼翼,會不自在。
另一方面,我們可能在無意中把社交責任全部攬到了自己身上,認為自己的言行對兩個人的關系是負有全部責任的。所以就會想方設法找話題來迎合、討好對方,哪怕心里不樂意也不敢拒絕對方的要求……
如此種種,難怪和人打交道會心累,要顧及的太多了。與其這么累,還不如自己一個人待著,不用討好、不用揣摩、不用擔心,這樣多輕松自在啊。
于是,“社恐”就這樣誕生了。
所以,“社恐”不是不想和人交往,而是擔心和恐懼占了上風,擔心一不小心就暴露出自己不夠好,一不小心就搞砸了關系。
如果你覺得我說得有幾分道理,也許你會問:為什么我會有這些擔心呢?
我們繼續看這部影片。現在,我們把影片往回倒一倒,倒回到十幾年前。
在我們小時候,可能有這樣一個或幾個重要他人,對我們的要求比較嚴格,總是挑剔、評判我們,總是拿我們和別人做比較。或者,我們從小就比較乖,因為做的事大多符合父母的期待,所以總是得到父母的夸獎。但在感覺良好之余,我們也一直有個隱隱的擔心:如果自己不那么懂事、做得不夠好,父母也許就不那么喜歡自己了。
發現了嗎?在這樣的關系中,一方是難以取悅的、權威的、評判的,一方是討好的、自責的、謹小慎微的。長年累月,這種互動就內化成一個人很重要的關系模式。
之所以叫關系模式,是因為它會投射到外界的其他關系中。哪怕我們長大了,接觸了各種各樣的人,但在和人接觸時,還是會不自覺地把關系模式投射到當下的關系中,把對方看作權威的、難以取悅的、評判的,而自己不由自主地就想去迎合、討好,以規避關系破裂的風險。
也就是說,一個人小時候形成的關系模式,會在之后和別人的關系中不斷重復上演。
當然,我的解釋只是諸多可能性之一,但這個思路也許會對你有些啟發:你發怵和人打交道,不一定是當前的關系導致的,而是有著來龍去脈的。當我們看清這個“發怵”是怎么發生的,這個結自然就松動了。
沿著這個思路,我們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是覺察。當你和人相處時又感覺不自在、想逃離,別讓這些感覺一閃而過,而是像看電影一樣,按下暫停鍵,細細地去觀察它、體會它,看看這些情緒里到底有什么。也許這里面就隱藏著我們的成長課題。
當我們增加了覺察能力,也會更真實地看到他人。那個看上去嚴厲、強勢的輔導員,也許有著一副熱心腸。那位不茍言笑的老師,也許很愿意給予你指導。帶著覺察和人交往,也許你會發現現實和你想象得不太一樣,沒那么糟糕。
其次,如果在人際交往中感到壓力,不妨有意識地學習一些社交技巧,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多練習。社交也是一種技能,是可以通過不斷練習提升的。
最后,我想告訴你的是,比技巧更重要的是真誠。當你真誠地表達自己,真誠地對待別人,對方是會感受到的。真誠,永遠是與人交往的法寶。
希望無論你選擇和人交往,還是一個人獨處,不是因為恐懼或逃避而被迫做出的,而是根據你內心的真實感受做出的自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