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晶 《知識就是力量》雜志社社長、主編
歐陽鐘燦 中國科學院院士、理論物理學家
Q:歐陽鐘燦院士,在您的科研過程中,遇到過什么樣的困難和挑戰,您又是怎樣去攻克的?
A:做科研一定要打破常規。我的博士論文為什么比較成功呢?在我讀博士生的時候,有學者在實驗中發現液晶有倍頻效應(一種非線性的光學效應,指入射電磁波照射非線性材料后,生成頻率為原頻率2倍的電磁波的現象)。當時的一般想法認為,液晶是具有軸中心對稱的介質,其三階張量(指一個包含3個指標的多維數據結構)為零,所以不應有倍頻效應。那為什么液晶有倍頻效應了?我覺得機會來了!我牢牢抓住了這個問題,作為我的博士論文的研究任務。那時,我計算了81個復雜積分元素的液晶四階張量,終于成功對液晶產生倍頻效應的難題,給出了令人信服的科學回應。這就是我抓住機會、克服困難,完成博士論文的過程。
Q:現在理論物理發展到了什么程度?
A:理論物理發展到現在,到了一個瓶頸期。幾年前,科學家發現了引力波,廣義相對論的預言已經獲得驗證。現在的困難在于宇宙學,即宇宙是如何進化的。這個問題太大了,涉及數學理論,就是所謂的超弦理論。
Q:您覺得中國的AI顯示,在全世界的地位是怎樣的?
A:芯片還在努力,但顯示技術我們已處于領先地位,中國抓住了顯示技術發展的機遇。在車載領域,液晶材料更有優勢;在商業顯示領域,如故宮博物院、蘇州博物館中顯示屏的應用,都彰顯了顯示技術前景廣闊。
Q:您覺得,和其他材料相比,液晶材料有何優勢?
A:以OLED為例,OLED怕水,怕到什么程度,哪怕有12個足球場大小的OLED,它也不能沾一滴水;同時,OLED受溫度限制,若汽車暴曬一天,即便上車后立即打開空調,OLED也不會亮,得降到一定溫度才行,液晶就沒有這樣的困擾,它溫度可控,冷了可加熱;并且近些年來,液晶的亮度也在改變,性質狀態趨于穩定。
Q:在您來看,目前我們的青少年科學教育,可以做一些什么樣的改善?
A:教育部現在推進“雙減”政策,減輕青少年的考試壓力、補課壓力,我非常贊成這個改革。我覺得青少年的培養,一是要提倡用《知識就是力量》這樣的雜志去讓青少年開闊視野,二是不要用考試成績為青少年設限。
Q:您作為理論物理學家,對于青少年怎樣學好物理,有哪些建議?
A:短時間內要學好物理是很難的。我覺得首先是要愛好物理,多讀相關書籍;其次要不怕挑戰、勇于攀登。愛因斯坦研究相對論的時候,在專利局當一個小職員,他以一個業余愛好者的身份在進行物理學研究。拉曼原本是一個地質工作者,后來成為了印度第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所以,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學好物理是愛好和努力加在一起的結果。
Q:在您的研究領域中,有哪些細分的領域或方向值得青少年及家長關注?
A:關于研究領域的選擇,我覺得首先是不要從眾,別人研究什么我們就研究什么,這很難實現超越;其次是不要害怕未知,科學就是不斷探索未知的過程,讓眼睛看到未知,才能把未知變成已知。
Q:請根據您的人生閱歷,對青少年怎樣去克服對未知的恐懼和壓力,提一些建議。
A:我能體會到現在的青少年有一定的壓力。有個詞叫“欲速則不達”。當面對未知和壓力的時候,要放平心態,做好當下的事,可能就是最好的選擇。
Q:您覺得科學家身上的特質,對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有怎樣的幫助和指引?
A:很多科學家,比如那些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比如“時代楷模”黃大年、“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等,都是非常值得學習的。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做科研,就是要朝著一個志向,不問收獲,勇往直前。鼓勵青少年們向這些先進人物學習是很重要的。
在歐陽鐘燦院士的故事中,我們無時無刻不感受到這樣的一個信息——“國家需要我到哪里,我就走到哪里,需要我干什么,我就要把這個事情干好”。
我們感受到科學家胸懷祖國、肩負科技創新使命的精神。科研中,他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不斷地探索、嘗試,推動著國家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責任編輯 / 王佳璇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