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4日,《知識就是力量》4名科學小記者采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理論物理學家歐陽鐘燦。科學小記者帶著對科學的無限熱忱,精心準備了各自的問題,與院士展開了一場深度對話。

歐陽鐘燦,中國科學院院士,目前主要從事液晶、生物膜理論、DNA生物大分子彈性性質及蛋白質折疊研究,此研究方向是物理、化學、生物學的交叉領域。同時,他還熱心科普,關注青少年的學習和成長,是《知識就是力量》第九屆編委會副主任。
尊敬的歐陽院士,您好!我是北京市八一學校高三年級學生張云鵬。作為材料物理方面的專家,請問您對想要報考材料物理相關專業(yè)的高考學生有什么建議嗎?
近年來,材料專業(yè)越來越重要,一些電子材料、有機材料、特殊材料(如稀土)等正在被更好地開發(fā)、利用,這都會是未來重點發(fā)展方向。
歐陽爺爺,您好!我是來自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的楊自若。請問您認為我國近年來在理論物理方面,還會有什么突破?
一是超弦理論,用丘成桐先生的話說,這個理論可以“引領30年”,非常值得關注。二是“張量計算”,它被認為是可以超過量子計算的計算機。三是“復雜系統(tǒng)”,指的是一些非常規(guī)的系統(tǒng)。2021年,有3位科學家因為在這方面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幾個都是值得關注的新方向。其他更加成熟的理論,比如量子系統(tǒng),我認為更多是向前推動,但上面這3個方向的突破更值得注意。
歐陽爺爺,您好!我是中國科學院附屬玉泉小學六年級學生王躍然。您是如何跨越物理和生物兩個學科,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的呢?對我們中小學生想要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有意義的問題,您有什么建議嗎?
生命科學取得飛躍式的進步還是最近幾十年的事情。最早提出生命科學概念的是量子力學家薛定諤,一直以來,他都在研究“生命是什么”。幾十年前,DNA的雙螺旋結構被闡明,人們發(fā)現(xiàn)生命其實是被DNA控制著的,而DNA又由4種堿基構成。在我眼里,它們就像計算機指令,也像是物理系統(tǒng),很單純。2003年,近2000名科學家完成了92%的人類基因組測序,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就理解了生命科學。DNA產(chǎn)生蛋白質,蛋白質產(chǎn)生細胞,最終產(chǎn)生生命,可圍繞“生命”我們依然有非常多的問題。這是一個值得大家重視的學科,也得到了我的關注,影響了我的科研。
關于你的第二個問題,我覺得這個世界充滿需要去探索的神奇現(xiàn)象,例如:螞蟻為什么會一直轉圈,陷入“死亡漩渦”?蜘蛛絲和蠶絲有什么區(qū)別?只有培養(yǎng)自己的探索欲,才能發(fā)現(xiàn)這世界上還有無窮無盡的謎題。
歐陽院士,您好!我是北京市育英學校初三年級學生王嘉燁。今年的中考有不少關于科技前沿的內容,從您的專業(yè)角度看,學好物理對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有怎樣的作用?
數(shù)學、物理、化學是基礎科學,天文、地質、生物則是有關于“形成”的系統(tǒng)科學,現(xiàn)在,這些科學還在不斷發(fā)展。如果你寫一寫元素周期表,就會發(fā)現(xiàn)它的存在與人類的發(fā)展是相輔相成的,鐵——鑄成了斧頭,氧——成為了生命的基礎,硅——推動了信息革命,我們整個社會,都和這些科學的發(fā)展緊密相連。這些基礎科學能夠教會你們如何認識科技、認識地球,想要掌握科學技術,還是要從學好這些學科開始,不僅是物理。
這場別開生面的采訪,不僅是一次知識的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觸動。而與歐陽院士的這次智慧對話,無疑將激勵著《知識就是力量》科學小記者繼續(xù)前行,向著科學的高峰不斷攀登,用知識的力量,點亮未來之路。
(責任編輯 / 牛一名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