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應用型高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專注力和培養精益求精的精神;深化產教融合,培養專業功底過硬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育服務于鄉村振興的工匠人才。從4個方面對具體培育路徑進行探討,包括提升師資隊伍素質水平,優化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健全校企合作模式,以及加強支農服務建設。為培育“懂農業、愛農村和愛農民”的復合型人才提供參考。
關鍵詞產教融合;工匠精神;鄉村振興;應用型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8;S2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7731(2024)18-0112-03
DOI號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8.024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ship spirit among students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JING Dawei
(College of Ecolog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Dezhou University, Dezhou 253023, China)
Abstract The necessity of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was analyzed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namely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hancing their learning focus, and cultivating a spirit of excellence;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ultivate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with strong professional skills; Cultivate skilled craftsmen to serv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specific cultivation path from four aspects were explored, including improving the quality level of the teaching staff, optimizing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curriculum system, improving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support service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who understand agriculture, love the countryside, and love farmers.
Keywords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craftsmanship spirit; rural revitalization; applied university
產教融合優化了以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方式,校企協同的育人機制使教育與產業需求協調發展,是應用型高校實現轉型發展與提升辦學實力的重要渠道之一。景艷莉等[1]以農學類專業為例,探討了應用型農業院校的農學、植物保護與園藝等專業深化產教融合、進行專業課程教學案例庫建設等措施。施渺筱等[2]通過與市農科院建立產教融合、協同發展的新型關系,提高了農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嚴紅霞等[3]研究指出,作為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地方應用型高校,要密切關注企業與行業領域的人才需求,以培養市場急需的高素質人才為核心目標,及時更新和補充教學內容,緊跟產業需求和前沿,并通過產教融合方式將工匠精神的理念貫徹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進而為鄉村振興輸送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應用型高校著力于培育服務“三農”工作的高素質鄉村工匠,對于推動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胡萍茜[4]對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進行思考,認為工匠精神是指手藝工人對產品精雕細琢與追求極致的理念。蘇瑞瑩[5]研究指出,其核心是敬業、精益求精、創新和專注,強調從業者的職業素養、職業操守與職業能力,重視對從業者職業價值和行為表現的引導與培養。郭正兵等[6]以果樹生產技術課程為例,提出了創新思政育人方式,推進勞模工匠走進課堂等觀點。因此,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將人才培養與工匠精神培育進行有效結合,是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探討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應用型高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以及培育路徑,助力培育出“懂農業、愛農村和愛農民”的復合型人才。
1 應用型高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分析
1.1 激發學習興趣
施渺筱等[2]在產教融合背景下,積極與對口企業達成多方位、多角度的校企合作項目,為學生搭建實踐鍛煉平臺,將產學研用進行有機結合。學生定期去企業參與一線工作,切實將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激發其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激勵其積極參加學科技能競賽,為專業領域培養優秀的工匠人才。通過參與科技競賽如“挑戰杯”、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等,學生經過組建團隊、凝練亮點、形成作品和答辯等一系列環節,可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提升組織協調與語言表達能力,有助于增強其學習專注力和培養精益求精的精神,培養堅忍不拔的工匠精神品質。
1.2 深化產教融合
將工匠精神融入應用型高校的日常教學過程中,是深化產教融合的重要途徑之一。應用型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市場需求相適應,即為用人單位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學生須具有過硬的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具備工匠精神所蘊含的細致、專注和精益求精的職業品質。劉振寧等[7]以蔬菜栽培學課程為例,挖掘了工匠精神教育、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等融入點。在當前就業背景下,培養專業功底過硬、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滿足高校發展內在需求的重要方向之一。
1.3 培育復合型人才
推動鄉村振興,有必要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高素質人才。應用型高校將工匠精神貫穿到教育的全過程,培養與鄉村振興有關專業的高素質鄉村工匠。李怡等[8]對鄉村振興背景下高校鄉村工匠培養對策進行分析,認為這類人才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扎實的實踐能力,能快速學習新技術、新方法,快速適應農業生產,幫助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冀東麗[9]研究認為,培育鄉村振興工匠人才,一方面有利于推動農業生產技術與經營模式的發展,提高農村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有助于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助推鄉村振興。這也表明吸引具備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大學生返鄉加入鄉村振興隊伍,是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的重要內容,也是帶動新產業與新業態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
