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起浙江,北抵北京,流經8省(市),穿越2500多年歷史,蜿蜒近3200公里,作為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河,2014年,中國大運河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今年是大運河申遺成功10周年。10年間,一處處運河遺跡得到了更好的保存,一座座運河主題博物館面向公眾開放,人們的目光聚焦在這流淌千年的“線性文化遺產”之上。而使大運河“最后一公里”暢通無阻、縱貫南北的通惠河又有何特別之處?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3部分構成,其開發始于春秋時期的邗(hán)溝。在古代,它承擔運輸人員和物資的職能,特別是通過漕運保障首都的糧食供給,對首都發展和國家穩定具有重要作用,溝通著政治、經濟和文化。

回顧中國修建運河的歷史可以發現,其最大的特點是“追著首都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首都的位置決定著運河最終的走向。秦漢以及隋唐時期,大運河大體呈東西走向。但元朝定都大都(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區)后,以大都—洛陽—江南呈彎弓走勢的隋唐運河便不再適合新的政治格局了。
當時的“水利部長”郭守敬決定構建一條自江南直通大都的南北水路。這一條“棄弓走弦”“裁彎取直”的路徑,徹底改變了中國運河的水利格局。京杭大運河實現全線貫通后,成為了整個大運河歷史上最理想的縱向水上線路,幾百年間經它運送的糧食和物資不計其數,它改變了沿岸的城鎮格局,是名副其實的南北水利大動脈。
起初,大運河的北起點位于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區),漕船抵達通州后,需要將物資卸下,再通過陸路運輸至大都。郭守敬詳細考察大都周邊的地形、地勢和水資源后,建議修建一條自通州到大都的運河。

1293年,運河順利完工,全長約82公里,往來漕船可直達大都城內的積水潭碼頭。元世祖忽必烈來到舳艫千里的積水潭碼頭,見眼前舟楫穿梭、一座座市場熱鬧非凡,如同《周禮·考工記》中所記載的“前朝后市”一般,最理想的都城不過如此。于是,忽必烈給這條人工河道賜名“通惠河”,意為暢通無阻、惠及百姓。
通惠河的開通不僅解決了大都的漕運問題,還為大都開辟了新水源,為都城的建設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想讓通惠河得以行船,其實面臨著好幾項技術難題。
歷史上,北京地區的水源還算豐富,但想要選擇合適的水源,并把足量的水源源不斷地、安全地引入河道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當時的郭守敬年屆六十,經驗豐富,判斷都城西北部龍山上的白浮泉是最好的選擇。但想要將白浮泉的水引入運河,既要考慮地勢走向,又要避開東西向的天然河道,還要讓水平緩地進入大都城,究竟應該如何規劃引水路線?郭守敬給出的答案是一條“C”形彎道。

幾百年后,在現代測繪手段的幫助下,京密引水渠工程修建完成,密云水庫得以全年無休地向北京城區輸送淡水,它的路線與郭守敬當年的設計幾乎如出一轍。他似乎尋找到了唯一的答案,時至今日,這一成績依然令人贊嘆不已。
北京灣地處永定河沖積平原,北面是燕山余脈,西邊是太行山脈,整體呈西北高、東南低的走勢。白浮泉水可以自然而然地向東流,載著四五噸重貨物的漕船,卻要想辦法逆水行舟。
為解決這一問題,通惠河上修建了一道道水閘。這些水閘利用連通器原理(當液體不流動時,連通器各部分中的液面高度相同,三峽工程、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巴拿馬運河等工程的船閘都采用了這一原理),分段、逐級調整水位,讓船只一點點行駛到高處。

當時,官府對船閘的尺寸有嚴格的規定,每道船閘寬2丈(約為如今6.6米)。因此,為船只雙向通過的同時保證載貨量,通惠河上的漕船都體形細長,寬不過2.6米左右,長卻可達十五六米。
在通州的北運河與通惠河交匯處,兩條河道間存在四五米高的落差。郭守敬依靠“彎道”技術,通過讓河道拐彎,合理地降低了水流因落差形成的巨大流速,最終讓船只平穩地駛入了通惠河。

自運河來到北京后,這座都城便一直與這條“水上高速公路”共生共榮。
今天,在通惠河上,我們已經見不到運送糧食的漕船。隨著時代變化,這條流淌了700多年的人工水路,功能正不斷發生著變化。如今,通惠河以及靠北一些的壩河,已經成為北京最重要的排水干渠,正在為生活在這座城市里的人們默默地服務。

但在那條曾通往大都的繁華水路兩旁,我們依然能找到不少遺跡,燃燈塔、平津閘、玉河故道、萬寧橋下的鎮水獸……它們在無聲地講述著大運河“最后一公里”的故事。
漫步北京城,尋跡通惠河。或許你可以選擇某個秋日的午后,找尋那些曾“敞開懷抱”接納南來北往漕船的船閘,感受幾百年來運河的脈搏。
(責任編輯 / 牛一名 美術編輯 / 徐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