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數(shù)間屋,巢子誰與鄰。”公元1083年春天,蘇軾在被貶地黃州(今湖北黃岡),遇到倒春寒,他去看望了鄰居巢三,并留下《大寒步至東坡贈巢三》一詩。那么,巢三是誰?
巢三是個平凡人。在北宋的科舉場上,如果說蘇軾是萬眾矚目的分子,那巢三就只能是無人問津的分母。他曾經(jīng)參加過科舉考試,然而并沒有中第。
但巢三是個不平凡的人。巢三的朋友韓存寶因事犯罪,自料必死,托付巢三:“我涇原武夫,死非所惜,顧妻子不免寒餓, 中有銀幾百兩,非君莫使遺之。”當(dāng)時存寶供職四川,其妻子遠(yuǎn)在陜西,路途可謂遙遠(yuǎn),存寶是朝廷要犯,為其妻子送銀肯定兇險異常。然而,巢三慨然允諾,他更名改姓,一路風(fēng)餐露宿,遠(yuǎn)赴千里之外。完成承諾后,他躲至深山,直到3 年后天下大赦,他才出來。司馬遷在《游俠列傳》中寫道:“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這樣的人不正是巢三嗎?
當(dāng)初,蘇家兄弟“一舉成名天下知”,與他們交游的朋友多如過江之鯽,然而,此時沒見到巢三在列;蘇軾曾經(jīng)在高太后執(zhí)政時期,迎來“高光八年”,這段時間,他賓朋滿座,此時依然沒見到巢三。后來,蘇軾被貶黃州,親自耕地度日。至暗時刻,一些所謂的朋友紛紛遠(yuǎn)離他。這時,巢三來了,他自眉州老家遠(yuǎn)赴黃州,陪著東坡走過人生中的沼澤地。
巢三總是在朋友落難時出現(xiàn),恰如一道光,為黑暗中的朋友送來燈火。當(dāng)聽聞東坡再次被貶海南時,巢三已經(jīng)是七十幾歲的老人了,時光銷蝕了他的健壯體魄,卻帶不走他的如山情義。這次,他再度從眉州出發(fā),在那個交通極原始的時代,步行萬里,去看望蘇家兄弟。“行行重行行”,不知看過了多少日出日落,度過了多少陰晴雨雪,已到暮年的巢三終于到了嶺南,先見到了蘇轍,盤桓月余之后,又準(zhǔn)備去見蘇軾。蘇轍知其志向已決,只好任這位中國好鄰居再度踏上旅途。誰知巢三這一去竟一病不起,永遠(yuǎn)離開了人世。蘇轍感其生平事跡,揮淚為他寫下了《巢谷傳》。
后人評價巢三:是危急可托之人,是俠肝義膽之人,是蔑視權(quán)貴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