2 應用型高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徑分析
2.1 提升師資隊伍素質水平
首先,要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與核心要求,將工匠精神與各課程緊密結合。對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如教學方法、教學設計和思政元素融入等方面進行充分考量。羅志敏等[10]研究認為,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相關培訓,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并做到以身作則和言傳身教,將工匠精神潛移默化地融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其次,要不斷提升專業實操技能水平。在產教融合模式下,應用型高校鼓勵專業教師加強與企業的合作與交流,定期派遣專業教師到企業參與一線生產實踐,既可以使教師的知識體系得以優化,提升其專業實操技能,又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市場新需求,更新教學內容,與市場加強銜接,以培養滿足市場需求且具備工匠精神的高質量人才。
2.2 優化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
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要增強其對所學專業的認同感,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在進行頂層設計時,強調各個專業的教學目標要與工匠精神深度融合,并由專業負責人根據專業特點和課程性質,制定側重工匠精神培養的教學目標。對于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要求學生到企業一線鍛煉或走進農田,并制定相應的考核標準。孫霞等[11]探究了新農科背景下土壤學課程思政教學與實踐,提出在生產實踐實習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措施。土壤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實驗或實習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要讓學生走進實驗室,更需要深入農田,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充分理解土壤基本理化性狀與作物生長之間的內在聯系,體會土壤生態環境對作物產量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熱愛農業、服務農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對課程結構進行調整,充分挖掘各專業與工匠精神相關的元素案例,將各專業的工匠精神典型案例融入模塊化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模塊化課程時加深對工匠精神的理解。
2.3 健全校企合作模式
從宏觀層面進一步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將工匠精神融入教育全過程。教師方面,定期組織教師開展教學創新大賽,進入企業掛職鍛煉等,促進產教融合。學生方面,定期舉辦學生專項辯論賽、專題科技競賽等系列活動,讓其明確行業目標,增強凝聚力和團隊協作意識,培育工匠精神。企業方面,充分激發企業的參與熱情,優化校企合作方式,開展深度合作,聯合開設課程,突出企業在校企合作教學中的重要地位。羅志敏等[10]研究提出打造高質量的校企合作平臺等措施,包括實訓基地、技能競賽以及工程項目等,通過高水平合作讓學生深入了解企業和市場需求,提升其實踐能力。基于此,鼓勵企業與應用型高校合作辦學,高校根據企業需求定向輸出高素質專業人才,經過不斷磨合,逐步形成校企合作體系,提高畢業生就業率,促進企業健康、穩定發展,實現共贏的合作目標。
2.4 加強支農服務建設
應用型高校利用暑假時間組織開展“三下鄉”等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入鄉村和基層,深入了解農村的實際發展需求,并發揮專業優勢,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到支農服務中。季海祺[12]研究認為,通過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逐漸實現“認知—掌握—創新—應用”的過程,從而培養高素質“三農”工匠人才,更好地助力鄉村建設;同時,鼓勵和引導有意愿的畢業生積極加入鄉村建設發展隊伍中,采取頂崗實習或畢業實習等方式,分批次開展支農、支教工作,讓學生定期到鄉村提供知識類服務,為鄉村快速發展增磚添瓦。
3 結語
產教融合有助于促進人才質量的全面提升。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夠培養學生的“三農”情懷,增強其服務“三農”與鄉村振興的使命感。應用型高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產教融合,也是培育鄉村工匠的重要途徑之一。綜上,本文從師資隊伍素質、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制度建設、校企合作和支農服務等角度探索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徑,從而培養“懂農業、愛農村和愛農民”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景艷莉,王玉鳳,楊克軍,等. 基于產教融合的農學類專業課程教學案例庫建設探索[J]. 安徽農學通報,2021,27(17):199-200.
[2] 施渺筱,張鵬,喻輝,等. 農學專業產學研合作培養模式研究[J]. 農業技術與裝備,2020(7):126-127.
[3] 嚴紅霞,莊桂山,孫成行. 產教融合視域下應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徑研究[J]. 知識窗(教師版),2021(8):48-49.
[4] 胡萍茜. 對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以會計專業為例[J]. 南方農機,2018,49(24):211.
[5] 蘇瑞瑩.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 北京市工會干部學院學報,2019,34(3):68-72,67.
[6] 郭正兵,顏志明. “果樹生產技術”“1+4+2+1”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探索與實踐[J]. 教育教學論壇,2023(38):116-120.
[7] 劉振寧,曹雪,戴圣杰. 農學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以“蔬菜栽培學”課程為例[J]. 教育教學論壇,2020(48):222-224.
[8] 李怡,曾新洲.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高職院校鄉村工匠培養對策淺探[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21):311-312.
[9] 冀東麗. 工匠精神培育與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芻議[J]. 現代教育,2019(3):53-54.
[10] 羅志敏,張亞麗. 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探究[J]. 山東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24,27(1):58-61.
[11] 孫霞,賈宏濤,張凱,等. 新農科背景下土壤學課程思政教學與實踐:以新疆農業大學為例[J]. 高教學刊,2024,10(6):185-188.
[12] 季海祺. 鄉村振興視域下高職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職業教育,2022,21(12):69-74.
(責任編輯:楊歡)