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地球上最寶貴的自然資源之一,它孕育了萬物,是支撐農業生產的根基。但是,過度的耕作、污染、氣候變化……都有可能讓土壤失去活力,變得貧瘠。那么,我們怎樣判斷土壤是否健康?又有哪些手段可以檢測土壤健康狀況呢?

由于土壤的生物活性和生物量等性質都是動態變化的,人類的耕作、施肥、灌溉等活動,以及氣候變化也會影響土壤健康狀況,所以土壤的健康評價體系也應基于不同的地理條件,結合具體的化學、物理、生物因素進一步分析。
但總體來說,固體(礦物質、有機質)占50%,空氣和水分各占25%是健康土壤的最理想狀態。
當我們站在田間,低頭俯身、捧起一把土細細觀察時,顏色較深、結構疏松、有淡淡的土壤氣味等特征正是土壤健康和高肥力的表現;此外,若土壤中還有昆蟲駐足、植物停留的痕跡,也都說明此片土地肥力較高,適合作物生長。
對土壤健康狀況的評估依賴于土壤各項性質的檢測,現實工作中,土壤的各項指標往往是通過土壤取樣和場外實驗室分析得出的。但土壤檢測從選點、采樣到得出分析報告是一件極費時費力的工作,因此需要更新技術,以適應土壤健康狀況的評估。

伴隨著現代農業進入到智慧農業階段,農業無人機和土壤傳感器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土壤健康狀況的評估注入了新活力。
想象一下,一架無人機在田野上空盤旋,它的“眼睛”不是普通的攝像頭,而是一臺高光譜成像儀,能夠捕捉土壤表面不同波長的光。這些光譜數據就像土壤的“指紋”,通過分析,科研人員能夠判斷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水分狀況,甚至檢測出潛在的污染物。
除了無人機,在田間地頭,一個個小巧的土壤傳感器在土壤間“佇立”,就像土壤的心跳監測器:濕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酸堿度傳感器、養分傳感器、害蟲傳感器、污染物傳感器……這些智慧農業的好幫手,不僅可以監測土壤狀況,提供關鍵信息,還可以最大限度提高農業產量,減少對環境的干擾,以建立起智能、可持續的農業系統。
從精耕細作到智慧農業,土壤承載著生命的繁衍生息,見證了歲月的變遷。讓我們共同關注土壤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讓這層薄薄的生命之土,繼續滋養萬物。
在沒有科技的古代,古人通過長期觀察和耕作經驗積累,發展出了一系列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土壤保護和農業耕作方法。
古人在長期耕種實踐中意識到,土壤肥力有限,過度耕作會導致土壤退化。因此,他們發明了輪作制度(在不同季節種植不同類型的作物,或在一定周期內輪換作物和休耕),以恢復土壤的養分和結構。
古人利用綠肥作物(如豆科植物)的固氮能力,通過種植綠肥作物后翻耕入土,增加土壤中的氮素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為了防止水土流失,古人采取了多種措施,如梯田建設、植被覆蓋、修建水壩和溝渠系統等,這些措施能夠有效減少雨水沖刷,保持土壤穩定,減少養分流失。
古人根據地形和水源條件,發展了各種灌溉技術,如坎井、渠道灌溉等,合理利用水資源,避免過度灌溉導致的土壤鹽堿化和養分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