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十分有限,為什么能讓那么多人吃上熱騰騰的白米飯?在寒冷、鹽堿或是干旱之地,為何我們能看到五谷豐登的景象?從超級水稻、矮敗小麥到雜交玉米,這些高產優質作物背后是糧食育種學家躬耕不輟、守望于田間的身影。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我國是農業大國,種子的質量直接決定著我們能否在有限的耕地上多產糧、產好糧。“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
好比畫家為精美的畫卷挑選合適的顏色,糧食育種學家也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畫師”。我們不斷地篩選出作物中具備優良性狀的基因,將它們巧妙組合,聚合優點、改良缺點,經歷漫長的選育,最終培育出高產、優質的種子。

將種子播進土里,看它們努力吸收周圍的水分和養分,掙脫種皮的束縛,幼根向下扎進土壤深處,芽苗向上探出嫩嫩的小腦袋。在陽光和雨露的滋養下,芽苗伸長莖稈,抽出葉片。看著它們準備開花、結實的樣子,是我們最大的樂趣。
記得小時候,我的父母總是因天氣憂心糧食是否會減產。從那時起,我就在思考,怎樣才能保障遭遇極端天氣的作物的收成呢?懷著這種想法,我報考了農業大學,想要通過學習農業專業的知識,為農民增收做出自己的貢獻。

很長一段時間里,傳統育種都堅持田間選育,我們用牙咬、用眼瞪,憑借實踐經驗對成千上萬的雜交組合進行篩選,嘗試著將多個優良性狀聚合到一起,培育出更優質的種子。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分子標記、全基因組選擇、基因編輯技術逐漸被應用于育種工作中,分子育種和智慧育種誕生了。分子標記技術可以幫助我們針對性地選擇目標性狀——尤其是抗性等需要進行復雜田間處理的數量性狀,還能夠節省基因克隆的工作量。
“非知之難,行之惟難。”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我們會因看到飽滿圓潤、整齊如一地生長的作物而感到喜悅,也會因為琢磨不定的天氣讓許多田間工作停擺而焦慮,更經歷過無數次需要從頭再來的絕望,但即使面對重重困難,我們還是選擇堅持,初心不變。
想要成為一名糧食育種學家,你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做一粒心懷夢想的“種子”。夢想源于熱愛、成于堅持,糧食育種是一項周期長、見效慢的工作,唯有真正熱衷于此,才能為實現“讓所有人遠離饑餓”的夢想而不斷努力,矢志不渝。
做一粒扎根大地的“種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課堂學習了豐富的理論知識之后,我們還需要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從備種、播種、施肥、澆水、花期調控、人工授粉、性狀調查,到收獲、篩選,無論寒冬酷暑,我們都需要在田野中反復試驗,需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頭。
做一粒拼搏向上的“種子”。既要深挖專業知識,也要拓寬自己的知識廣度,育種實踐需要你有充足的知識儲備。同時,農業科研之路不會一帆風順,我們不僅要在一次次失敗中積極總結、思考,還要擁有掙脫書本理論束縛、獨辟蹊徑的勇氣,走出屬于自己的創新路。
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現在,我國在糧食育種方面仍會遇到“卡脖子”難題,希望有志于此的青少年可以加入我們,用一粒種子,讓14億人的飯碗盛滿中國糧,吃得更好,端得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