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導演北野武講過一個故事。他說自己非常喜歡汽車,年輕時很想擁有一輛跑車。在他成名之后,他買了一輛保時捷跑車,但很快發現自己并沒有感到多開心,他覺得主要原因是“看不見自己開保時捷的樣子”。于是,他把保時捷借給朋友開,自己搭計程車跟在后面看,一邊還得意地告訴計程車司機,前面那輛跑車是他的。
我懷疑這個故事是北野武編出來的,是用來諷刺那些愛炫耀的人的黑色幽默。
炫耀古今有之。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在他的著作《有閑階級論》中,提出一個重要的概念——“凡勃倫效應”,即炫耀性消費,它指的是富裕階級通過超出實用和生存所必需的一種浪費性、奢侈性消費,旨在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錢財力和社會地位。
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路威的《文明與野蠻》一書中說,印第安酋長會積聚成千上萬張的毛毯,當然他不是開毛毯博覽會,而是趕在某個大節日送給別人。這些酋長還會抽風一樣無緣無故把昂貴的船只燒掉,以表示他對這些東西毫不吝嗇。據說,這是博得名譽和壓倒儕輩的唯一方法。
印第安人還喜歡標榜自己的武功,當他們從敵營中偷到一匹馬,往往會慷慨地把它送給一位老人。當然這也是有代價的,這個老人必須騎著馬串營走寨,哼著自編的曲子歌頌偷馬者的本領。有時候這個勇士也會嫌老人的稱贊不夠帶勁,便走到前臺夸耀自己。
不過也有些部落低調得要命,比如布須曼人。布須曼人又稱“桑人”,生活在南非的博茨瓦納、納米比亞和安哥拉,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們講究與人平等分享,在他們這里可沒“炫耀”這個詞語。
布須曼人通過一些精巧的設計防止個人炫耀的誕生:比如,獵物的肉屬于殺死它那支箭的主人,而不是拉弓的獵人。男人們經常互換箭矢,這讓個別的神射手失去炫耀其箭術的機會。
假如有一個布須曼獵人去狩獵,他即便打到了一個很大的家伙,比如一頭獅子,也一定不能回家自吹自擂地炫耀說:“我在森林里搞死了一個大家伙。”他正確的做法是回來默默地坐著,直到有人走到他的火堆旁問:“你今天看到了什么獵物?”這時獵人的回答是:“我對打獵不太在行,我什么都沒看見……嗯,也許只有一個小小的東西。”
當其他人去取這頭獅子時,會對獵物大小表示失望并抱怨說:“你拉著我們一路到這里,就是要我們幫你把這堆骨頭拉回家嗎?如果早知道這個東西這么小,我們可能就不會來,我們可是放棄了舒舒服服待在家里來做這件事情。”而這時獵人連連點頭,并不覺得自己被冒犯。
這一切,都是旨在防止獵人認為自己高人一等。一位布須曼族人這樣解釋說:“當年輕人獵殺了一只大家伙時,他會漸漸覺得自己是個大人物,并且把別人當作仆從或者部屬,總有一天,他的驕傲會殺死別人,我們不能接受這樣的情形。因此我們總是把他們的獵物說得一錢不值。我們用這種方法來冷卻他們的心,使他們保持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